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训练的体育测量的方法有哪些(七形体语言表现力训练)

在表演教学的基础训练阶段,形体与语言表现力的训练,不是要去学习某种体现的程式,它的目的是要使同学们通过训练使自己的形体的、物质的体现器官,具有一种可塑性由于演员在创作中体现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形体,声音和语言,因此,这种训练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形体、声音与语言的可塑性与适应力上但是,这种训练不是要取代形体课和声乐、台词课的训练,因为形体、声乐和台词这些专业基础课,不仅同样在培养与发展演员体现方面的创作素质,而且还给予同学们许多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表演基础训练中的关于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的训练、则侧重于解决体验与体现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同学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外部创作素质的齐头并进,自觉地在创作中把内心体验与外部体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为同学们在表演课与形体、声乐、台同的训练搭上一座桥梁,使同学们对这些专业基础课给予更大的重视,并自觉地把在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和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中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形体训练的体育测量的方法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形体训练的体育测量的方法有哪些(七形体语言表现力训练)

形体训练的体育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在表演教学的基础训练阶段,形体与语言表现力的训练,不是要去学习某种体现的程式,它的目的是要使同学们通过训练使自己的形体的、物质的体现器官,具有一种可塑性。由于演员在创作中体现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形体,声音和语言,因此,这种训练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形体、声音与语言的可塑性与适应力上。但是,这种训练不是要取代形体课和声乐、台词课的训练,因为形体、声乐和台词这些专业基础课,不仅同样在培养与发展演员体现方面的创作素质,而且还给予同学们许多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表演基础训练中的关于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的训练、则侧重于解决体验与体现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同学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外部创作素质的齐头并进,自觉地在创作中把内心体验与外部体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为同学们在表演课与形体、声乐、台同的训练搭上一座桥梁,使同学们对这些专业基础课给予更大的重视,并自觉地把在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和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中去。

这一单元的教学实际上和前面各单元的教学是有联系的。尽管在以前的各个单元的训练中,主要是强调演员内部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但是或多或少也与表现力的训练有联系。例如从松弛与控制训练开始。绝大部分的训练都与体现器官训练有关,存在着内心感受与外部变化的联系,而这一单元教学中,在强调体现器官的训练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同学们在训练中的内在感受,不应该成为单纯的、机械的形体技巧和声音、语言技巧的训练。另外,这种训练还应该持之以恒,有些练习应该成为同学们每天的“梳洗”,不断坚持下去。

(一)面部肌肉活动练习

这一练习可集体进行。同学们或坐或立,内心放松,同时也放松面部的肌肉,然后将眼睁开,双眉紧皱片刻后再放松,并反复数次;然后双唇紧闭,两个嘴角向外拉紧片刻后再放松,并反复数次;接着双唇紧闭后嘴唇用力向上提片刻后再放松,并反复数次;此后,双唇紧闭后,嘴唇用力向前努出片刻后再放松,并反复数次。这些动作在反复慢动作之后,可以再反复快动作数次。最后,整个面部肌肉紧张起来,并将五官尽可能地缩在一起片刻后,再放松并反复数次后,整个面部肌肉放松,并闭目静静地休息片刻。

在做完这一练习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面部肌肉放松与紧张时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也可以了解同学们在皱眉等活动时的内心感觉。同学们如果谈出的一些感受是真实的,即给予肯定,并可以引导同学们注意,身体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人的内心的变化。在这一练习中,不仅要注意自己外部的变化,还要善于随时发现这种变化给予你内心带来的细微的、也许是稍纵即逝的感受。如果有的同学开始谈不出什么感受,也不必苛求,而应该鼓励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抓住这种内在感受。

(二)眼部练习

这一练习可以集体进行。同学们可以或站或坐,开始练习之前,要求同学们尽量松弛片刻,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来活动眼睛。首先是平视,从放松自然的平视,逐渐紧张起来用力地瞪视前方,然后再放松下来。接着是双目向上向左、向下、向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个方向转动,每转到一个方向都稍停片刻,并从松弛到紧张,再又从紧张到放松后再转到下一个方向。在做完上述分解动作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两眼从上到左,然后向下再接着往右连续转动。这样转动数次后放松片刻,接着再反方向地连续转动数次,然后放松下来,并可以闭目休息片刻。

做完这一练习后,教师仍可以像面部练习结束后那样引导同学们去谈感受,并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像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所说的“眼是心之苗”,因此必须重视对眼睛的表现力的训练,并鼓励同学们在这一训练的基础上,自己去寻找眼睛在表情上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时注意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感受。如瞟、眇、眺、瞪、瞧、睨、睬、瞅、盯、眯、瞄、盼、睃、睥、觑,等等。

