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359号

分享是最好的成长——《小机灵和小迷瞪》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两只小黄狗小机灵和小迷瞪在院子里找东西吃,不停地挖啊挖,终于找到了一根骨头。可是骨头到底该归谁呢?他们问了农夫,农夫只关心马车;问了山羊,山羊只想着吃草;问了小剃头匠,他只为了试试手艺……一路上,他们帮了别人做了很多事,可骨头的事依旧没有解决。直到一只大狗的到来,抢了骨头,他们决定打退敌人,共同拥有这根骨头。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原来分享就是最好的方法。一本向读者展现最童真画面,体会分享的可贵与快乐的绘本。

二、绘本信息

书名:小机灵和小迷瞪

文:威廉•利普金德

图:尼古拉斯•莫尔德维诺夫

译者:范晓星

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荣获1952年美国凯迪克金奖

选题策划:启发文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

解析:

封面封底都是纯红色,封面上还有一个黑色方形边框,框内白色背景下,两条小狗是黑色线条勾勒下的黄色,白色的背景让暖黄色的亮色更明亮。边框作用在于让这一幕定格,突出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暗示读者的眼睛所在的位置,透过一扇打开的窗子,进入一个神奇的故事。

书名中还用一根骨头分成两部分来充当两个主人公名字文字的一个笔画,也可看出这根骨头是属于他们共同拥有的。

故事是说这两只小狗从地里挖出一根骨头,小迷瞪先看见的,小机灵先摸着的,但独享的心理让他们产生了谁是唯一的拥有者的争执。画面中小机灵以首先摸着骨头而兴奋,而小迷瞪后腿用力看着小机灵很是不甘心就这样让小机灵抢了先。从封面就开始了讲故事,进入了角色中。

【环衬】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2)

解析:

环衬采用橙色,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这里体会出两只小狗最真实的反应。分享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成长。

【附书名页】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3)

解析:

附书名页在白色的大背景下,黑色线条勾勒出小狗的外形,在黄色的局部背景中凸显出黄色的小狗身段,黑色的书名,安静中带着一点点滑稽。

这张图中最特别的地方是两只狗的眼睛,一个朝左,一个朝右,暗示着两个小狗的争执带来的不和谐。

书名页位于环衬后、书芯或插页前,是图书的主要识别标志。通常称“扉页”或“内封”,上印有完整的书名、著作者和出版者的名称。

书页名有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之分。主书名页位于附书名页后,主书名页为图书必须有的部件,而附书名页视情况而定,可有可无。其中,主书名页又包括扉页(书名页)和版权页。附书名页载有多卷书、丛书、翻译书等有关书名信息的书页,通常位于主书名页之前。

有无附书名页可以看出作者或图书出版商对图书的期待和重视程度。

【主书名页】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4)

解析:

主书名页的主色调是黑色,有非常压抑和诡秘的感觉。用白线勾勒出书中出现的各种角色,农夫、剃头匠、山羊和大狗,还有两位主人公。白色边线中还夹杂着黄色与红色,这代表其角色中色彩的变化。白色骨头上是红色的书名,既与整个画面的色调协调,又突出了骨头是整个故事的关键的道具所在。而作为主人公的小机灵和小迷瞪,他们站在小剃头匠和马头之上,凝视着美味的骨头,大狗也是看的垂涎欲滴,而其它来往的过客中,夸张的线条、醒目的眼睛,分明是各怀鬼胎,各打算盘。

原版书名《Finders Keepers》本意是“谁捡到归谁”,这是从故事情节讲述的。但译者重新拟了书名,弱化了骨头的归属感。

谁捡到归谁,小机灵和小迷瞪起初想要让他人来评理,分别遇到了农夫、山羊、剃头匠来,最后骨头差点被大狗用暴力抢夺而去。

这是一个富有喜剧舞台的故事,两只小狗是主角,一根骨头是主道具,来串起由农夫、山羊、剃头匠和大狗四个平行的小冲突,最后组成一个大故事。

【第1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5)

