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

众所周知,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对于性情中人来说,“就”是人们喜怒哀乐的催化剂。自古以来,既有武松就后打虎,又有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到了近代,,在我们熟知的革命先辈中,周总理的酒量可谓高深莫测,在他身上只有三次“醉倒”的经历就可得知。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

那么,周总理究竟因何事而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革命同伴结为伴侣,首次醉酒为佳人。

说到周总理,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邓颖超,两人从革命同志结尾伴侣,几十年来如一日的相濡以沫,向来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中的佳话,而周总理在公开场合的第一次”醉酒“也和妻子邓颖超有着很大关系。

周总理和邓颖超结识于五四运动,1919年,在那个革命动荡的时代,年纪轻轻的两人都为了国家的兴衰命运挺身而出,分别成为了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执委。后来,二人还一起加入了青年进步团体”觉悟社”,那时候,周总理只有21岁,而邓颖超仅仅15岁。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2)

即使二人年龄相差6岁,但是在革命这跟红线的牵引下,年龄上的差距并没有成为二人感情的阻碍。1920年,周恩来和张若名等人开始了旅欧的经历,并且在西方学习革命的经验,同时也不忘为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出谋划策。

周恩来在旅欧期间与昔日的革命同志邓颖超同志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多年之间未曾间断,二人的信中充满了对革命的热情,以及相互的支持和鼓励。纸短情长,二人后来更是通过书信确立了爱情关系,并在1925年周总理回国之后喜结连理。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大喜日子是1925年8月8日,作为中国新青年的代表,二人摒弃了以往的传统习俗,没有大办酒席,只是在广州的一个宾馆里举行了一场酒席,请上了三五个好友一同庆贺陈赓,张治中,菜畅等好友都出席了,当时在广州的胡志明先生也前来参加。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3)

众多好友相聚,又是人生大喜的日子,周恩来少不了跟朋友们喝上几杯,根据邓颖超后来的回忆,他自己也是那天才知道,原来周总理会喝酒,而且酒量深不可测。

酒宴当天,众人觥筹交错之间,不少人就被周总理给“放倒”了,其中就包括来自越南的胡志明先生。到酒宴结束之时,周总理喝了很多酒,有了明显的醉意,但跟很多人酒后的丑态百出不同,周总理喝醉后并没有表现出胡闹或者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且变得十分健谈。当天晚上,周恩来拉着好友蔡畅,与邓颖超一起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4)

周恩来当着蔡畅的面,聊起来与邓颖超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聊到了五四运动中二人的情投意合,料到了旅欧五年间未曾间断的书信往来,料到了两人如何认定对方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期间好几次让邓颖超难以为情地红起了脸,周恩来看见之后更是哈哈大笑起来,没有半点羞涩。

周恩来的这次醉酒,体现出了他对于与邓颖超结识的喜悦,对于这件终身大事十分的满意,而酒后的“事态”,更是看出他对这份真挚纯洁爱情的无比珍视。

如果说,周总理的第一次醉酒是因为个人私事,那么第二次醉酒则是为国家而“醉”。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5)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获得里朝鲜战争的胜利。但在战争之后,依然遗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

1954年初,苏美法英四国外长在德国柏林达成协议,约定于同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商讨议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按照约定,中国将是全程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五个重要国际哎之一,这也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周总理,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张文天等人,在4月1日先行出发到了莫斯科,计划与苏联就会议中会提到的一些内容交换意见。经过几天的讨论,中苏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并由苏方起草讨论结果,让周恩来带回国内回报。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6)

在周恩来等人临行前一天晚上,为了庆祝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同时也为了尽地主之谊,苏联方面设宴款款待了中方人员。

宴席结束之后,赫鲁晓夫,免不了讲几句,在他简短的讲话之后,便举起了酒杯示意,苏联官员们也都整齐地举起了酒杯,周恩来等人作为宾客,自然也是一同举杯,于是,众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正当中国的官员们以为喝下了第一杯酒,接下来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美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想太多了”,苏联的酒桌文化与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联的官员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起来与中方官员敬酒,而周总理显然是被敬酒最多的一位。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7)

苏联男人是出了名的喜好喝酒,加上性格豪爽,敬酒的人来到周总理面前,嘀咕几句之后,便示意干杯,咱们的周总理考虑到外交场合的礼仪,也都没有拒绝,与苏联官员一一碰杯。于是,两三杯酒喝下之后,整个宴会厅的气氛便热闹了起来,几乎没有人坐在桌前,大家站了起来三五成群的相互敬酒、交谈。

都说周总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那是因为他总能在外交场合中展现中国形象,就连在酒桌上也不列外。

周总理与苏联官员喝酒,并非纯粹地喝酒,而是借着喝酒的契机,向苏联人传达出中国的外交理念,以及中国对于国际社会发展的看法,这让苏联人对周总理本人,对新中国,充满了敬意。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8)

就这样,宴会开始了一个多小时后,很多苏联官员都已经喝的满脸通红,而周恩来总理也是喝了不少。

正当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端着酒杯向周总理走来时,周总理看见了两人,自己正准备迎上前去,没想到却突然踉跄了几步,吓得身前的两位苏联人马上冲了过去,慌忙中却不知道该先放下了酒杯还是先去扶周总理。

幸好此时张闻天从周总理的身后跑了过来,扶住了他,但周总理由于酒意上头,还是弯腰吐了两下。这一幕把苏联人吓得不轻,毕竟这么重要的宾客在自家做客,居然照顾不周,这要是出了点问题,那可就麻烦大了。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9)