(三)身体各部分分离动作练习

分离动作练习是哑剧训练中的基础训练,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为了训练同学们在身体各部分的活动中,能够更为灵活,更能听从指挥并具有可塑性。这种身体(形体)表现力的基本训练,应该不断地反复进行。

练习进行的方式是由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同学们在教室中可排列成数行,插空而立。站立时两腿分开与肩宽,身体自然站立,不要过于放松,但也不要僵硬。当同学们站立并检查自己的身体已达到要求时,即可以开始活动。一般来说,分离动作往往是从头部开始。具体活动如下:

1.头部与颈部活动练习

(1)头部向前低垂,然后回复到正常状态;头部倒向右侧,耳朵尽可能去触及右肩,但注意肩部不要耸起,再回到正常状态;接着头部向后倒下,此时下腭要放松,口可以张开,片刻后再回到正常状态;接着是头部倒向左侧,耳朵尽可能触及左肩,但肩部不要耸起,再回到正常状态。在做完上述分解动作后,按照上述要求,头部从前向右向后再向左向前连续转动。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动。

在做这一活动时,身体要始终保持基本姿态,颈部要放松,转动时不要太快,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规格。

(2)头部平移动作:开始时,头部处于正常状态。在做分解动作时,头部先向前平伸,再回复到正常状态;然后头部向右平移,再回到正常状态;接着头部向后缩,再回到正常状态;最后头部向左平移后再回到正常状态。由于头部向左、右平移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提醒同学们在平移时不要耸肩,不要左右扭头。目光要注意前方的一个点,由颈部移动来带动头部平移。

做完分解动作之后,就可以从向前伸然后平移至右边再缩到后方,接着又平移到左边,再回到前方这样反复转动数圈,然后再反方向转动数圈。

做完这一练习后,可以让同学们做一些头部的自由活动,使头部和颈部放松。

2.肩部动作练习

(1)双肩上抬下压练习:练习开始时,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双臂自然下垂,双肩松弛,在正常位置放平。然后双肩尽力向上耸起,但注意不要缩脖子。耸肩到最高处后,再放松回原来的姿态,然后再将双肩用力下沉,但注意不要伸脖子。当肩部压到最低点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姿态。如此反复十几次后,可稍事休息,微微抖肩活动,放松一下,再反复练习

在做完上述练习后,可以继续做双肩交替上抬下压练习,即左肩上抬时,右肩下压,交错进行。并可以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但必须注意胸不要帮助使劲,颈部不要伸缩。

(2)双肩前后活动练习:练习开始前要求与上一个练习相同,练习开始时,双肩肩头由原来位置尽量向前推,推到无法向前时,再回到原来位置。然后,再尽力向后推,直到推不动为止,再回到原来位置。如此反复地进行十几次后可稍事休息,抖肩放松一下再继续进行练习。

做完上述练习后,可做双肩前后交错的活动练习,即左肩向前时,右肩向后,亦可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反复多次进行练习。

(3)双肩转动练习:练习开始前,双臂下垂,两肩放松自然站立。练习时,双肩由向前推向上耸,接着向后掰,再向下压,像用双肩在画圆圈似的转动,反复进行十数次后,再反方向转动,即由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反复进行十数次后,稍事休息,抖肩放松。

做完上述练习后,可以做双肩反方向转动练习,即左肩由前向上向后再向下转动时,左肩反方向由向上、向前、向下转动,并可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反复练习。

(4)双肩抖动练习:可以由同学们随意上下、前后交错抖动双肩,抖动频率越快越好。

3.胸部动作练习

(1)胸部分离动作:练习开始前,双臂下垂自然站立。练习开始后,胸部由原来的位置,尽可能向前挺出后再回到原来位置。接着,胸部尽量向后推出,再回到原来位置。然后再向左推出后回到原位,并继续向右推出后回到原位。在每次向前、后、左、右推出后回到原位时,可以稍稍放松一下,如此反复练习十几次。

在做上述四个方位的胸部分离动作练习时,可以发展为八个方位的胸部分离活动,可增加前方、左前方、左方、左后方、后方、右后方、右方、右前方位等方位的胸部活动。

在做这一练习时,要注意是由胸部发力,肩部是随胸部带动而活动,不可主动用力,在胸部活动时,要让同学们把注意力放在胸椎的活动与变化上去。

(2)胸部转动练习:在上一个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自然站立,胸部先向前挺出,然后顺时针方向经右前方推出再经右方,右后方向后推出,接着经后方向左推出,最后经左前方再向前推进,用胸画一个圆圈,反复十数次后,可反方向转动十数次。开始练习时,可以慢慢转动,注意挺出与推出胸部时必须到位。在同学们达到要求后,可以逐渐由慢到快。

