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

美国的米基·法恩在《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中提到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

否则就会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骂。

一位朋友亲诉:

我的崩溃是我知道身边最亲近的声称“最爱我的人”并没有真的爱我,比如父母,在我考试考得很好的时候就叫我“好宝贝,好女儿”,在我不小心上课睡着的时候,ta们却不主要关心我为什么犯困,而是联合同学老师一起来责骂我,批评我,还把老师发的我睡觉的照片打开给我看,证明我真的在偷懒……说我浪费了他们的金钱和爱,……我在那个时刻,无处逃遁,负罪感很重,现在突然明白了,ta们并不是真的爱我,ta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1)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童年经历: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当我们考取了的好成绩,当我们很乖、很听话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得到肯定和赞赏。此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爱着的。但一旦我们没达到父母的期待,例如考试不及格,我们会被责骂,甚至挨打,为此会留下心理阴影。

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切,父母无所不能。

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我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将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感受隔离开来。

久而久之,对自己真实的需求与感受变得麻木。

同时由于我们对爱的最早体验是来自于外界,这使得我们相信爱是来源于外界,便不断希望在他人身上寻找爱的证据,强迫自己奋力去争取爱,因而产生了某些讨好型人格的思维模式和情绪。

“我只有乖乖的,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爱;积极乐观,善解人意才能得到恋人的爱;开朗健谈,仁义大方才能得到朋友的爱。突然觉得“做自己”这三个字特别嘲讽,既然你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都不要了……孑然一身,也挺好。“

PS: 类似这样的童年创伤,许多8090后无法避免已经被迫养成,如今,只是更需要学习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怎样避免给下一带童年创伤,养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2)

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很难获得爱与尊重的。

因为他们——【对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不敢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平常容易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处处退让,不敢争取。表面总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但内心里冲突很多,充满了低价值感。】一个内在价值感底、没有自信的人是无法与他人产生真实的连接,从外界获得真正的尊重与爱的。

例如便利贴女孩欣怡,为了挽回花心烂男友,负债20万,还怀了一个来路不明男人的小孩。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时候为了让更疼爱妹妹的父亲关注她,不惜故意扮丑做鬼脸,可最终还是被原生家庭逐出;之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感情上,始终都委屈自己,迎合讨好别人,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结局是在53岁那一年孤独的死去。

再如一位博友以搞笑的方式,概括讨好型人格常常会有的心理状态: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3)

虽不完全这些,但却足够说明一个人低自尊低价值感的行为表现。

那么讨好型人格应该怎么接纳自己呢?

当你发现自己在寻求别人的认可时,深吸一口气,记住你的讨好行为习惯来自于希望帮助自己快乐和自由的渴望;

同时也要放弃因为这些习惯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责备或者自我判断。暗示自己:真正治愈伤心的,从来不是怀抱,而是勇敢地面对。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4)

要想让自己从旧的讨好型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意图。

意图是指我们在当下要如何行动或成为什么样的人。意图反映了我们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童年创伤和讨好行为会将我们与自己内在的连接阻断,因而我们就无从了解自己最深切的意图,或者与它建立联系。

例如: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法律,但他却遵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财会专业,但因为不喜欢财会,大学毕业后随便找了一个单位庸庸度日。

父母对他的现状非常不满意,天天在他耳边唠叨,使得他更加沮丧。

或许他的本意是想赢得父母的爱和接纳,所以遵从了父母的意愿以免避免因为不听父母的话而引发的内疚或恐惧,最后却自相矛盾地引起另一种痛苦。

改变习惯,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讨好他人的行为模式已经伴随你很久了。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

1、创造爱的意图。

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来,用5-10分钟的时间练习一下呼吸,感受到自己完全静下来之后,写下一个或几个对自己的关爱的意图。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5)

2、在习惯性讨好行为中运用意图。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讨好的冲动,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然后问自己:“现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在这一刻,我的意图是什么?”比如当你想与某人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你可能习惯性的有类似的想法如“我还是退一步吧”,觉察到自己有退一步的冲动的时候,问自己以上问题,回到当下,让自己带着意图去选择行动。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6)

3、用意图释放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讨好型行为模式中,你可能会对自己感到沮丧或生气,但此时也是你觉知开启的时刻

意识自己可能有讨好型人格,别再问别人这些问题:"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人?你对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因为别人的评价里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平行世界里,他们印象中的你。不因这些评论而自卑,看不清自己。

另外,勇敢的撕去自己身上的标签,阻断别人的评论也许对你有影响。同时学会拒绝,保持适度的界限感。(当然,至于那些踏实干活、以诚待人的优秀品质是没错的,这是人的素养,不能丢的。只是略微不能太过盲目便可)

但是从怪诞心理学上看,这是一种“标签效应”:一个人如果被贴上标签,他就会不自觉地向标签所指的方向发展,因为他对自己的印象管理会出现混乱,以至于完全失去了原来的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你别再丢掉自己啦(当你不再讨好别人)(7)

凡事带着耐心和自我同情接纳这种感觉,然后告诉自己:这些行为背后更深沉的原因在于寻找幸福和免于痛苦,这样可以避免自我苛责。 当我们能够把朝外的眼光收回来,看向自己,明白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刻基于自己的意图行动,才能收获幸福与自由。

总之,不管什么时候,与其相信别人眼中的自己,相信眼睛看到的所谓的”事实“,不如相信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因为真正能够掌握命运的人,其实还是我们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