原文:两只小黄狗在院子里东找找、西挖挖。一只狗的脸上有些白毛,他叫小迷瞪。另一只尾巴上有些白毛,他叫小机灵。“咔嚓,咔嚓。”他们不停地挖啊挖啊,终于,找到了一根骨头。

解析:

第一页的农场被赋予了黄色,既是代表着丰收也突出两只小狗的调皮可爱。远处走来一个农夫,这是一个暗含的角色。

狗和骨头真的是“天生一对”,似乎啃骨头就是狗的本能,还会本能地寻找哪里有骨头。对于具有良好嗅觉和享受嗅觉味道的狗,即使是最轻微的残留香也是一个很诱惑狗的味道。狗本来就喜欢咬硬东西,尽情咀嚼可以消除压力,坚硬好吃的骨头对狗来说就是一种欲求不满的美食,也可以成为喜爱的玩具之一。

果然,这两只小黄狗在自家的院子里,嗅到了骨头的味道,他们吭哧吭哧地齐用力东找找、西挖挖,刨了一个大坑,终于,找到了一根骨头。

【第2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6)

原文:“这根骨头是我的!”小迷瞪说。“是我先看见的。”“是我的!”小机灵说,“是我先摸着的。”

解析:

小机灵和小迷瞪两只小狗一起找到了一根骨头,这原本是件好事,但问题出来了,到底该谁吃呢?他们都想独占这份美食,尽管骨头上看不到一丝肉。

相对而站,中间横着那根骨头,显然处于一种争执的氛围中,谁也不想让。

以红色为满幅背景色,从黄色变化到红色,契合着故事的节奏:发现骨头,有了争执,内心不再平静。

栅栏边鱼贯相向而行的母鸡一家则是非常的和谐,独自吃草的马享有整个草地,整个农场也是安宁的,这更加映衬出两只小狗为一根骨头争执带来的反目。

显然这是一个分享的故事,也像极了学前的孩子,为了一个玩具进行的争执。

强烈的占有欲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通病”。孩子之间常常因为玩具或者食物而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孩子的占有欲强代表他自我认同感提升,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个相当好的现象;过了这个阶段,当他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认同后,他自然乐于主动与人分享。

教会孩子分享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分享,通过两只小狗小机灵和小迷瞪对他们同时找到的一根骨头的处理来告诉小朋友们,与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也能够很快从故事里学到分享的快乐。

【第3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7)

原文:农夫赶着一辆装满甘草的马车路过。可是,马车陷进路当中的烂泥沟里。小迷瞪说:“咱们去问问他。”“正合我意!”小机灵开口就问,“农夫大伯,这根骨头该归谁,小迷瞪还是我?是我先摸着的。”“是我先看见的!”小迷瞪说。“你俩先搭把手,帮我把马车从烂泥沟里推出来,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农夫说。

解析:

突然没有一丁点红色,以白色作为上半部主色调背景,以黑色作为下部主色调。让黑白分明的色彩寓意公正的裁判吗?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农夫又能担负起这一重托呢!

他们两个争来吵去没有解决问题,想着能找到一个帮他们做主的人就好了。可是,农夫只关心他的马车。

马车陷进烂泥沟里给双方一个碰撞的机会,两只小狗共同叼着骨头宣誓他们都对骨头拥有主权。农夫叼着烟斗很诡秘得样子,显然很会利用机会,首先他想到得是如何让车走出来,再考虑别人得要求。

白色的马,仅仅用黑色线条的勾勒,以此区别于背景中。马轻蔑得眼神似乎连马也在鄙视农夫。

故事采用漫画的风格,并没有突出复原真实的小狗、人、马,而是采用了夸张的漫画风格(卡通)。这样的画风,并不是为了画得像对象的模样,而是要画得像对象的情绪。或者说,正是由于不像真实的模样,才能更好地表达真实的情绪。

【第4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8)

原文:小迷瞪、小机灵、农夫和大马一起,又是推又是拉,又是顶又是拽,终于把马车从烂泥沟里推了出来。

解析:

他们一起奋力推车,马低头翘尾、前掌刨地、后掌猛攻,农夫一马当先,两只小狗用力辅助。整个背景颜色变成了红色,这是力量的爆发。农夫的上衣由黄色也变成了红色,白马的全身也透漏出斑斑红色,黄色的小狗周身泛出红晕。一车四色玲珑剔透的干草特别有扎心的感觉,考验着农夫的行为。

黑色、白色是本书的辅助色,红色、黄色是本书的主色。红、黄、黑、白是有“节奏”的,这四种颜色分别作为每一页的主色调,交替出现。

全书有力的色块分割出空间,只由墨线简单勾勒出线条,基本没有素描渐变式的交织走线,采用三色套印(红、黄、黑)的印刷方式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单色平涂感,拥有一种粗糙而质朴的冒险感。

【第5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9)

原文:“现在该告诉我们了吧,这根骨头该归谁,小迷瞪还是我?”小机灵问。“骨头!”农夫说,“什么骨头?我才不管呢!来尝尝这些,比骨头可好吃多了!”说完他又叉起一些干草,扔到小机灵和小迷瞪面前。小机灵和小迷瞪看着干草,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一只山羊走过来。

解析:

画面色彩由红色变回黄色,是红-黄-红-黄的交错排列,是动态事件和强烈冲突后的复原,是内心激荡后的平静和希望。

当他们好不容易帮助农夫把车从烂泥沟里退出来时,得到的并不是想要的答案,而是一叉子干草,还说是比骨头要好吃很多。

两只小狗听了农夫的话很当真,力虽小但已经倾尽全力,看出单纯的一面。但当听到农夫滑头戏弄的一面,就尴尬至极了。伸长的舌头是祈求,直愣愣的眼神是渴望,松软如针的干草像是扎心。

农夫乐呵呵中透露出奸诈,断木看出事态的嘎然而止,远方走来的山羊必将又成为下一个核心点。

树枝上的小鸟呢!打抱不平吗?而蜿蜒的小路就像是两个小狗崎岖的心路。

【第6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0)

原文:“翘胡子先生,这只骨头该归谁?”小迷瞪问。“小迷瞪还是我?是我先看见的!”小机灵说,“是我先摸着的。”“让我先把这香喷喷的干草处理一下!”山羊回答,“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说完,山羊嚼呀嚼,把干草都吞进肚子里。他吃草的时候,长长的胡子甩来甩去,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等到山羊把胡子上粘的草屑全都甩干净,小迷瞪开口问:“现在该告诉我们了吧,这根骨头该归谁,小机灵还是我?”

解析:

这时走来一只山羊,于是小机灵和小迷瞪又去找山羊评理。山羊说等他把这些干草吃完再说。山羊吃着香喷喷的干草,也暗自思量如何回答小狗的问题。小机灵前爪打成弯形神态一副愁容,祈求的心态昭然若揭了,小迷瞪张着嘴巴都已经呆若木鸡了。

面对小狗提出的仲裁要求,农夫和山羊都是以己为先的策略,然后再考虑小狗的诉求,让小狗处于一种不安的焦急等待中。

山羊的头部充满了画面中,卷曲的羊角是内心的盘算,浓密弯曲的头发满是思量,而纯真的小狗得到的是满满的算计。

这部作品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非常非常浓烈的红色和黄色,而且是饱和度非常高的。

色彩是图画构成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色彩的三个属性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简单说,色相即色彩的相貌,明度(明暗度)代表颜色的亮或暗的程度,纯度(饱和度)代表颜色的深浅。

色彩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文化类的,如红灯代表停止,红色代表革命。另一类是情绪类的,如蓝色代表忧郁,黄色代表快乐,红色代表温暖,这与我们对水、阳光和火的基本感受是一致的。