在做此练习时,要注意是胸部发力,而不是腰胯或肩部发力。

4.双臂动作练习

(1)双臂位置练习:练习开始前,双臂下垂自然站立,练习时,双臂先向侧方张开与身体成45度角伸直,停顿片刻后用感觉检查一下双臂的位置是否正确后,双臂再上抬成侧平举,稍事检查后,继续上举,双臂向上与身体成5度角后,再用感觉检查一下双臂的位置,然后再向上举直。稍停后,接着双臂由前方放至与身体成直角的位置,最后双臂继续放下,恢复到自然站立姿

此练习可反复进行十几次,在双臂放在各位置时,注意肩部不要紧张,同时不要用眼睛去看自己双臂的位置,要用感觉去检查。如果发现自己双臂位置不准确,应凭感觉及时纠正。

(2)大臂转动练习:练习开始时,自然站立,双臂侧平举。然后双臂在体前向下交叉划圈,在双臂交叉画圈时,尽量与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如此反复十数次后,可反方向转动,即双臂由平举,然后向上交叉画圈,转动十数次后,可抖臂松弛一下臂部的肌肉。

(3)小臂转动练习:练习开始前,自然站立,两臂侧平举。然后大臂保持原状不动,仅由小臂由下向内、再向上划圈。画圈时大臂尽可能与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如此反复十数次后,可反方向转动,即小臂向上、向内、向下、再向外划圈,同样反复十数次后,可抖动臂部使肌肉放松。

5.手与手腕动作练习

(1)准备活动时,双手手腕可自由转动与抖动,手指可自由活动:伸开手指、握紧拳头、手指分开与并拢等活动。

(2)手腕转动练习1:练习前,自然站立,两臂侧平举。练习时,双臂保持原状不动,仅用手腕部带动双手,先由下向内,再向外转动。转动时,双手尽可能与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反复十数次后可反方向转动。即由上至内,再向下至外转动十数次后停止。然后可抖动腕部,放松休息。

(3)手腕转动练习2(小“云手”练习):练习时,自然站立,双手腕部贴在一起,手心一上一下,然后以两个手腕为轴心,反方向交错转动。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经右方转到左手下方,然后向内转动再翻到上方;而左手则经左方转到右手上方,再向外转动后返回右手下方,如此反复十数次,并可由慢到快,然后再反方向转动十数次。

做这一练习时,注意两个手腕要贴紧,尽量不要离开。

(4)手的练习1:练习时,自然站立,两臂前平举,双手握拳,手心向下。然后,手腕上抬、双手用力伸开,同时双手十指尽量张开。稍停后,双手再握拳、再伸开,如此反复十数次

(5)练习2:练习时,自然立,两臂前平,双手张开,手心向上。开始先由小指收回,接着是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一个接一个回收成握拳状。此时翻腕变成手心向下,再由小指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将手指伸直。掌心向下后,再由拇指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将双手五指回收成握拳状,并翻腕向上。然后再由拇指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把五指伸开。接着又由小指开始,按上述要求重复活动十数次。此外还可以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直到动作做得流畅自如为止。

(6)手的练习3:练习时自然站立,双臂微曲,举到前方,双腕上抬,掌心向前,五指并拢,双手距离略宽于肩。开始练习时,先将拇指与其他并拢的四指分开。然后,食指与其他并拢的三指分开,并与拇指并拢。紧接着中指与无名指和小指分开,并与拇指和食指并拢。接下来是无名指与小指分开,并与中指等三个手指并拢。最后是小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做完这一过程后,再由小指开始和其他四个手指分开,然后再一个个手指重复这种分开与并拢到小指方向的动作。如此反复十数次为止。

做这一练习时,要注意每个手指张开时,其他手指应尽可能不动,开始练习时,不要求快而应该做到使每个手指的动作都尽可能地准确到位,能够听从控制。在反复练习后,手指逐渐能够自如地控制的基础上,再加快速度。

6. 胯部动作练习

(1)胯部分离活动:练习时,自然站立。开始时,胯部先向前推出,然后回到原来自然站立的状态;接下来,胯部向左推出后再回到原位;此后,胯部向后推出后再回到原位;最后,胯部向右推出后再回到原位。如此反复活动十数次。注意在胯部推出后不要挺腰或弯腰,因此身体的其他部位要注意有所控制。

(2)胯部转动练习:在胯部分离活动练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用胯部由前向左、向后再向右划圈转动。胯部的转动尽可能大一些,但身体的其他部位要有所控制,不能随着胯部的转动乱动。

