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

提到男女家庭角色的分工,人们通常都认为男人的家庭角色是在外建功立业,养家糊口;女人的家庭角色是在内相夫教子,侍候公婆;这便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性别观,这种观点还有一个通俗的叫法为“男主外,女主内”。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而逐渐深入人心的,早在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这种鲜明的家庭性别观是尚未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的。如秦汉时期,女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较为平常的现象,她们既能相夫教子,也能养家糊口,并未受到后世所传的“女子不可抛头露面”之说的束缚。

我们将目光投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试想一下,那时候的女性如果要步入职场,有哪些工作岗位可以选择呢?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1)

一、打破传统“男耕女织”生活模式,汉代女性不一样

汉代经济发展迅速,繁荣富庶,国库充裕,农业和手工业的水平都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峰,这也是汉代女性“就业率”很高的根本原因。在当时,尽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更加倾向于女性从事纺织、执炊等工作,但汉代女性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此,她们的“就业面”十分宽广,而且收入颇丰,实力展现了“女子撑起半边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说,汉代究竟有哪些职位是可供女性选择的呢?

01.符合女性性格及生理特点的刺绣与纺织工作

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就开始从事纺织类工作,那个时候纺织便已经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代表工作

在汉代,纺织作为重要的手工业成为齐鲁一带居民的家庭副业,当时纺织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方式,凡为女性,十之八九都擅长纺织与刺绣。女子心思细腻,又很难承担对体力要求大的工作,故而纺织刺绣这类工作是十分符合其生理特点和性格。名篇《孔雀东南飞》中便曾这样提到过: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真实的记载了汉代女性从事纺织工作的普遍性

此时的“女绩”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新的突破。当时的女性已经掌握制作服装的基本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缫丝纺纱,而是能够进行织造印染。有史料记载,长沙马王堆曾出土过一件薄纱蝉衣,质量轻薄,薄如蝉翼。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纺织业技术的高超。而且,汉代女性还能将丝麻织成各式各样的绫锦,这些丝织品质量更加精美,种类更加繁多,花纹和色泽也十分丰富多彩。

“咱们这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这段豫剧唱段所言不虚。当时民间还有谚语说:“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意思是指如果有一个女子不织布,天下就会有一个人因此受冻,形象的描绘出当时纺织业在社会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纺织报酬是汉代女子的重要经济来源

这充分说明,汉代女性如果从事纺织工作,可谓是得心应手。专业对口,工作不累还高薪,我认为这应该是大部分汉代女性步入职场的不二选择。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2)

02.“女儿当自强”,汉代女性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也一样成绩斐然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绘的是玉帝七女和凡人董永的田园生活,这正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缩影

但事实上,男女的分工并非如戏中描述的这般明确,汉代的女性不仅仅只负责织布,她们还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从春种秋收,妇人都是功不可没的存在。

这一说法在历史上也是有考证的,如西汉大臣杨恽在失掉爵位后,回到家乡后率领妻子儿女共同耕种灌溉,这便是中国古代夫妻共同在田间劳作的例子,而且这种现象在汉代尤其普遍。

有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种个地要夫妻齐上阵呢?

原因有二

专业一点说呢,这种“夫妻齐上阵”的普遍现象,是生产工具变革后的适应途径和当时的经济形态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铁犁牛耕的技术更加普遍,此时农业的生产工具也有了变革,出现了耧犁并在全国广泛应用。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播种机,可以说它就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在没有出现耧时,农民耕地得先用锄头开沟再撒种,这种做法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十分容易造成播种不均,出现漏播多播的情况,此时耧的出现,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耧的应用,需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在后扶犁,所以至少要有两人才能耕种。再如藕耕,也是必须要两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

说过了需要两个人共同耕耘的原因,再来解释解释为什么是“夫妻齐上”,这个原因很简单:我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组织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除去黄发垂髫,妇人作为家中年轻的劳动力,在田间耕耘是不足为奇的。

这可以充分证明,农业工作也是汉代女性的擅长工作。形象来说就是,“自主创业”,全家分红,闲暇时间还可以搞搞副业,适合实践性强、经验丰富、胆大心细的汉代女性。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3)

03.经商:手里有钱的女性有底气

在汉代,手工业和商业是密不可分的。理由很简单,这有了生产就得有销售嘛,手工业生产出的丝织品得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利,但秦汉时期重农抑商,男子从商会被认为“非君子所为”,这个时候这些手工业品怎么才能变现呢?为了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汉代女性决定自己上阵经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从商女性的典范——战国时期巴寡妇清可谓女富豪界的鼻祖,女强人界的楷模!巴清可是对汉代女性下定经商决心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一些汉代女贩靠售卖一些糖、鞋子、丝织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为生,这些商品本钱小,很多都是家庭自产,虽然不能一本万利,但也能有所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

另一些女贩的工作就比较高级了,比如开旅舍和饭店知名才女卓文君就曾开过酒肆,当垆卖酒,这种商业活动成本高,获利更高,以此谋生的女子非常多。

从事商业,在汉代女性的“就业”占比还是较高的。这种工作建议口才好、数学成绩好、有经济头脑的女性从事。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4)

04.歌舞伎:能歌善舞的女性走到哪儿都吃香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这两句都出自汉乐府民歌,出现这样优质的乐府作品足以说明汉代对音乐的重视。

在汉代,对歌伎的水平要求是很高的,想成为歌伎首先要经历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一旦被上流人物选中且歌舞技艺十分精湛的话,便被会终身购买或是长期雇佣

王公贵族府内都配有歌伎,如史书中曾记载的陶王刘悝家内有24名伎女;宫廷宴会上需要歌伎娱乐助兴,民间聚会也要有“郑舞赵讴”,这充分说明歌伎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岗位很多,竞争力也很强。

这类工作对颜值和才艺要求很高,适合有毅力、有天赋的女性从事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5)

二、为何汉代女性能参加社会生产活动

01.生活所迫,女性也必须外出赚钱

上班?别问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穷!汉代虽出现过“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但封建社会的下层民众一向过的不富裕。如果君主贤明,轻徭薄赋,底层人民尚能维持收支平衡;一旦君主是个昏庸无道或好大喜功的主儿,下层人民的生活就变得甚是水深火热了。

这是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对普通百姓来说,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生存压力大的情况,无论出现多少个盛世对他们都无济于事。单单靠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对钟鸣鼎食之家来说这是正常生活方式,但在那个时代,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是完全行不通的。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6)

02.礼教的束缚还不算严重,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还不大

众所周知,宋明理学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榨与摧残达到顶峰,因此在这之前,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并不算太严重,再加上当时出现了像西汉高祖吕后和孝文帝窦后这样强势且杰出的女性人物,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并不大,所以女性尚可“抛头露面”,可以参与社会生产。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7)

03.有一些社会活动只是女性才比较适合的

就像前文提到的纺织、刺绣,这样的工作适合心思细腻、耐心又文艺的女性来做,大部分男性是无法从事这样的工作的。正所谓,有需求也就会刺激供给,这类行业的出现是女性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原因。

正是以上几种原因综合作用下,再加之经济的发展给女性在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使汉代女性的“就业面”很宽广,“就业率”也较高。

古代耕织图变化的原因(打破传统男耕女织)(8)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女性可以从事的工作种类十分丰富,针对不同性格和“专业特色”的女性有不同类型的工作。如果有机会穿越到汉代,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