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分辛苦十分享受(知识谈片薪)

苏洵《六国论》中写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抱薪救火”中的“薪”就是柴,那为何不说“抱柴救火”呢?

一是成语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成语的结构是定型的、凝固的,不是临时凑成的松散组合。它的构成成分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改动。如“情同手足”不能说成“情同手脚”,“四面楚歌”不能说成“八面楚歌”,“一诺千金”不能说成“一诺万金”,“鱼目混珠”不能说成“鱼眼混珠”等。

二是“薪”和“柴”外形有别。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诗经·小雅·无羊》:“以薪以蒸。”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周礼·地官·甸师》注:“大木曰薪。”《说文解字》:“柴,小木散材也。”“薪”比“柴”大、粗,“柴”则小、细。因此,“薪”是树之干,“柴”则是树之枝。

老话说一分辛苦十分享受(知识谈片薪)(1)

四是“薪”和“柴”的语体色彩不同。

成语多来源于古代典籍,“抱薪救火”出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后见于《战国策·魏策》,因而是书面语体。其他如卧薪尝胆、杯水车薪、釜底抽薪、曲突徙薪、厝火积薪、薪尽火传、抽薪止沸、米珠薪桂等成语均用“薪”而不用“柴”。相反,在口语色彩浓厚的谚语、歇后语中用“柴”而不用“薪”,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众人拾柴火焰高;干柴堆上浇了油——火上来;拾柴打兔子——一举两得;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等等。

一些成语中的词不能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代,其原因如“抱薪救火”而不能说“抱柴救火”一样,可能有着词义差别、功用有别、色彩不同、使用习惯、范围大小等方面的细微差异,故不能随意改动。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