周总理吐了之后,慢慢也缓了过劲来,他连忙向对方示意自己没事,并表示可能是几天的会议让自己没有休息好,疲劳加上酒精的作用,让自己不胜酒力。

后来,周总理在同行人员的搀扶下,回到了宾馆休息,但是由于酒劲未退,第二天头疼难忍,不得已之下,把回国的日期延后了一天。回国之后,周总理第一时间向毛主席写了检讨,汇报了自己在苏联喝醉的事情。

毛主席在收到周总理的检讨之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哈哈大笑了几声,然后他对周恩来说:“喝酒喝醉了,这是正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人没事,不过换做是我,我就要跟他们比吃辣椒,以自己之长处,攻彼之短。”

这一次在苏联,因为外交的原因,是周恩来第二次喝醉,而后来在国内则是他第三次醉倒。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0)

1958年秋,远在朝鲜的最后一批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杨勇和政委王平的率领下,撤离朝鲜,凯旋归国。对于此事,周总理表示十分的喜悦。

志愿军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保护了国家的安全,为新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之中,有的人已经永远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对于能够胜任胜利归来的战士,周总理表达出了崇高的敬意。为了庆祝志愿军的胜利归来,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设宴款待,那一天他特别的高兴,要动真格的了,给我换上跟兄弟们一样的酒!”

在场的战士们听了之后都欢呼着鼓起来掌声,而工作人员也把白开水撤了下来,换成实实在在的白酒。当天晚上,杯中酒成为了大家抒发感情压抑感情的催化剂,在相互推杯换盏的过程中,有的人喜极而泣,有的人慷慨陈词,整个宴会非常热闹。

在这场宴会上,周总理也是表现得少有的激动,他几乎与在场的每一位战士都敬了酒,还与他们一起唱起了军歌,跳起来舞,表现出了十分亲记,和蔼的形象。

到宴会的最后,总理由于饮酒过量,走起路来已经需要别人的搀扶了,由于在战士们的掌声欢送之下,工作人员把总理送回了家。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1)

这次醉倒,周总理在家休息了两天,耽误了一些工作,因此,他再次为醉酒而向主席作出了检讨。而这次,毛主席也没有一笑置之,而是严厉得批评了他,让总理以后必须注意,且不能因小失大。

酒量虽好但不嗜酒,以酒换粮显智慧。

这次在宴会上喝醉之后,周总理也深感自己的过失,承诺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自此以后,周总理的确很少喝酒,也更加没有醉酒的经历。

其实,周总理的三次喝醉,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喝酒的人喝醉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相反,总理的三次醉酒恰恰是他丰满的人物形象的真实体现。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2)

周总理喝酒,却并非嗜酒,酒在他的杯中,或是情感迸发的助推剂,或是政治舞台上的交响曲。1961年,周总理在江西参加庐山会议时,再次端起了酒杯,而这一次,他非但没有喝醉,还用三杯酒换了三亿斤粮食。

周总理在到江西之前,就听说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是女中豪杰,酒量十分的好,曾经还把农业部部长廖鲁言“放倒了”,这引起了周总理的兴趣,庐山会议结束后,总理与一众官员又来到了南昌,这个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勾起了周总理的许多回忆。

总理到达南昌的那天,便是由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夫妇进行接待,但是不巧的是,那天夫妇二人恰巧也有其他接待,水静也已经喝了不少,周总理于是就没有再和他“切磋”酒量。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3)

席间,周总理向江西省的官员们敬酒,对江西这个革命老区一直以来对国家粮食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时任江西省书记处的书记的刘俊秀站了起来要向周总理敬酒,而周总理并没有马上答应,只见他微笑着向刘俊说到:“一杯怕不够,要敬就敬三杯。”

刘俊秀听罢,以为周总理要试一试自己的酒量,便马上又准备向另外两个杯子敬酒,此时,周总理才道出了真正的意图,他说:“连喝三杯酒,江西省就要增加三亿斤的外调粮食。“

这时候,刘俊秀才听明白总理的用意。他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一手拿着酒杯,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本来江西省每年向国家上交粮食的指标已经有十二亿斤,在增加三亿斤着实有点困难。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4)

从1959年开始,连续的自然灾害使得国家的粮食产量锐减,很多地方一下子陷入了饥饿的情况,周总理为此时寝食难安。

到了1961年,虽然粮食产量有所好转,但是形式依然比较严峻,而周总理在充分研究全国各地粮食与人口的实际情况之后,认为江西省是华东地区唯一一个能够继续增加粮食外调的省份,于是才会向刘俊秀提出如此要求。

总理在给刘俊秀道出了因果缘由之后,同行的中央官员们也都附和了起来,坐在总理身旁的罗瑞卿也连忙说到:“周总理已经三十多年没到过南昌了,对于南昌、对于江西,总理有着特别的感情。如今也是知道你们的情况比较好,才会想到向你们增调的,这也是江西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的机会啊。”

周总理一生三次(周总理一生三次)(15)

刘俊秀听了之后,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作为父母官,就应该忧群众之所忧,想国家之所想,于是便毅然答应了总理的要求。周总理眼见目的已经达成,便开怀大笑了起来,并兑现了承诺,与刘俊秀痛饮三杯。

这次南昌之行,周总理在酒桌上用他的政治智慧,为国家、为人民换来了粮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如此一位忧国忧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