为了巩固与逐渐强化同学们胯、胸、颈、头部的活动能力,每次练习中还可以反复做松弛与控制训练中的旋转练习

7.腿部动作练习

(1)大腿活动练习:练习时,自然站立。练习时先抬起右腿与左腿呈45度角,脚面绷直。然后,大腿发力,带动整个大腿先由内向前向外再向后划圈转动。十数次后,再反方向划圈十数次,做完后放下右腿自然站立。接下来换成左腿抬起,同样先由内开始向前向外再向后划圈转动十数次。两条腿都做过之后,可以抖动双腿,放松一下腿肌肉,并稍事休息

(2)小腿活动练习:练习时自然站立。练习时抬起右腿,大腿抬平,小腿下垂,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大腿保持控制,小腿发力。先向内向前,向外再向外划圈、转动十数次后,反方向再转动十数次后放下右腿。然后再用左腿做同样的活动。两条腿都做完后,抖动双腿,放松肌肉,稍事休息。

8.脚与脚腕动作练习

(1)脚腕转动练习;练习时,先自然站立,然后抬起右腿成15度角,用脚腕划圈转动,转动十数次后再反方向转动。做完右脚腕转动后,放下右腿,抬起左腿,正反方向做同样的活动十数次后,放下左腿。抖动双腿,稍事休

息。

(2)提踵练习:练习时先两脚并拢,自然站立。然后,抬起脚跟引体向上,只用脚趾支撑全身,停顿片刻后,再放下脚跟,恢复自然站立状态。如此反复十数次后,抖动脚腕,稍事休息。

(3)脚趾活动练习:练习时,先自然站立。然后,先抬起右腿成15度角。回收脚趾后再伸开,如此反复十数次后,放下右腿,再抬起左腿,同样再活动左脚趾十数次后停下。

(4)压脚掌练习:练习开始时,先自然站立。然后,先抬起左脚跟仅以脚趾触地,左膝随之而弯曲。接着,左脚掌往下压,压时,脚心一点一点地压向地面,直到脚跟触地为止。与此同时,右脚由脚跟部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直到仅以脚趾触地支撑为止,然后再往下压右脚掌,同时又抬起左脚掌。如此双脚交替抬起压下,反复十数次后可停下来稍事休息。

注意在压脚时,既要有力,又要柔韧、连贯,不要仅仅抬脚跟。如果是这样,这一练习就失去了作用。

(四)分离动作组合练习

经过分离动作练习的反复训练,同学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之后,即可进行分离动作的组合练习。

练习时,同学们可站成圆圈行走,在自然行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示同学们注意进行某一部分的分离动作。如可以先让同学们去做头部与颈部的分离动作,在活动中,自己可以去找到一个头与颈的位置,如把头颈向前伸出,

或者把头部歪向右肩等,当同学们找到自己头、颈的适当位置时,就保持在这种位置和状态下,继续行走。这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去感受自己的形体在这样一种姿态下生理与心理上有些什么样的感觉。然后,教师又可以提示同学们在保持头、颈部的状态下去活动肩部,在找到一个自己感到有兴趣的姿态,如沉肩、耸肩、或一肩向前一肩向后等姿态后,就保持不变并感受这种头、颈与肩部组合起来的形体变化,注意这种状态引起了自己什么样的感觉。按照这种要求,教师可以在同学们行走的过程中,按顺序提示同学们去变化胸部、胯部、膝部及脚掌等部位,并发现这些变化引发自己在感觉和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最后,由于全身各部位的分离动作组成了一个很夸张,甚至十分畸形的形象,这时,教师要让同学们去感觉这种状况下心理的变化。然后,教师要求同学们保持这种心理上的感受,身体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但仍可保留那些引起自己内心感觉的某种细微的特征,比较自然地继续行走,直到同学们既能保持某种特有的心理状态,但在形体上又不过分的夸张,而是内外部基本上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下即可。

在做完这一练习后,教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来讨论这种分离动作组合练习给自己带来的体会和感受。如有的同学感受到由于自己的头部侧面上扬使自己感觉到了一种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感觉,因而在肩部活动时找到了一肩高一肩低的姿态,接着又把胸挺出,胯部一侧上提,双膝向外,两脚八字行走,最后使自己觉得好像是一个本身并不怎么样、但却神气十足的教师爷。总之,尽可能让同学们在分离动作的组合之中去感觉心理上的某种变化并找到一种形象的感觉。教师还可以就此提出形体与心理的相互关系,讲明“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的道理,并可以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去注意观察不同的人的形体特征带给人的感觉。

这一练习可以反复进行,因为在不同的分离动作的组合中,同学们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与感觉,并且会使同学在反复训练中,重视内部与外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五)行走练习行走练习1:

这一练习可集体进行。同学们可站成一个圆圈,然后向左或向右转。教师发出口令后即开始行走,首先是正常状态下正常速度的行走。行走时要求同学们头部像一个气球一样不紧不松地正好放在自己肩头上,但仍然有一种向上的感觉。两眼平视,胸部带动全身,两臂自然摆动。腹部与臂部不僵不松,两脚交替地行进在一条中心线的两侧,脚尖稍稍向外,但不要成为外八字或内八字。在同学们自然行走时,教师可以不时提醒同学们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和排除身体某个部位不必要的紧张,如耸肩、挺腹、腆臀等等。然后,教师可以击掌进行指挥,让同学们加快或放慢速度,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加重步子的力度和使步伐变得轻盈。在步伐的轻重变化时,教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腰部的力量变化与气息变化的控制。

行走练习2:

这一练习可以集体进行。同学们仍然可以站成圆圈顺序行走,开始是正常状态行走,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改变行走时的姿态:

(1)上身保持原有姿态,膝部弯曲或半蹲着行走;(2)身体继续下蹲,两手抱膝行走;(3)身体下蹲,两手抓着脚尖行走;(4)身体直立,用脚尖行走;(5)身体直立,松胯行走。(六)中心练习

这一练习可集体进行。同学们站成圆圈后向一个方向按顺序行走。开始时是自然状态行走,然后教师就可以对同学们说:想像你身上有一个中心,当教师提到哪里是你的中心时,你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时教师就可以不断变化同学们应该注意的中心。如头顶、两耳之间的中轴点、胸部、腹部、臀部、膝部、脚掌等等。教师在每提出一个中心点后,都可以让同学们在行走中去感觉一下,不要急于马上变换到下一个中心点上去。另一方面,也要要求同学们注意在行走中由于中心变化而带来的感觉,而不要想着去表现给别人看。

在做完这一练习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由于中心变化所引起的感觉。一般来说,同学们会感觉到中心从头到脚的变化过程,自己的身体也从轻到重。有的同学甚至会感觉到人的年龄的变化。如中心在身体上部时,觉得自己好像年轻;中心到腹部时,好像人到中年;而中心到腿、脚时,仿佛是人到了老年。此外,还可能有的同学感觉到了心情上的变化,如中心在身体上部时心情就比较轻松、愉快,而中心在身体下部时,心情就觉得比较沉重等等。教师对这些体会与感觉都应该给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中心有什么变化,以及在生活中去观察不同人物的中心有什么不同,还有他们在不同的状态下,中心有什么变化。

这个练习在做观察与模拟训练和舞台行动的练习时,都可以反复运用。(七)自由寻找中心练习

这一练习可以集体进行。同学们可以自由行走,在行走中自己可以寻找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自己上一个练习中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眼耳、鼻、肩、嘴等等,也可以是身体某个部位的外面,如额头的外面、鼻子的前方等等。开始做这一练习时为了感觉到自己的中心部位,可以稍稍地夸张一些,等到感觉到这一中心之后,就可以保持这种感觉而恢复到一种几乎近似自然的状态。

同学们在做这一练习时,自己觉得已经对自己所选择的中心有了感觉和感受之后,就可以另外选择新的中心,再去感觉这个新的中心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和感受。

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在练习中的感觉和感受。一般来说同学们都会发现这些中心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例如有的同学把中心放在眼睛上,就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个看见什么都觉得新奇、总想要去发现点什么的人;而一个把中心放在前额之外的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个生活在梦幻中的人;而把中心放在鼻子下面的同学也许会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到处都要去闻一闻、总想找出别人有点什么地方不对的人。

教师在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之后,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注意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中心的变化,并且注意观察生活中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中心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去研究不同的人相对固定的中心。

这一练习对捕捉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创作方法的训练中出可以运用,甚至在创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时也可以作为辅助练习来运用。

(八)“大”与“小”练习

这一练习,是让自己的形体变化与想像和感觉联系起来。“大”是指同学们通过想像感觉自己是一个庞然大物,可以是一个物体,如吊车;也可以是一个动物,如猛犸象;或者是一种植物,如大橡树;还可以是一个巨人等等。“小”则可以通过想像感觉自己是一个大头针、一只蚂蚁、一棵小草、一个侏儒等等。同学们可以发挥想像,自己找到“大”和“小”,在形体上产生出相应的变化与感觉,但不必追求形似,主要是通过想像引起形体上的感觉变化以及相应的心理变化。

(九)“大人物”与“小人物”练习

这个练习是在“大”与“小”的练习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同时也与分离组合练习有关。

