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制度是指什么(通鉴趣话封建)

封建,到底是什么概念?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才算是封建制度?我们为什么称中国近代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封建社会制度是指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封建社会制度是指什么(通鉴趣话封建)

封建社会制度是指什么

封建,到底是什么概念?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才算是封建制度?我们为什么称中国近代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封建,在现在听起来,绝对是个沉重的话题。一提到封建,大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旧的观念、制度,代表着传统,并带着浓重的陈旧腐朽味道,是一种压抑、落后的存在。

封建,到底是什么:

封建,单就字面意义来理解,指的是封邦建国。通俗讲,就是一个老大带领一群小弟完成了某项伟大工程后,给小弟们分发红利的行为(就如上图般,众多国家都是周王朝封出来的)。作为一种类似于合伙谋事业的奖励机制,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在一些特定时期都不同程度上有这种原始的制度存在。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何时开始:

目前,我们的官方史书一般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即周王朝的后期,继春秋时期之后的475年开始。先来看一下官方认同的周朝到战国的年代划分:

年代

时间起止

划分依据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周王朝建立~周幽王死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平王东迁~周元王元年

战国

前475~前221年

韩赵魏崛起~秦统一六国

按史书中的表达来看,封建社会应该是从战国开始的。我不知道这个结论在学术界是否被公认,但封建制度的出现明显远比战国要早。早到何时?至少西周时这套制度已经很完备了。武王伐纣后,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功臣。就因为有了这次分封,才有了由王室宗亲和功勋重臣们建立起来的齐、燕、晋、鲁等国(后发展起来的韩、赵、魏等国也是基于这个框架)。所以我们说,至少是周武王的分封,才奠定了后期的战国时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只是在延续封建,而不是创造了封建。并且我们知道一种事物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很少有什么东西是凭空出现并马上被广泛认可的,所以说,封建社会要更早于西周。最早出现的分封可能(当然,这种猜测的手段并不适合应用于学术讨论,但没有史载,也没有物语,只好如此)会出现在更早期的夏以前。我认为,以部落为基础社会制度中,似乎靠这种大家齐抓共管的方式方法更为可靠,虽然原始。

扩展: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众多的国家围绕着周王室进行着交叉往复的争斗倾轧,本来就不易明确划代。单就一个战国时代的开始问题,目前就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一说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一说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战国七雄的格局才正式形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划分并不明确,故提起这段历史时,都笼统地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哪些朝代算是真正的封建时期:
  • 西周时期(封建制度):抛除无据可依的传说不讲,从时序上看,显然西周就是一个典型的“封邦建国”的政治模式。武王使天下归一后,其巩固和稳定时局的重要手段就是先安排好兄弟子侄和帮助过他的开国重臣。

  • 春秋战国(封建制度):春秋战国,实际是东周时期。此时的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在这块大蛋糕所得到的一切,理论上还都是拜周王室所赐

  •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但事实上呢?这些诸侯国已经没有一个老实人了。于是自春秋时期开始,相互间的吞并和征伐便开始逐渐加剧了,直到诸侯们得到土地的方法已不再是周王室赐予,而是赤果果地争抢。但无论乱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这一时期依然是封建社会。

  • 大秦帝国(郡县制度):秦朝,刚建立的时候,有过一个小迷惑。到底是要坚持封建,还是使用一种看起来更优秀的统治制度呢?秦始皇利用一次宴会的机会,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守旧派认为,天下初定,对于楚国、燕国等偏远地方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应该把皇帝的叔伯子侄派去做诸侯王,这样既可镇抚地方,也算是安排宗亲就业了;革新派代表人物、大秦国司法部部长李斯则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用了分封制,导致这些分封出去的人各自为政,最后做大的几个连周天子都控制不了了。叔伯子侄们的赏赐,未必非要给他们封国,给点钱就完全可以了。如今全国统一,应该设置郡县,由下到上逐级向上负责,这样才可以天下一心。”秦始皇当即表示了赞同,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这虽然对于秦国来说,并不算是重大的政治改革(秦在未统一前就已经实行了郡县制),但明显秦朝是抑制封建制的。PS:显然,李斯事先一定是知道始皇帝的思想倾向的,不然不会如此坚决地反驳封同姓王,因为说到底那是人家给子孙发福利,已不完全是国事。你说不妥,那明显是已经把话题延伸到了嬴政的家事里去了。再者,丞相的权力多大?你一个廷尉去和丞相明刀明枪对着干,显然不妥。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这一君一臣早已达成默契,只是想在公开场合以十分有力的说辞来教育一下反对者,告诉大家只有郡县制才是最稳固的政治体系。