莫尔德维诺夫在《小机灵和小迷瞪》的插图中,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红色和黄色,红色是激情、敌意的象征,黄色是欢乐的象征。红色、橘色和黑色也能代表抵抗。最能传达情感含义的是纯度,颜色越深则情绪越强烈。

图像用黑线勾勒,并填充上高饱和度颜色的大色块,能够赋予对象厚实感。但大量运用高饱和度、大色块的图画,能够营造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如本页山羊长长的胡子甩来甩去,就是一种虚假。

【第7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1)

原文:“骨头?”山羊说,“什么骨头?我才不管呢!给你们一个忠告:要是你们的牙齿没有山羊的犄角尖,就千万不要跟在他后面追!”话音未落,山羊呱嗒呱嗒跑远了,剩下小机灵和小迷瞪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解析:

山羊也是顾及自己的事情,并不真心想帮助他们,吃高兴了,我才不管他人的事呢,走前还放下一句硬邦邦出言不逊的狠话,让俩小狗吃惊不小,双方都是测对着身体,产生了距离和恐惧。

小狗背后张牙舞爪的大树也代表小狗的五味杂陈的心态,山羊肚子上的一张张开的黄色大嘴更是非善意的举动。

纯白的背景是恐怖,黑色树枝是残酷在辐射,而始终不扁的是小狗的黄色,是生机、是希望、是活力。

【第8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2)

原文:过了一会儿,小迷瞪说:“咱们走远一点儿,看会不会遇到能帮助我们做主的人。”“正合我意!”小机灵说。他们埋好骨头就出发了。再路上,他们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剃头师傅的学徒。小剃头匠刚刚学会理发,正愁找不到人练手呢。

解析:

把骨头放在一边埋好,向更远的地方来寻求裁定。眼前的农夫和山羊都没有把他们的争执当作一回事,而且还出言不逊,让两个天真的小狗很是头疼,希望到更远的地方得到公正的结论。

他们又遇上一个赶路的小剃头匠,正愁找不到人练手呢!小剃头匠说让他先给小机灵和小迷瞪剪剪毛吧,然后再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骨头的问题。

在一片黄色的山坡上,小剃头匠沿着一条窄窄的红色山间小路,东瞧瞧西看看寻觅的眼神,充满着对人生美好的向往,代表希望和活力的黄色可反应他内心的想法。跃上另一个坡路,小路突然变宽了,道路两边却充满了黑色,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机会来了。树上的长满的红黄色树叶也成为希望的象征。两只小狗遇到山羊、剃头师傅、大狗的时候,背景色都是变成了白色,预示着小狗内心的纯洁无瑕。

两条小狗兴致盎然地小跑来到剃头匠跟前,满怀着希望和信心,而对小剃头匠来说就是机会找上门来。

进入二胎时代,孩子间为了一件物品出现的争执,这在任何一个有二宝的家庭里都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很多时候大人看的着急,总是会上前帮忙,要么说你们俩一起玩,要么说哥哥你让下妹妹,要么说妹妹那是哥哥的,我们重新拿一个玩具吧。问题总是会被解决的,不外乎和平或者哭闹分开。你真的认为我们这样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吗?你真的以为成人表现出的所谓公正的立场、分享的意识、礼让的精髓能让孩子感知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吗?

这个故事对于争执的解决摆明了立场,让别人来介入这场纷争总是不禁人意的,甚至险些问题没解决东西却被抢走了的悲剧。

【第9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3)

原文:“剃头小师傅!”小迷瞪问,“小机灵和我找到一根骨头,你说该归谁呢?他还是我?是我先看见的。”“是我先摸着的。”小机灵说。小剃头匠说:“还是先让我给你们剪剪毛吧,试试我的手艺。然后嘛,我再想想怎么办。”他先走到小机灵身边,拿起理发剪,嚓嚓嚓,噌噌噌,给小机灵剪起毛来。小迷瞪在旁边看着,笑得合不拢嘴。接着,小剃头匠给小迷瞪剪毛,这回轮到小机灵在旁边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

解析:

页面变成满眼的黄色,小狗和小剃头匠内心都充满了希望。剃头匠高举的成功OK的手势,满脸的笑容和微微上扬充满渴望的眼神,让他认为练手的机会来了。

小狗的眼神更加渴望,可他们的眼神没有交集,代表彼此的渴望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

两幅给小狗剃头的小图,剃头匠坐着或跪着为小狗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剪毛,大凡首次实验验证学习的成果都是这样认真对待的。

两个小狗分别被剪毛,一个被剪,另一个在一边却幸灾乐祸。

小剃头匠只是把他们当成试手艺的模特,对于这些人与事,两个小狗并没有计较,甚至很认真快乐的配合,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对。

【第10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4)

原文:小剃头匠把镜子举起来。“正合我意!”小机灵抬头挺胸地说。小迷瞪笑开了花儿。“还不错!”小迷瞪一本正经地说。这次轮到小机灵笑开了花儿。可是,等他们问到骨头该归谁,小剃头匠怂怂肩膀,说道:“什么骨头?我才不管呢!毛儿好,派头好,骨头哪里比得了!”说完,他背起工具包,大摇大摆地走了。

解析:

小狗们都感觉到效果不错,是新鲜还是迎合呢!迎合的目的就是让对方满意而给他们各自更好的结果。新鲜感也是存在的,就像是小孩不在乎美感而在乎变化。

两色的小狗显得不伦不类成了四不像,白尾巴的小机灵留着后半身,白嘴巴的小迷瞪留了前半身,都让他们保有自己的本质特点。

剃头匠还兴奋地弯腰欣喜地看着自己的首部杰作,但对于小狗们的诉求跟自己无关,我才不管呢!

就像前面的农夫、山羊的做法相同,都是弃之不管。当然他们也都没有什么承诺,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做了该做的事情。这个故事就像是两个孩子抢玩具都说出该为自己拥有的理由,让父母去做了断。

父母这时怎么做的呢!是让他们自己解决还是替他们做出了决定呢!

画面的主色调由鲜亮的黄色变为以红色为主的红黑搭配,让剪头的片段故事进入一个高潮,是小剃头匠的内心激荡,是两个小狗全新亮相的愉悦。我们看到的黑色可能是小狗内心的悲哀,为了让他人给自己做出评判,自己迎合着他人的口味,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从开始的农夫推车,到山羊吃草,再到剃头匠练手,这几个平行的片段都经历了颜色重复的变化,红色是标准的前置色,和黄色搭配起来产生非常强烈的效果。冲突或动态的场景采用了红色,譬如:开篇的争骨头、帮助推车、小狗被剃光毛,而交谈的环节多采用黄色。这些颜色的搭配,巧妙地利用了颜色本身的特性,连贯了不断冲突的情节,一黄一红、一起一落、一张一驰,让故事充满了激烈的视觉对比。

【第11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5)

原文:正在这时,一只大狗慢悠悠地跑过来。“长腿儿先生,小迷瞪和我找到一根骨头,”小机灵说,“可是骨头该归谁呢,小迷瞪还是我?是我先摸着的。”“是我先看见的!”小迷瞪说。“这事儿可不好说!”大狗慢腾腾地摇晃着尾巴,“是什么样的骨头呢?”“就是很普通的骨头。”小迷瞪回答。“那就好办了!”大狗说话的时候,尾巴摇的快了点,“你们最好带我去看看那根骨头。”

解析:

之前他们遇到的都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或人,有着不同的嗜好和生活习惯,对骨头没有兴趣。农夫拥马驾车拉草,山羊巧遇美食,剃头匠寻找练手的模特,他们都有他们自己喜欢或必须做的事情可做,骨头归谁都不重要,也无所谓。作为同类的大狗也对骨头有着天性的浓厚的兴趣,而且是慢悠悠的在农场里闲逛,寻找着机会。带有动感的大长腿的曲线是优雅而悠闲的。