开始练习时,可以集体进行。每位同学运用想像,把自己想像为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可以是一个皇帝、一个大力士、贵妇人、大明星,也可以是一个很有权威的教授,或者是在家中一切都说了算的主妇,还可以是独霸一方的土匪等等。总之,在同学们从想像中产生了这个“大人物”的形象,并且运用自己的身体给“他(她)”塑了型以后,就可以通过一些行走或其他活动,把这个“大人物”形象的感觉固定下来。当同学们对这个“大人物”在想像中已经活跃了起来,在形体与姿态上有了感觉之后,就可以用同样的过程去寻找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如一个侍臣、一个害怕老师的学生、一个受气的丈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个子、一个乞丐、一个侍候人的丫头等等。同样,最终要求同学们在想像中使这个“小人物”也能够活跃起来,在形体与姿态上也产生相应的感觉

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去想像这个“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可能会有什么矛盾,或者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要求同学们同时扮演这两个“人物”,把所想像的在这两个“人物”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或者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例如流氓和一个擦皮鞋的孩子流氓来擦皮鞋,小孩小心翼翼地侍候他,流氓则百般挑剔;小孩胆战心惊地辩解,流氓擦完皮鞋后不给钱,小孩央求流氓付钱,流氓将小孩打倒在地。此外,还可以是一个很厉害的妻子,在丈夫发工资的那一天要受气的丈夫把工资全都交出来而产生的矛盾。总之,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展开想像,并用哑剧的方式,交替地扮演这两个“人物”。在同学们自己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之后,就可以一个个地来表演他们的练习了。

在表演时,可以用一扇景片为间隔,表演完“大人物”后进人景片后,再从景片后出来时就可以演“小人物”了。也可以用转身或跳跃跨步变化位置的方式来改变所表演的“人物”。但在表演两个“人物”交替的瞬间,要注意他们相互之间动作的衔接。例如演员在演流氓时,举手打了孩子,演员一转身就可以演小孩用手捂着脸倒在地上,然后又扑过去抱着“流氓”的腿,不放他走开。这时演员又可以站起来一转身,表演流氓先是想从“小孩”的手中抽出腿来,接着就用力一蹬,把“小孩”踢倒在地上后扬长而去。

在表演都结束后,同学们可以集体讨论,相互评论,找出自己练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发现别人的练习的长处和问题,教师则可以在同学们讨论与评论的基础上,就同学们想像丰富的程度、形象的感觉和形体上的变化,以及技巧上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评。

这个练习还可以从“大人物”与“小人物”发展为各种各样的有鲜明特点的两个人物变化的练习。如警察与小偷、父与子、售货员与顾客、未婚夫妻等等。

在做这一练习时,形体上可以适当加以夸张,但是,在感觉上一定要力求真实。

(十)眼睛的表现力练习

经过前面所说的眼部练习之后,就可以进行这一练习。

这一练习以两人为宜。要求进行即兴表演。教师可以让两位同学在台上或站或坐,无论自己心里有什么想法要告诉对方,还是想要了解对方的想法,都只能是通过眼睛来表达。例如两位同学都坐在那儿看书,突然,同学A注视着对方的嘴角,当同学B发现了自己被人盯视后,抬起头来注视着同学 A。这时同学A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躲开。同学B用目光表现出对同学A的注视的疑问与不满,正巧同学A又抬眼看见了同学B的目光,发现他目光中的疑网和不满后,又不自觉地把目光移向了同学B的嘴角。同学B从对方的注视中,感觉到自己的嘴角上大概有什么问题,伸手一摸,发现自己的嘴角上原来粘上了一颗米粒,一边用手把米粒擦掉,一边用目光表示出一种带有数意的感激之情后,同学A则报之以和善的目光和微笑,然后他们二人又都低下头去读书了。

做这一练习时,同学们先不要商量要做的是什么,而应该即兴地当场产生想像和心理行动。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挤眉弄眼地用眼睛来说明自己的意图。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必须具体、细致。在开始进行训练时,可以不一定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只要有真实的瞬间,双方能够从对手的眼睛里看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然后在训练中逐渐要求同学们能够延长这种交流的过程和加强心理和情感的色彩。

(十一)手的表现力练习

1.手势练习

教师要要求同学们轮流来做这一练习。

首先,教师要求同学们必须用单手或双手做出10个具有行动性的手势。如招手(要求别人过来)、鼓掌(欢迎)、竖起大拇指(赞扬)、握拳挥动(鼓劲),等等。同学们在开始做时可能很快就没有什么手势可做了,教师就可以启发同学们展开想像,同时还要同学们去发现一个行动可能会由于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在手势上出现很多细微的变化。例如挥手(告别),由于情境的不同和自己告别的对象不同,在告别时挥手就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同学们不仅仅是去做手势,而是要学会把手势变成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2.用手讲故事

