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

#创作挑战赛#

在卓拉山口广播站的时光

田海龙

一九七零年七月,成都军区按照中央军委安排,选调一批战士到北京大学学习外语,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次学习是中央军委培养军队外语人才,加强边防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全军各边防部队,各兵种都有学员参加。学习的语种根据各部队担负的作战任务而定。北京大学东语系、西语系和俄语系以及乌尔都语、缅甸语等小语种专业都有学员学习,学习内容以军事外语为主。当时的北大校园清一色来自各个军区身着陆军、海军、空军军服的军人。我们西藏军区的学员大多在东语系印地语专业学习,也有一部分在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1)

在广播站学习

我们在东语系印地语专业学习的分为两个班,刘安武、金鼎汉老师等名师分别担任两个班的授课老师,刘安武老师负责我们班。刘老师是湖南人,195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派往印度留学,是著名的印度文学大师,在印度文学研究和印地语教学研究上颇有建树。记忆深刻的是刘老师的教学极为严谨,每天下午的自习课,他必定对每个学员面对面辅导,一个一个宿舍过,每个宿舍预设的时间一分不差。刘老师的治学严谨,使我获益匪浅,受益终生。离校后我和刘老师保持了多年通信,他牵挂我的生活,解答我的问题,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季羡林先生也在东语系,师生都尊称他“季先生”。季先生讲授《印度概况》知识渊博,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每次授课教学楼大教室座无虚席,除了参加听课的学员外,其他班系旁听的同学挤满了教室。学习期间,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西藏军区英语班学员。周总理在两个多小时的接见中听取纠正每个人的语音发音,勉励学员学好军事外语,做合格的军事外语人才。1970年国庆节我们西藏军区全体学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1971年国际劳动节又参加了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

1971年秋西藏边防形势骤变,上级决定我们印地语专业的学员提前结业,离校前进行了两个月的特定强化学习。我们于1971年11月赶回西藏部队,多数同学返回原部队,我由53师炮团分配到师侦察连。回部队不久印巴战争爆发,我们参加了军委下达的“1210”计划军事行动,按照军区安排在所在部队普及印地语军事用语。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2)

在53师侦察连

一九七二年西藏军区政治部组织我们到边防前线亚东实习,先是在亚东县城集中学习,担任实习授课的是军区联络处的范名兴老师。范老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印地语专业,是我们的学长,军区有名的“印度通”。在亚东集中学习后,我们分别到各山口对印广播站实习。那时在各山口阵地哨所,中印双方都设有广播站,用对方语言进行大功率广播。我方的广播设备是从沿海地区调来的对台广播设备,功率极大,十几里外都能听到。一段时间双方在同一时间对播,相互干扰,后经两方协商,每天实行错时广播。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3)

范名兴老师

我们五个同学分到卓拉山口广播站。卓拉,藏语“山上之山,很高很高的地方”。卓拉哨所位于中印边界锡金段,海拔4700米,每年封山期8个月,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三分之一,被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云中的哨所”,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边防哨所之一。

广播站设在哨所下边山坳里的一处平地上,由两个活动房屋和木板建造的播音室組成。负责广播站工作的是广西籍陆瑞华站长,油机员小田负责维护柴油发电机供电,我们五个人在播音室轮流值班播音,按照军区联络处的安排播出每天的广播内容,保证广播每天按时播出。没有值班时就准备稿件,熟悉稿件,练习口播。晚上轮流站哨,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到了卓拉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最常见的是困倦不想动,狭窄的山坳又没有活动场地,我就在活动房边一块小空地上教同学学练从侦察连学来的“捕俘拳”。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4)

作者1972年在卓拉山口对印军广播站工作

卓拉山口交通极为不便,离开亚东公路,只有一条崎岖难行的人畜小道通山口。生活所需和工作资料靠民工用马驮上山和后勤人员定期送来。卓拉山口报纸比部队驻地日喀则晚到得多,《西藏日报》等当地报纸一般一周左右才能看到,《解放军报》等内地报纸则半个月才能看到,我们戏称这些报纸为“参考消息”。去亚东前部队规定不能泄露行踪,早已写信告诉家里人去执行任务,半年多和家里面没有通信,倒也没有什么牵挂。广播站离亚东县城二十多公里,在广播站的半年时间里只去过一次亚东购置牙膏等生活用品,去亚东需在雪未封山的时候天亮出发天黑赶回。

平时用餐由附近驻扎的六连炊事班送到广播站,有时自己做饭。卓拉山口没有新鲜蔬菜,民工送上来的是大米、面粉和食油,还有罐头和脱水蔬菜,脱水蔬菜是专供高原缺菜地区制作的一种干菜,加工时榨干了水分,吃到嘴里如同嚼木,难以下咽。我们五个人中陈合欢是湖南人,何水泉是四川人,我和田车盈、李乾蛙来自陕西,大伙轮流做饭,想法改变花样,湘味、川味、陕味交叉着吃,也就乐在其中。我们定期要上山口检查线路,听播音效果,在山口看到那些哨所的战友比我们艰苦的多,困难的多,依然坚韧不拔,恪尽职守,就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充满了西藏边防军人的气概。如今卓拉山口修通了公路,架通了索道,改变了交通不便的历史,显现我国国力的强大,国防的增强,从心里为那些边防战友祝福。

在卓拉山口广播站半年的日子是艰辛的时光,在艰辛的时光里我们通过播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我军的形象。所学知识贡献于祖国的边防事业,对我们来说,没有辜负西藏军区对我们的信任,无愧于北大老师对我们的悉心培养。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5)

作者简介: 

田海龙:1968年入伍服役西藏军区。1970年7月至197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1989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科毕业证书。1979年转业供职渭南市公安局,资深警官。曾整理出版其父遗稿《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在《西藏日报》《渭南日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多篇。

离家16年的北京著名大学毕业生(我从北京大学东语系学成归来)(6)

作者:田海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