两只小狗趴在山坡上在等待,没有了骨头的诱惑,看起来他们还是很甜蜜的伙伴。毛色也变成黄色,只是参差不齐而已了,但他们没有受到打击,尽管前面的三波次的评判都做出了无理的答复,但他们只是吃惊而没有生气。

你看,即便在争一根骨头,两只小狗在作家笔下还是表现出了孩子般的可爱和单纯。当他们好不容易帮农夫把车从烂泥沟里推出来时,得到的并不是想要的答案,而是一叉子干草。当山羊吃掉干草后,并不真心想帮他们,甚至出言不逊。小剃头匠呢,只把他们当成试手艺的模特。对于这些人和事,他们并没有计较,甚至还很认真、快乐地配合,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对。

给出的是大狗的一个近景,和小狗相比来凸显大狗的雄壮,面对这样一个同类的对手,后面的环节就很危险了。

远景是农场的全景和深远的天空,脚下是斑斓的泥土和草地,让我们看到或联想到他们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第12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6)

原文:小机灵和小迷瞪把骨头挖出来,大狗瞄了一眼,“真是根好骨头啊!”他说话的时候,尾巴摇得更快,快得都看不清了!“我很乐意替你们看管一下。”

解析:

大狗看到骨头只是瞄了一眼,就脱口而出“真是根好骨头啊!”尾巴的快速摇摆可见其动心且那颗小心脏已经快要不行了,高举的前腿似乎一下子就要把骨头据为己有,眯着的双眼已经尝到了骨头的美味。

小狗蹲在黑色的木门前,把骨头横在他们之间,保有着一份警惕。

大狗使出了花招“我很乐意替你们看管一下。”这并不是小狗的诉求,只是大狗的偷梁换柱之计。

大狗背后是红色的墙体,反映出内心的激动,不劳而获的冲动。两小狗背后是黑红色斑驳的木门,其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

这个画面的颜色红黑黄色是丰富的,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内心反应,而黄色作为主色调还是代表危机前的试探。飞走的蝴蝶似乎闻到了某种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第13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7)

原文:说完,他叼起骨头,朝大门跑去。小迷瞪看看小机灵,小机灵看看小迷瞪。

解析:

大狗想凭着自己的强大想要拿走这根骨头,叼着骨头从小狗的身边绕过,打开的大门大狗就要消失在农场中,两只小狗很吃惊地互相看着。

画面采用透视的技法,根据物体远近不同,让人感觉物体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远愈小,最远的小点会消失在地平线上,这样让近距离的物体陡然变大了。

此时的小狗和大狗看起来没有了巨大的差异,这是小狗的信心和自身能量的提升。一只大公鸡看到此景,扑棱着翅膀,炸着尾巴,内心已经愤愤不平了。

敞开的大门也让两只小狗敞开了自我的大门,把同伴纳入自己的生活中。老树繁茂的新枝也暗示两只小狗从此不同。

满页的黄色暗示他们找到了用彼此的温暖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黄色也传达出一种危险的信号,高举的前爪是行动的开始。

【第14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8)

原文:小机灵跳起来扑到大狗的头上,小迷瞪扑上去咬住大狗的尾巴。他们又是抓又是咬,直到大狗从开了骨头,嗷嗷地叫着跑远了。

解析:

在白色背景中,两只黄狗团结起来和黑狗战斗。在红色背景中,他们打败了黑狗,夺回了骨头。

就在骨头将要被骗走的关头,两只小狗想都没想,做出了同一个决定:赶走敌人,他们知道真正的坏人来了。大打出手是出于天性,也是出于理智下的举动:一旦侵犯到自己,正当的捍卫是不为过的。齐心协力使他们忘掉了原有的争执,要不连骨头都要被大狗给骗走了。

两个多彩的流线让我们看到激战的程度,两个小狗似乎占据了主动,大狗叼着骨头有点首尾受敌的困境,但又舍不得丢掉骗来的美味。左图大狗还靠身体优势迎战,右图已经在两只小狗的围击下处于下风躺倒在地,骨头也被松开。

