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语段的解题方法(备考语段的压缩)

压缩语段的解题方法(备考语段的压缩)(1)

[知识清单]

一、语段的压缩的原则

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性信息,切忌随心所欲。

2.摘录语句要立足原文,要体现原文中心,不能断章取义。

3.压缩后的内容要前后连贯,相对完整,保持原语段的风格。

4.要结合文体特征选用压缩的方法和技巧,不可生搬硬套。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形式

1.下定义

根据给出的一段文字,按要求为其中某一概念下定义。有的试题回避了“下定义”的概念,但实质上是变相要求“下定义”。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形式表达。

常见思维模式有:

①阅读材料,准确找出(或确定)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

②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那些能表示种概念本质特征的词句(种差)。

③按照下定义的常用表达形式,整合以上信息,使之符合题干要求。

2.语段要点概括

语段要点概括主要是指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从设题材料角度看,大体可分为四类: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类。高考主要考查对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文段的压缩。记叙类语段的主要信息就是记叙的“六要素”,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议论类语段的主要信息就是论点、论据、结论等。说明类语段的主要信息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目的等。

常见思维模式有:

①关注话题。任何语段,总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体现话题的句子或词语往往是要点之一。

②关注论点句或中心句。语段中的论点句、中心句往往是要点之一。

③关注同类信息或高频词语。有一些语段,其中有较多相同的词语或者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相近的内容)逐一合并,提炼要点就方便多了。

3.提取关键词

筛选材料中承载关键信息的词语,这些承载关键信息的词语往往是材料的要点。提取“关键词”是为了适应现代互联网搜索功能而产生的,并为科研学术论文和机关团体公文广泛采用的一种提要形式。提取的关键词语要扣住主要信息,即说明论述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论述的目的或事物自身的价值。

常见思维模式有:

①仔细研读原文提供的信息,弄清其内在关系。明确材料所陈述的对象(或议论的中心观点),然后尽可能简练地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②将相同或相近的信息进行归类总结,提取概括原文中最主要的信息,可用一句话将材料的内容概括出来。

③在概括出来的主要信息中做进一步的筛选,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材料内容的关键词。将关键词按题干要求的顺序、数量逐一提取出来即可。

④对所选关键词来一个回头看。先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接着看信息要点全不全,再看顺序是否合理。

4.新闻概写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新闻标题和拟写新闻导语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有如记叙文一样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些还有有背景资料)和结语四个部分。把握要素,厘清结构,是新闻概写的关键一步。

常见思维模式有:

①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的要素应尽可能地具备,以传达出最主要的信息,一般采用“什么人(+时间+地点)干什么事”所构成的主谓陈述式,尽可能使用单句表达。

②拟写新闻标题,要高度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语言形式的优美、文采。通常应具备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

③拟写新闻导语: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要将新闻的单位、时间、地点、人物、主体事件等概括出来。

[典题导学]

  题型一 下定义

【题型分析】 该题型是根据给出的一段文字,按要求为其中某一概念下定义。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1 [2013·山东卷]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 根据语段可知,“创造”邻近的属概念是“思维和行为活动”,“创造”的本质特征(种差)是“获得成果”,这“成果”又分为“精神性”和“物质性”两种,而且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条件。最后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创造”的定义内容。

题型二 语段要点概括

【题型分析】 该题型是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或对语段要点进行概括。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2 [2014·山东卷]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①读文段,明确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②筛选重点内容,归纳主要意思。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影响(或作用)怎么样?”的思路来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组织答案。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有: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33万余名青少年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目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果是“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将这些关键语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题型三 提取关键词

【题型分析】 该题型主要是提取所提供文段中承载关键信息的最重要的词语。考查考生概括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例3 [2016·浙江卷]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示例】 引力波 首次(或“美国”) 发现 影响(或“意义”)

【解析】 该语段共三个自然段。第1段大意是“引力波是什么”,第2段大意是“美国首次发现引力波”,第3段大意是“引力波的发现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概括起来就是美国首次发现引力波,它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将这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即可。

题型四 新闻概写

【题型分析】 该题型主要是对新闻类材料内容进行压缩,提取主要信息。考查考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例4 [2012·浙江卷]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与父母有代沟。∥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解析】 解此题,首先要抓住重要句和关键词,其次要注意表达形式,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用陈述句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根据材料类型和题目要求应有所取舍)。最后注意字数限制。

[解题指津]

1.辨明类型,确定压缩角度

考生要善于根据试题类型对题目提供的文段进行压缩。试题类型不同,进行压缩的角度就不一样。要善于把握语段的构成,语段的构成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起始部分,一般提出话题或中心意思;展开部分,展开话题,叙述主要语意;结束部分,一般是归纳全文,呼应话题。如果考生在解题时不能辨明试题类型、明确压缩角度、把握语段结构,那就很难入手。

2.厘清层次,辨明主次

厘清层次:把语段划分若干层次,确定每一层次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梳理要点,概括出每一层的大意,将各层次大意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辨明主次:主要信息是指那些符合语段表达主旨的实质性信息,次要信息是指那些重复性的、解释性的、示例性的信息。在剔除次要信息时,要谨防并列信息的遗漏,要特别注意语段中的分号和顿号。

3.语句前后连贯,表达确切

如果要求压缩的语段有上下文,那就必须考虑连贯、衔接的问题。如果是对整段话进行压缩,压缩的结果可能出现字数过多或上下文不连贯的问题,那么就应考虑再压缩,或考虑选用更恰当的词语、句子,直至符合题目要求。

4.注意检查,完善答案

检查答题角度、语言表述、字数、标点及其他方面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即学即练]

1.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解析】 下定义,首先确定好格式,即用“种差+属概念”的方式把关键词串联起来,再添入其他重要内容。在添入内容时注意词语的排列组合。

2.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不超过25个字。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成语往往由四个字或者三个字构成,如“置之度外”“想当然”。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语句式整齐,如“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唯一“不正经”的一个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却偏偏“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是简洁、对称和富于音乐性(或“音韵和谐”)。

【解析】 解此题,第一步,厘清语句间的关系。第二步,筛选重要内容,归纳主要意思。第三步,根据字数限制,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民间舞蹈”的五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有数十种之多。内容上十分丰富,如舞蹈《打独角兽》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狮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动物的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模仿了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荷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则表现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表演时大多运用道具,歌舞结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历史悠久;②种类多样;③内容丰富;④运用道具;⑤歌舞结合。

【解析】 解此题,第一步,厘清语段有几句话。第二步,提取每句话中的关键信息。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整理答案。

4.[2017·天津卷]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解析】 文段为说明性文字,由两个长句子构成。第一句话介绍“一带一路”是推动文明互通之路;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解释。解题时,提取这两段文字主要信息即可。此外,须注意字数限制。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讽刺做事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

【解析】 这是一道寓言概括题。解此类题,我们常采取的方法是将寓言中自然界的物象与现实人类社会进行对应。这里的风、云、太阳为三个相互埋怨的人,而最后一句禾苗因没有雨而干死,可理解为某件事出现了严重的后果。这揭示有些人在合作时只会相互推诿责任最后却误了事情,寓言一般来说起到的都是讽刺揭露的效果,那么这里也正是“讽刺”了这种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