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爱之心 浅谈论语八佾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本章孔子讲的是仁。

论语仁爱之心 浅谈论语八佾篇(1)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仁爱之心,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礼”,礼仪,同样也是孔子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乐”,礼乐,还是孔子提倡的主要思想之一。

在这一章之中,孔子直接将自己所提倡的三种思想概括在了这一章之中,即使是在整个《论语》中,也不太常见。当然,其中所蕴含的意思,肯定也比其他的章节来得更为深刻。

孔子认为,“仁”应该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情厚意的外在表现。由此,便才又延伸出“礼”“乐”这两种基本思想。

论语仁爱之心 浅谈论语八佾篇(2)

如果一个人,他的心中没有“仁”的思想,那么便不可能具备“礼”“乐”的素质,更不可能将“礼”“乐”的行为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孔子有这样的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他身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那个时候,社会阶层激烈变化,各种利己排他的文化盛行,让当时的整个社会纷争不断,人与人之间少有信任,更多的是尔虞我诈。除此以外,各种文化、思想盛行,营造出一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所以,在孔子的言论之中,“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孔子认为“礼”便是“礼”,“乐”便是“乐”,“礼”不兼“乐”,因为“礼”偏向于拘束,带有各种各样的硬性要求,让人必须去遵守;“乐”也不兼“礼”,因为“乐”偏于自由,让人的内心变得轻松,摆脱各种压力和束缚。在这样的原因之下,孔子要表达自己“仁”的思想,让自己的理论变得更加严谨,就必须把“礼”和“乐”这两种思想兼融在一起来理解和对待,如果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地步。

论语仁爱之心 浅谈论语八佾篇(3)

当然,“礼”与“乐”两者殊途同归,最终全部都汇聚到“仁”的思想上来,而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根本思想之一,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基石。在“仁”的基础之上,来理解人性的核心和文化的根本,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礼”与“乐”的表现形式。正因如此,孔子才会在自己的言语之中不断强化“礼”与“乐”这两种形式,其真正的意义就是正人心、塑美德、修品行。

如果,失去“仁”这个内在核心,孔子所提倡的“礼”“乐”便不再是礼乐,而是只剩下一个无用空壳的口号。显然,这样的“礼”“乐”肯定不是孔子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内容。

当然,在历史的变迁之中,“礼”与“乐”这两种表现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同样经历过许多的调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便可以让“礼”“乐”这两种形式完全消失不见。然而,只要有“仁”的这个内在核心在,“礼”与“乐”都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再次焕发出亲的生机。这也就提醒我们后学者,在学习《论语》的时候,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否则就会变成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