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二汽现在搬到哪里了(老一辈工人能吃苦)

十堰二汽现在搬到哪里了(老一辈工人能吃苦)(1)

“二汽”建设大会

大家好,我是兰台。

最近兰台又找到一本好书,就是“二汽”创始人之一,曾经担任过“二汽”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陈祖涛先生的回忆录——《我的汽车生涯》。

《我的汽车生涯》这本书里,陈祖涛先生讲了“二汽”从筹建到最后投产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这一整个过程绝不是之前外界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

首先,“二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址。

“二汽”正式开始选址是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国国际环境空前恶劣,所以有关领导在“二汽”选址问题上考虑的就不是便捷性,而是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问题。

所以,“二汽”的选址只能在中南、西南这些腹地选择。

陈祖涛与“二汽”第一任厂长饶斌最初就选择在湖北十堰建厂,但是当时有一位领导觉得十堰还不够安全,主张“二汽”应该到秦岭深处建厂。

陈祖涛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因为陈祖涛去秦岭深处考察过,根本没有建立一个大型汽车工业基地的条件;陈祖涛认为如果选在秦岭深处,那才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与其选在秦岭深处还不如不建。

最后在陈祖涛与饶斌的坚持下,有关部门连续开了两个大型研讨会,在会议上陈祖涛和饶斌“舌战群儒”,好不容易最终批准了十堰方案,此时距离陈祖涛接到筹建“二汽”的通知时已经过去两年了。

但是,这还不是选址之争的终结。

十堰二汽现在搬到哪里了(老一辈工人能吃苦)(2)

“二汽”建设

在十堰开始象征性建设没多久,“二汽”的一些年轻工人又集体向有关部门写信,信的主题是十堰建厂不符合战备要求,是“小隐蔽大暴露”。

其实这还是之前选址之争的延续,而且反对理由毫无新意,所以最终青年工人们的这封信自然被驳回了。

但,其实这封信被驳回只是这些青年工人计划的第一步。

想来这些年轻工人们也都看过鲁迅先生的书,知道上来就要开窗户,有关部门肯定不同意,所以先提出一个“拆屋顶”的提议,等所有人反对之后才,再来提出“开窗户”的建议。

很快,这些青年工人又向有关部门写了第二封信,这一次,青年工人们终于说出了他们的终极目的:“东方案”。

十堰二汽现在搬到哪里了(老一辈工人能吃苦)(3)

所谓的“东方案”,就是把厂址从十堰迁移到襄樊或者谷城去,明面上的理由是“二汽在十堰的布局太分散,建成了也不能生产”,“二汽的进出通道只有一条公路,战时两头一炸二汽就憋死了。”还说十堰的地质条件不好,每逢雨季山体滑坡现象十分严重,“山顶的一户人晚上睡在山顶上,早上醒来才发现已经滑到了山脚下”

不过这封信的最后,青年工人们还是暴露了他们提出“东方案”的真正原因:当时十堰生活环境十分落后,“二汽”青年工人大多也是从全国各汽车厂抽调来的,他们觉得十堰太苦了,他们受不了。

比如信的最后,青年工人们提出“十堰的老鼠比猫大,蚊子比苍蝇大”等奇谈怪论。

十堰二汽现在搬到哪里了(老一辈工人能吃苦)(4)

二汽

总之,这封信的核心思想就是十堰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二汽不能建在大山里。

其实陈祖涛对于这些青年工人之所以提出“东方案”也并不是说不支持,但是当时二汽建设工程已经铺开了,这个时候再改方案根本不现实。

果不其然,这第二封信还是被驳回了。

不过当时正好是特殊年代,有些青年工人干脆就这么离开了“二汽”。

这导致“二汽”建设再次停工。

这件事直接惊动了周总理,于是周总理再次让计委、一机部、五机部、建工部、铁道部以及武汉军区、湖北省政府组成联合考察团,又再次仔细的在十堰考察后,得出结论是十堰选址符合战备条件。

最后,周总理批示“二汽还在十堰建设”,这才彻底终结“二汽“选址之争。

于是,“二汽”建设工作再次启动。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