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取经前遭遇了哪些事情(实际上玄奘一个人去取经)

玄奘在取经前遭遇了哪些事情(实际上玄奘一个人去取经)(1)

近来陪孩子看西游记电视剧,看得热闹,顺便又找出原著翻了一下。西游记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看着有一些想法写下来和朋友们共同探讨。

问题是这样,实际上玄奘是一个人去西行取经,为什么吴承恩要写成师徒四人一个团队的故事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比照唐僧师徒(一般说四人,但如含白龙马,实际上就有五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共有五层,如同金字塔一样堆叠而成:最底下一层是生理需求,然后依次是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和荣誉需求,最上面一层是自我实现需求。

八戒代表了生理需求,沙僧代表了安全需求,白龙马代表了情感和归属需求,唐僧代表了尊重和荣誉需求,而最高一级的需求自我实现属于该书的主人公孙悟空。这是不错的解读,可以解释书中主要人物的一些动机和行事逻辑。比如八戒为什么贪吃、贪睡、好色、懒惰、爱扯谎等,这些都是人性中最低等级的动物性生理需求的表现。另外一个解释得很好的是孙悟空这个角色。在取经的历程中,他干的活最多最难,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达成了最终任务。他是实际上的团队领导,多次被名义上的领导唐僧误解和惩罚,他也不后悔。因为他想要自我实现,觉得取经这个重大项目只有靠他才能成功,而他自己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五级需求层级理论解释唐僧和沙僧并不是十分妥帖。在西游记的文本中,唐僧经常表现得软弱,时常哭泣,对前路悲观,且对于孙悟空各种无端猜忌和不信任,都很难表现出荣誉需求的特质,倒是蛮多体现出人性中悲观的一面,似乎有点儿神经质人格的特征。沙僧有时候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西天取经,他一直坚定,甚至在孙悟空斗妖遭遇到重大挫折时,比如差点命丧于红孩儿之手时,他也没有动摇过。

那么,我想大概吴承恩写西游记不是为了印证几百年后的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哈哈。

虽然我想要放弃马斯洛,但是他提醒了我一个问题:人的多面性和心灵的复杂性。唐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在取经这个重大任务的压力之下,他人格分裂了。其实,悟空、八戒、沙僧这些人都不曾存在过。黄健翔有名言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我想要对西游记中的唐僧说“你其实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玄奘西天取经只是一人所为,所以西游记中他收的那些徒弟皆为虚拟。

有没有一种可能:所有这些徒弟是唐僧漫漫取经路上幻化出来的多重人格?如果这样,倒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他们的行为逻辑。

西游记中的取经路,也是唐僧独自克服各种内心魔障的成长历程。九九八十一难,是对他修持的心理考验。在他体能体力到达极限时,快要无法支持时,从内心幻化出一个孙悟空人格来帮他克服困难。所以前述说他被宝林寺方丈羞辱,内心的悟空就跳出来反抗,而且最终驯服对方,得到优待。在他饿极时,困乏不堪时,八戒这个人格让他回忆起当初衣食无忧的日子;他也曾有思恋女色,需要克服性的渴望,这时也一样是和八戒人格在作斗争;他曾经遭受过很多白眼和欺凌,沙僧人格出来告诉他要忍受,要坚持住。这种多重人格帮助他克服了很多困难,成就了完整的唐长老。

因此说,悟空是他的智能人格(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就靠它了),八戒是他的生理人格,沙僧是他的道德人格。

因为悟空就是自己,所以最终成功时不需要忏悔自己对他的各种无端猜忌和残酷责罚。插一句,悟空一路被紧箍咒所折磨,实际是他自己焦虑症犯了产生的耳鸣和剧烈头痛。自己也做过一些错事,其实只是内心的八戒在作祟,也就可以释然,对自己宽怀慈悲了。这其实也是对不完美自己的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手法。假如没有这个多重人格的裹挟,他走不完这一程。可能还有一种解读。

最近零散在看一点佛经。运用佛家经典中对于论述人体和身心关系的“五蕴”这个概念,来印证玄奘这个原型进入这个文学文本以后的创作思路和发展脉络。

佛云:人皆有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精神现象。玄奘这个本体,被我们观察到,并且可以共同感知的,只有他的色蕴。对于色蕴的本体-五根(眼、耳、鼻、舌、身),色蕴的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作为观测者的我们也可以很好的感知和揣测。因为我们是一样的人。但对于另外四蕴,我们不是他,又怎知他所受,所想,所行,所识呢?他的所受有一个悟能,他所想有一个悟净,他所行有一个三藏,他所识有一个悟空。所有心灵的活动分门别类地发生在一个身体中,而这些活动互相纠缠,互相成就。

可能要问了,为何行是唐僧,而识是悟空?看起来识蕴要高于行蕴啊。那悟空为什么要拜唐僧为师?因为识蕴虽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受行蕴的制约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