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会议活动的保密管理制度(怎样做好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

涉密会议活动的保密管理制度(怎样做好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1)

涉密会议保密管理内容杂、环节多,从近年来涉密会议发生的泄密案件来看,人员、载体、场所管理依然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3个关键点。对于机关和单位来说,一旦没有做好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工作,很可能造成涉密文件资料外泄的严重后果,给国家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工作呢?我们认为,主办单位应当针对涉密会议不同阶段的特点,针对参会人员和涉密载体做好全过程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失泄密风险。

一、

明确各方责任划分

保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保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这一规定,明确了涉密会议、活动主办单位的保密责任和工作要求。

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一是根据会议、活动的内容确定秘级,制定保密方案,限定参加人员范围;二是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场所、设施、设备;三是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国家秘密载体;四是对参加人员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涉密会议主办单位应制定保密工作方案,根据会议的主题、内容或文件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最高密级,及时确定会议的密级,对参加人员提出保密要求,开展保密常识和保密防范知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管理要求,并明确专人负责督促落实。

承办单位要按照主办单位要求,提供安全保密的环境、设施和设备,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明确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要求其做好保密保障服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密会议保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密技术服务保障。

二、

采取严格保密措施

(1)严格参会人员审查。主办单位应根据会议涉密程度和工作需要,确定参加人员范围,审核参加人员资格,登记参加人员姓名、单位、职务等情况,并保存相关资料。

(2)严格涉密载体管理。主办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管理规定,对涉密会议使用或形成的涉密文件、资料及其他涉密载体,在制作、分发、存放、回收、销毁等各个环节,落实保密管理措施。与会人员不得擅自摘抄、复制会议文件、资料。经涉密会议主办部门同意的录音、录像,记录本、笔记本,按同等密级管理。

(3)严格场所设备检查。涉密会议应选择在单位内部场所召开。若因工作需要在外单位召开的,选择符合保密要求的单位和场所,并签订保密协议。禁止在涉外宾馆、饭店、招待所等非保密场所召开涉密会议。会议使用的扩音、录音等电子设备、设施应经安全保密检测,携带、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应经主办单位批准。不得使用手机、对讲机、无绳电话、无线话筒、无线键盘、无线网卡等无线设备或装置,不得使用不具备保密条件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根据工作需要,在会议场所安装部署无线信号干扰设备,安排专人负责使用管理。

(4)严格落实保密要求。主办单位应对参会人员(含列席人员以及工勤、服务人员)进行保密教育,要求参加人员妥善管理涉密文件、资料和其他涉密载体,不得擅自记录、录音、摄像和摘抄,不得擅自复印涉密文件、资料等。

(5)严格新闻报道审查。涉密会议应严格采访报道的保密审查,接受采访或公开报道应当经过批准,凡涉密信息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不得公开宣传报道。对是否涉密界定不清的,应逐级报有权确定该事项密级的上级机关或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确定。严防在宣传报道中造成失泄密事件。

三、

加强保密监督检查

涉密会议召开期间,主办单位应加强保密监督检查,确保保密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一是要加强保卫工作,设立警戒范围,整个会议过程直至会议结束,会场入口处要有专人守卫,检查核对进入会场的人员身份,开会期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会场。

二是会场入口显著位置放置保密提醒标志,并配置手机屏蔽柜,禁止带入具有无线联网功能的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除经过批准的通信、录音、录像设备外,严防参会人员将其他设备带入会场。

三是加强会议场所及外围巡视,检查有无违反保密规定、保密纪律的行为和泄密隐患。对会场进行安全保密检查,确保会议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话筒、录音等设备符合保密要求。

四是休会期间,安排专人监督检查会场,保证会议文件、资料安全。如需收回集中保管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由会议工作人员负责收回并妥善保管。与会人员不得擅自记录、摘抄、录音、摄像,不得擅自复印涉密文件、资料等。

五是在大会结束时,对会场和代表住地进行检查,防止遗留会议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对各类涉密文件资料和涉密载体进行清点回收,凡是注明“会后收回”或者不允许与会人员自带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应当及时收回;允许与会人员自带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履行登记签收手续,明确规定会议秘密文件、资料的传达、阅读范围,并采取必要保密措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