  • 东西两汉(郡国并行):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安抚有能力的功臣,使他们不至于要来争抢他的政治成果,建国之初就先后分封了七位异姓王。而这仅仅是异姓王,不包括众多的兄弟子侄这些同姓王。后来,刘邦又逐个翦除了异姓王,并以最高礼仪方式(杀白马)逼着大家一边往嘴唇上抹马血画边签字画押:今后如果有异姓称王,天下共诛之。由此可见,分封在西汉初期依然是主流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虽然不见了异姓王的威胁,但同姓王的祸患露出了苗头,其中以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最为著名。在当时,分封出去的宗亲们各自为王,不但可以收取领地的税赋,还有自主的兵权。景帝即位后,似乎觉得这些兄弟们的权力太过于大了,于是开始削藩。政令一下,七个同姓王(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楚王刘戊、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虽然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也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到了汉武帝时,比他的先人聪明了许多。虽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削弱各同姓王的实力,但他并没有让这些同姓王觉得失去了什么,反而让他们觉得得到了很多。汉武帝的“推恩令”,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为中心思想,让几乎所有分封在外的同姓王的儿子都当上了王,这在以前是不允许的,之前的规定是当一个王离开了位置后,只有他的长子才可以承袭王位。表面上看,是对同姓子孙发放的福利,实际上却使各个封国的实力逐渐地被削弱了。举例说明,去世的王有一片封地,三个儿子。原来的政策是王死后,一切的一切都归长子所有。现在不同了,一片封地分成三份,三个儿子都变成了王。如此下去,王越来越多,但实力却变得越来越小。天长日久,侯国依然存在,但却再没有与皇权相抗争的能力了。因为此时的封国,最大利益获取仅是来自于领地的税赋。而行政上的事儿,是由郡守说了算的。最重要的,兵权也都被朝廷收回去了。所以说,在汉朝的时候,由于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行,基本已经使得封建制的地位被削弱了,直至后来的名存实亡。

  • 两汉以后(逐渐演化):汉代以后,要说有没有封建,还真是一言难尽。单纯就“封邦建国”来讲,肯定是没有了。但各朝代均有类似于诸侯国的地方势力在悄悄做大后,开始威胁皇权,甚至还不乏改朝换代的例子。例如隋朝的唐国公李渊,又例如唐代的安史之乱。甚至于大清帝国入关后所封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如果不是及时肃清,都有可能颠覆了爱新觉罗的江山。我们再把眼光放近一点,民国时期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又有哪一点不像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呢?如果我说张作霖是东北王,大家不会反对吧?如此看来,历朝历代中,真的有很多人是具备了诸侯王的特质,只是时代不同了,由统治者到平民,都领悟到了诸侯国是大一统的最大隐患,于是即便某某人已经具备了了诸侯条件,或者他的现状俨然就是个雄踞一方的诸侯王,但封邦建国的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了……

    封建制度留给我们的:

    “封建”这一词汇,在今天俨然已成为老脑筋、旧思想的代名词。本来,它已经够复杂的了,到底我们的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了什么时候结束?这问题问大了一众史家的脑壳,而此时又偏偏混入了外来词条。于是,人们在迷惑于如何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下为封建下定义时,又增添了新的课题。马克思的言论在上世纪初的时候,很为国人所崇(至少一部分),他老人家提出的普遍应该得到重视,于是我们开始严肃地、连夜认真按思想家的模式开始以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来划分社会结构,开始认真地审视我们的历史以及历史观,到底哪里与大思想家的逻辑不符呢?

    封建,在现今社会中,已经由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慢慢退化成了语言体系中的一个代指。也许再过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在提起2021年的你我时,也会从鼻腔中发出一声轻响后,小声嘟囔一句:老封建思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