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

1947年,23岁的罗伯特弗兰克离开家乡瑞士,和那个时候大部分的青年选择的目的地一样,逃避古老疲惫的欧洲,前往一个新兴的热土——美国。

可他并没有赶上美国的好时候,20世纪中期的美国是什么样子?菲茨杰拉尔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描述那个物质奢靡,莺歌燕舞,盎然春风的美国早已不在,1947年的美国正在经历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之前的一段灰暗时期。社会政治上的混乱,必然带来视觉上的衰败。一个本来充满幻想的欧洲青年在面对这样的一个所谓“理想的热土”的时候,只能是失望,除了失望,还有一丝无奈——因为他知道,如果远离主战场的美国都是这样,处于战争中心的欧洲只可能更糟。

1947年-1948年这两年他深度畅游了美国的几个标志性城市后,就开始频繁地回欧洲拍摄,1949年-1950年期间他主要住在法国,巴黎的人与物与他所拍摄的美国场景开始发生对接,多年之后这些巴黎的照片更有助于去理解他所拍摄的美国,在跨地域对比之中你能看到一个恒定的弗兰克——严肃,深沉,并且寒冷。从没有改变。

和罗伯特.杜瓦诺或者雅克.亨利.拉蒂格的巴黎有着天壤的区别,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充满着漫天的大雪,一年四季在他的作品中消失,只有冬季。穿着厚重妮子大衣的法国人失去了想象中的飘逸与浪漫,倒是多了一份俄罗斯式的迟缓与笨重,凯旋门消散在一片迷雾之中,你需要刻意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法国符号,否则你会认为这会是美国的某个偏远的小城镇,那里缺少年轻人,都是一些孤寡的老人,年轻人或许奔赴于战场,或许已经逃离于家乡,在这一片萧瑟的环境下呈现出的是一些漫无目的欧洲人,发呆,发呆,还是发呆,鲜有在画面中会出现几个小孩子,但也是孤零零地坐在小推车里,像一个个刚被父母所遗弃。

面对镜头,罗伯特弗兰克拉低了帽子,遮住了自己的脸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1)

老年的弗兰克在工作室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2)

《巴黎》画册的封面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3)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4)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5)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6)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7)

法国对弗兰克的评价(既严肃又冰冷罗伯特弗兰克镜头下的巴黎)(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