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

端午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端午亦称端阳、重五、重午,归化城方言晋语口重念“单午”。端午是我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原本是夏季防疫祛病、避邪除毒的作用民俗节日,今演变成纪念屈原之节日。

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1)

过去每年进五月,天热,气温上升很快,加之闷热,对蚊虫繁殖有利,对人体无利,因而人们易生病,发生瘟疫。时五毒活动亦频繁,(蛤蟆、蜈蚣、蝎子、壁虎、蛇)为防五毒入宅侵害人体,人们便使用一些土法子来解决病毒。在北方,进入四月末,家家户户都要对居室进行一次大扫除。粉刷墙壁和仰层,(顶棚)更换窗户纸,按装纱门和纱窗以利通风,对衣服被褥进行拆洗。早年的人们由于对科学不了解,于是迷信在人们思想中盛行,故端午节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围绕着避邪降灾来进行。在民间也就产生了鸡諑五毒之传说,故在端五前用红纸剪成大公鸡贴在窗户上,以镇宅避邪。

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2)

取艾草悬挂门框上,以驱蚊虫。用艾草水洗浴,夏秋免蚊虫咬。家庭妇女用红、黄、蓝、黑、白五色线编成小穗穗,缝在小孩子衣襟上,或将五色线挽成圈套在孩子们手腕或脚腕,可免五毒之灾和除疾。

旧时人们对五月无好感,視为恶月。破土动工、搬迁、婚嫁等都避五月。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一说。说也日怪,端午这一天城里城外无蛤蟆,无蛤蟆声。

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3)

端午吃棕子历来已久,源于南方,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做。楚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不忍屈原肉体被江中鱼鳖虾蟹吃掉,便向江中投放用糯米制成的食品来保护屈原。(棕子做为食品今进入北方)端午这一天是早年民间纪念古代历史名人的日子,如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后将屈原和棕子结合起来演变成今天单一纪念屈原的纪念日。1980年以前,呼和浩特市人在端午节食凉糕,棕子食少。凉糕初四晚做好,用料多地产黄米,少数人用黄米、江米混合做。米熟后放入铺棕叶案板或撇撇(方言,箅帘)上,米上再铺一层棕叶为提味,盖一湿毛巾。吃时蘸当地用小米熬成的糖稀,别有风味。端午当地的另一食品为凉粉。凉粉原料山药粉子在锅内拌水而出熟,呈透明色。盛碗内,凉后倒入清凉水筒内放置。吃时取出切成细长条,蘸酱油、醋加黄瓜丝、水萝卜丝即可。别有风味。

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又一习俗。传妖魔鬼怪成精后变人形给其喝雄黄酒后能现原形。神化传说《白蛇传》白素贞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吓死许仙。才引出《盗仙草》故事。

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4)

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俗(5)

文曹建成2017年

此文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