为了争一根骨头,两只小狗在作家笔下还是表现出了孩子般的可爱和单纯,让来往的农夫、山羊、剃头匠和大狗为自己主持正义,但当看到大狗的阴险的技俩后,合力勇敢地夺回自己的美味,面对强敌体现出勇敢酣战的一面。

【第15画面】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19)

原文:小迷瞪看看小机灵,小机灵又看看小迷瞪。小迷瞪叼起骨头的这一头,小机灵叼起骨头的那一头,他们一起啃起来,谁都不吭声啦。

解析:

小机灵和小迷瞪抢回骨头后便各自叼起骨头的一头,很默契地一起啃了起来,谁都不吭声啦。

没想到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原来分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而且还带来了最美妙的感觉,他们并肩作战后的胜利和共享时的满足溢于言表!

原来前面的情节都是有意的铺垫、累积,最关键的转折在于第三只狗的出现,在危机关头,两只小狗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最佳解决方式,骨头属于谁在此时并不重要了,赶紧把它吃掉才是当务之急。

一根骨头,两只小狗有争执。这是自己无中生有出来的东西,并非要靠他人去仲裁,自己就是最好的解铃人。这还需要用积极的情绪来化解,友善的爱和宽阔的心永远是最好的钥匙。这本看似简单的书里还收藏了寓言和哲理,它告诉孩子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如何拥有最美好和健康的心态去应变各种际遇。

学会分享,就是明晓爱与被爱的过程。如果现在孩子还不能从书里体会到分享的可贵,生活也终会安排他们去感觉和品味。孩子们会随着生活阅历的递增,越来越感觉到它的美好和强大的力量。最终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慢慢长大,学会与彼此分享快乐。愿这本书可以让孩子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找到开启幸福快乐的钥匙!

最后一页,又是快乐的黄色背景,回到童话故事的传统套路上来:它们一起幸福地啃着骨头。上图下文、黄色背景,最后一页和第一页首尾呼应起来了。

【封&底】

少年成长的深度评论(分享是最好的成长)(20)

解析:

中文版的封底,是纯粹的红色,加上美国《号角书》杂志的评语。

爸爸妈妈经常会碰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比如碰到好吃的,自己霸着,别人多看一眼他都会捂起来,还有的是别的人小朋友也想玩他手里的玩具,他会残忍地拒绝,家长讲了很多分享的道理还是无济于事。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类似的阶段:开始区分“你的”、“我的”,开始说“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分享……

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或者敏感期,人的进化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以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基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与自私无关。所以不要强迫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享,否则会给他们造成压力和不愉快!

当孩子有这样一些表现时,父母首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理心,不要随便评价、指责甚至贴标签,即使是大人,自己喜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也需要勇气的!

其次,孩子可能没有理解清楚分享,比如以为喜欢的东西分享后自己就再也拿不回来了,比如曾经强迫被分享了体验到不愉快的心情,比如愿意分享给某些小朋友而不是另一个小朋友……

2、3岁以后,孩子对自我和他人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逐渐明白什么是分享,如何来分享,体会分享的乐趣……

四、作者信息

威廉·利普金德,190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在美国以图画书而闻名,在写作和插图生涯开始前,他还是个卓有成就的人类学家。

尼古拉斯·莫尔德维诺夫(NicholasMordvinoff),1911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18年举家离开俄罗斯,移居法国,后来毕业于巴黎大学。1934年,他到南太平洋学习了多年绘画,形成其独特的绘画风格。1946年,尼古拉斯来到美国后,与作家威廉利普金德开始了长期合作关系。1950年,威廉和尼古拉斯出版的The TwoReds获得了1951年的美国凯迪克银牌奖。在1951年,他们又分别以Will和Nicolas笔名合作了《小机灵和小迷瞪》,并获得了1952年的凯迪克金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古拉斯回归到绘画,他的作品在各个画廊展出。

范晓星,网名为两小千金妈,翻译代表作品:《奥莉薇拯救马戏团》《小机灵和小迷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