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

缶是一个汉字,读音为fǒu,亦作缻,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也用于盛流质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这里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质。考古发掘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经节,象形。”可见,青铜缶的祖型当是陶缶。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1)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读过《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páo)、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2)

鎏金铜缶(上海博物馆)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筝也是很俗气的东西,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3)

《击缶图》

《击缶图》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宏绘,纸本,设色,纵42.8厘米,横59厘米。 本幅落款:“己卯秋日,张宏写。”钤“张宏”朱文、“君度氏”朱文印,有沈颢题诗一首。己卯年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作者时年63岁。 图绘村边平坡,老树几株,一人击缶,一人起舞,男女老少多人围观。构图疏朗,用笔率意简放。树石仅用阔笔草草写出,人物线条迅疾多变,突出了坐、立、蹲、行等不同动态,笔简意赅,神完气足。此图将乡间民众娱乐生活的瞬间刻画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如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4)

战国栾书缶

栾书缶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或盛水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看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5)

金益荣作品欣赏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6)

《梅瓶》

古代乐器缶的简单的了解(古老的乐器缶)(7)

查看更多:

金益荣:文房第五宝 水丞

金益荣:知否知否,投壶与贯耳瓶

点击“了解更多”百科、古籍、超高清书画......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