做这一练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先想出一个简单的故事,然后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用手来把故事的内容表现出来。例如“在一个地方有一座高山(将左手的手背隆起成一个山的形状),有一个人要上山去寻宝,他从山脚下往上爬(这时可以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做出人走路的样子向左手的手背攀登)。他走到了半山腰(右手的两个手指头停在了左手手背的中间),这时,他看见一轮红日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将左手伸平当作地平线,右手握成拳头当作太阳从左手下慢慢向上举起),如此等等。

当然,在做这一练习时,有些地方是很难用手势来表现的,那也就不要强求,只希望同学们充分地展开想像来利用自己的双手。如果某位同学实在讲不下去了,就可以另换别的同学来讲,目的是为了引导同学们重视手的表现能力。3.手的交流练习

这个练习一般来说以两个人为宜。在练习开始之前,先布置上景片使演员与观众隔开,仅在景片的中间放上一个窗片(或者是一个特制的中间有一个窗户那么大的框子的景片亦可),在窗口处可以放上一个与窗台一样高的桌子,也可以不放(视练习需要而定)。做练习的同学可以事先商定一个简单的情境、人物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行动,然后在窗口处表演。由于观众只能看见两个演员的手,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将主要是通过两个人的手的行动表现出来。

例如窗口内的桌子上放着两只杯子,一双男人的手在紧张地转动着杯子一只女人的手用调羹在杯中搅动着。少顷,男人的手缩了回去,然后拿出一个首饰盒放在了桌上,并把它缓缓地推到女方的杯前。女人用手打开了首饰盒,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放着一只戒指。女人的手稍停了一会儿,又把盒子轻轻地关上,并缓缓地向男方推去,当她的手刚刚推到桌子中间时,男人的手急忙伸过来挡住了推盒子的女人的手。这时,两个人的手碰到了一起,他们的手都停了下来。片刻之后,女人想抽回自己的手,而男人却把她的手握住了。然后,男人的另一只手打开了首饰盒,把戒指拿出来,给女人戴上,并充满温情地捏着女方的手……

这种练习,开始在课堂做时,可以是同学们简单地商议后就即兴地去做,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讲评,对那些基本上合情合理,确实是以手为主来“表达”而不是用手来“说明”的练习,就可以加以肯定。但由于是即兴练习,在表演上一定还会有许多地方缺乏表现力。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在即兴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琢磨,更准确地用手去进行交流,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使手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说话、有感情。

(十二)腿、脚的表现力练习

腿与脚是很难分开的,所以,通常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练习开始前,先用景片或幕布在课堂内搭成一面可以挡住演员胯部以上的墙,使观看的老师和同学们只看见进行表演的同学们的腿部和脚。

练习可一人、二人或三人一起进行。教师在练习开始前要求同学们可以自己去设计一个情境,或者相互商议一个情境,以及相互之间的人物关系和相互行动,然后进行即兴表演。由于观众只能看到表演者的腿部与脚,所以表演者主要是运用腿部和脚去让观众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例如两位同学商议的是要表现一段父女两人去逛商店,女儿想让父亲给她买样什么东西,父亲不同意,把女儿拉走了。当这两位同学在做这一练习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两个人走了上来,走到台中时,跟在后面的人的脚停了下来,前面的那双脚也停了下来。然后,后面那双脚把脚尖转向了台口,并踮起脚尖,左右移动了几下,前面那双脚也把脚尖转向了台口,但是没有随着稳动,只是在原地换了一个位置,这时前面的双脚挪向了后面的脚,然后回身向原来前进的方向走去,但是后面的脚没有动,前面的双脚也就停了下来。这时后面的双腿和双脚在原地扭动着,接着前面的脚跺了一下,又向前走去,而后面的脚却在地上拖动着。前面的脚停了下来,后面的双脚又扭了起来。前面的双脚毅然地转了过去,继续向前走去,后面的脚无奈地跟着,并用脚尖踢着前面的脚的脚后跟。前面的脚停了下来,回来狠狠地跺了一下,又转身走开了后面的脚一步一拖地缓缓走下

当这种练习做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观看的同学们是否看明白了,哪些地方有表现力、并要求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还可能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得更鲜明生动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来进行讲评,并要求同学们在这一即兴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增强表现力。

在做这种练习时,有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很模式化的表演。教师就应该引导同学注意生活中人们的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还要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表现都是内在体验的外化,在寻求表现时,首先要从真实的体验开始,从认真的行动开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表现方式往往是很可贵的、有色彩的、有生命力的,但也可能还比较粗糙,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加工,使之表现得更加准确。

