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的处理依据(教育惩戒中点名批评)

批评教育的处理依据(教育惩戒中点名批评)(1)

【张都现专栏】

教育惩戒中“点名批评”的操作要领

原创作者|张都现(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规定了教师可以采取的七种惩戒方式,其中,点名批评排在了第一位。

点名批评又称口头批评,是指教师用言语直接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批评责备,指出学生行为的错误,以督促学生改正的一种惩戒方式。

点名批评是教师惩戒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也是教师教育惩戒中最轻微的一种,一般在课堂或班级情境中使用,具有及时、直接、高效、灵活的优点。

1.点名批评的措辞要采用温和的语言,不能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让学生难堪。

点名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改正错误,不是为了让学生难堪,让学生丢人现眼,事实证明,一个伶牙俐齿的老师老是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关闭自己柔嫩的心扉,教育功效毁于一旦。

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作品中有一则南风的故事。南风与北风比赛,看谁更有力量。北风说,你看,路上有一个行人,谁能让他脱掉身上的大衣,就算谁赢。南风笑了笑,同意了。于是,北风立即呼啸而起,让行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可是,行人不仅没有脱掉大衣,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目的,只好无可奈何地退了回去。温暖的南风开始轻柔地吹拂行人的脸庞。他感到越来越暖和,越来越燥热,不由自主地解开了纽扣,然后脱掉了大衣。这样,南风就向北风宣告自己赢得了胜利。拉封丹的寓言告诉我们,仁慈、温和与说服胜过强迫,与学生打交道,用温和的方式更容易达到目的,使用暴力,给人施加压力、逼迫就范无法令人心服口服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尊心是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就像蚌壳内柔软的肉,一旦受到刺激,就会紧紧收缩,关闭了与我们交流的大门,轻则,使我们的教育丧失功效,重则造成学生的自卑感,严重者造成自闭症。

2.注意批评用语,不说过头话,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都不说“过头话”,不说挖苦讽刺学生的话,更不能上纲上线,搞人身攻击。语言冷暴力的“软刀子”也许更伤人,特别是年龄尚幼、性格内向的孩子,语言冷暴力的后遗症更为隐蔽和深远。教师理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教师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美是教师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规范教师用语教师上升到端正师风,重塑师德的高度,杜绝“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侵袭。

2015年9月1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教师十大禁语有:

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

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

你父母是干啥的?

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

我真的受不了你了!

我就知道,你改不了!

你怎么越来越差了?

不想听的可以睡觉!

你要不想学就回去!

我怎么一点都感觉不到你们年轻的朝气!

3.提高师德修养,用爱去感化孩子们。

“言为心声”,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教师出言不逊既有“恨铁不成钢”的管理无奈,也有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发泄,既是教育能力与方式的不足,又是师德建设责任感的缺失。优秀教师的属性很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学生,能把控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则他当校长时发生的事,一群女学生情绪激动的找他告状,说某个女老师喊他们“小妮子”“丫头”。苏霍姆林斯基很不理解:“我也喊你小妮子、丫头啊?”女生说:“你可以喊我们(小妮子、丫头),她不能喊!“”苏霍姆林斯基平时对学生的宽容、亲情和爱护温暖感化了孩子们,孩子们很享受校长称呼她们“小妮子”“丫头”,但是,同样的称呼换成了一个平时对学生冷若冰霜的老师,孩子们感受到的就不是亲情和温暖,而是一种嘲讽,一种刺激。全国优秀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用爱去拥抱孩子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4.点名批评要注意场合,“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六弟为人倜傥雄奇,四个弟弟中,曾国藩最为看好的就是他,于是亲向六弟传授经验:“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与我们说的“表扬人用大喇叭,批评人打电话”如出一辙,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当着很多人批评一个人,不顾及对方的颜面,很可能得不到预想的后果,如果因被批评者的逆反,或者破罐子破摔,那更不是我们期望的。所以,能够用间接言语暗示解决的问题,就无需直接口头批评 ,个别批评能解决的事就不要当众批评,对于涉及学生隐私的事件,绝对不能用点名和当众批评方式。

5.就事论事,适可而止,不算总账。

有些老师习惯于学生犯错的时候,把以前的所有的过错再重新数落一遍,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老师出发点可能不错,但是学生很难接受,没有人会愿意别人唠叨自己以前犯过的错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肯定。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指责,对任何人的点名批评都要适可而止。

《论语·里仁篇》有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大体意思是,如果国君有差错,下属啰里啰嗦,唠里唠叨,没完没了的劝谏,只会自取其辱;如果朋友有差错,我们啰里啰嗦,唠里唠叨,没完没了的劝谏,朋友关系就会疏远。“数”,读shuo,去声,多次的意思。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话,说明白了就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偶尔犯点错误或有些小毛病就没完没了,更不能戴有色眼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一切向前看。

6.不能威胁学生。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应该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最可依靠的人。但是,现实教育环境中,在学校严苛的管理制度下,有些教师喜欢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学生违规违纪后对学生搞“精神原子弹”,经常用可怕的话语恐吓学生,使用威胁的话语来约朿学生。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明天早晨就不能进教室!把你的家长叫来,把你领回去!

受到语言威胁的学生会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中,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低年段的孩子危害更大,学生心灵受的伤害,厌学弃学;持续的威胁“狼来了”让学生疲惫,有损老师威信;疏远师生情谊。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惩戒制度研究”(编号:PT2017368)和山东省2019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小学学校教育惩戒制度研究”(编号:3709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为张都现老师原创投稿)

批评教育的处理依据(教育惩戒中点名批评)(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