(十三)声音表现力练习

声音表现力的训练,是在培养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素质训练阶段,松弛与控制训练中所进行的发声练习要反复地进行,同时还要要求同学们在练晨功时应认真地去完成台词与声乐课上所提出的训练要求。下面提出的关于声音的表现力的训练,只是台词课的一些辅助训练。

1.呼唤练习

这一练习要集体进行。同学们分别站在教室两端,相互面对面的排列起来。练习开始时,先由排列在一侧的第一位同学向站在另一侧斜对着的第一位同学呼喊,先叫对方的名字,然后再任意说一句话。例如“张小群,咱们去看电影,好吗?”对方听到之后,以同样的距离感觉做出回答:“对不起,我不能去!”在他做完了回答之后,就又由他向对面一侧的同学呼喊。这样一呼一答,直到每位同学做完为止。

然后,教师要求同学们继续做这一练习,但是音量一次比一次减弱,直到用气音呼唤,但都要使站在教室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你所喊的是什么。这样由强到弱、由弱到强地反复进行练习。

做这一练习时,无论是强还是弱,都要要求同学们注意呼吸,声音放松吐字清楚,让对方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而且要尽可能地让人觉得好听

2.叫卖练习

这一练习要求同学们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注意街道和集市上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然后模仿出来,尽可能从音色、声调上都模仿得很像,并且还要感受到他们招揽顾客的心态。在课堂上做这一练习时,同学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地把自己所模仿的“叫卖声”先表演一遍,然后还可以根据这些叫卖声,组织成表演练习,如“市场一角”、展销会、夜市等等。

3.笑声练习

这一练习同学们可以集体参加。教师先领着同学们做短促的呼吸练习,然后,随着呼吸的节奏,在吸气时提起脚跟,呼气时落下脚跟。随着呼吸与身体的起落,在呼气时发出“哈、哈、哈”的声音。然后,加快呼吸,并连续地发出“哈哈哈”的声音。这时同学们之间可以在笑声中相互嬉戏逗乐,使笑声得以自然延续,直到觉得腹部已经笑得很累时就可以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再反复进行。

在做这一练习时,开始是从呼吸、发声的纯技术方面入手,但一定要引导同学们逐渐达到在内心中真正觉得有笑的欲望,并且又能控制自己的呼吸使笑声连贯、响亮。

同学们在基本上掌握了放声大笑之后,还可以练习由呼吸带动,由鼻腔发出“哼、哼、哼”的冷笑声,以及突然忍不住爆发出来的笑声等等。

4.由笑发展到哭的练习

这个练习是在放声大笑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开始时,让同学们先放声大笑,笑到一定的程度后,采用倒抽气的方式,即在吸气时发出呜咽的声音,而在呼气时又发出“哈、哈、哈”的声音。这样在吸气时发出的呜咽声与呼气时发出的哈哈声相互交替,使“哈哈”声也会带上哭音,并逐渐完全转化成哭声。

这一练习,在解决了呼吸等技术上的问题后,一定要让同学们在内心中有想像,心理活动要很具体。例如想像自己听到了有人造他的谣言,说得完全不着边际,因此你觉得非常可笑,但仔细一想,这个谣言又深深地伤害了你,使你觉得非常委屈,所以又不禁难过了起来。总之,在做这一练习时,不仅是外部技术的训练,同学还应该使同学们尽可能地做到内外部的统一。

5.边笑边说的练习

做这一练习时同学们可以先选一段台词,或者自己编一个故事。练习开始时,先以笑声练习为引导,当笑声与呼吸已经把握住了之后,就可以在笑声中去说台词或自己编的故事。对同学们的要求是:笑声要持续不断,语言要尽可能地清晰,感觉要真实。在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技术上的要求之后,就可以先从台词或讲故事开始,然后再把笑声加人进去,边说边笑。

6. 边哭边说的练习

做这一练习时,同样可以先让同学们先选定一段台词或者自己编一段故事。练习开始时,让同学们无论是用口腔还是用鼻孔吸气时都要发出声音,而在吐气时则发出“呃、呃”的声音,这样先有了哭的感觉后,就可以在保持这种声音的同时说出台词或者讲出自己所编的故事,边哭边说。在掌握了技术方法之后,就可以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先说台词或者讲故事,然后再发展到边哭边说。但在练习中,要让同学们注意哭一定要给人以美感,台词一定要清晰。

无论是形体还是声音的表现力的训练,都不是让同学们掌握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包括声音)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是可以表现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重视对自己身体的可塑性的训练,同时不断地去探索新鲜的、生动的、最有特色的表现方式,是表现力训练的最主要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发挥同学们在这方面的独创性。除了技术方法上的规格之外,在表现上一定要让同学们努力去寻求独特的表现方式。要鼓励同学们在表现上去探索、去追求那种最新鲜、最生动最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