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的种植技术要点(浙西地区白花蛇舌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浙西地区白花蛇舌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团队项目;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9K32 )。

_舒佳宾等

白花蛇舌草( Hedyotis diffusa Willd. )为茜草科耳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植物,纤细无毛,全草入药。 秋季采收,干燥后作药用。 其味甘、淡,性凉,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阑尾炎、气管炎、尿路感染、毒蛇咬伤、肿瘤、肠风下血等病症治疗 。 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全草含有黄酮、多糖、蒽醌、萜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等有效成分,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常被作为指标性成分用于控制其药材含量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力、保护神经等临床功效 ,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药材之一。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白花蛇舌草逐渐从民间草药发展成为中成药、原料药,被《中国药典》( 2015 年版)收载为处方药中含有白花蛇舌草的成方制剂使用品种,并被《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 2015 年版)收录。 浙江省是白花蛇舌草的传统道地产区,主要在浙西衢州的衢江区、开化县和常山县等地区种植,常年种植面积在 133.33 hm 2 以上,干品产量 4 500~5 250 kg/hm 2 。白花蛇舌草目前已成为大宗商品药材,商品开发面广,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平稳,田间种植管理成本较低,种植茬口合适,是老百姓增收增效的良好途径。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白花蛇舌草株高 15.0~50.0 cm , 家种最长可达100.0 cm 。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开始分枝。 叶对生,无柄,膜质,线形,长 1.0~3.5 cm ,宽 1.0~3.0mm ,顶端短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时粗糙;中脉在上面下陷,侧脉不明显;托叶膜质,长 1.0~2.0mm ,基部合生,顶部芒尖。 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花梗略粗壮,长 2.0~5.0 mm ,罕无梗或偶有长达 10.0 mm 的花梗;萼管球形,长 1.5 mm ;萼檐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 1.5~2.0 mm ,顶部渐尖,具缘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长 3.5~4.0 mm ;冠管长 1.5~2.0 mm ,先端 4 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 2.0 mm ,顶端钝;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 0.8~1.0 mm ;花药突出,长圆形,与花丝等长或略长;花柱长 2.0~3.0 mm ,柱头 2 裂呈半球形。 蒴果膜质,扁球形,直径 2.0~2.5 mm ,宿存萼檐裂片长 1.5~2.0 mm ,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 种子每室约10 粒,具棱;干后深褐色,有深而粗的窝孔,直径约0.3 mm ,千粒重平均 5.0 mg 。 花期 7 — 9 月,果期 8 —10 月。

1.2 生态特性

野生白花蛇舌草多见于水田、田埂和湿润的旷地。白花蛇舌草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干旱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在肥沃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较好。

2 生态分布

白花蛇舌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安徽等长江以南各省区;在国外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尼泊尔、日本亦有分布。 主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种子繁育

留种田块应加强管理,苗期勤除草,确保留种田块植株生长健壮, 无杂草混入。 一般于 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果实成熟时,选择植株粗壮、分枝多、无病虫害的全草,齐地割取地上部分,去除泥土和杂草,平铺在干净的水泥地或铺垫物上晾晒干, 用木棍轻打, 使种子掉落, 去除杂质后放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用于来年播种。

浙西地区特别要注意拔除田间伪品伞房花耳草( Hedyotis corymbosa L. )。 该植物一般称水线草,与白花蛇舌草同科同属,性状相似度高,在产地生产采收时极易混淆; 但药理作用和主要化学成分不同,混杂后不利于临床用药安全 ,生产上必须予以区分和拔除。

白花蛇舌草的种植技术要点(浙西地区白花蛇舌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1)

3.2 栽培模式

随着粮油安全要求的提高, 耕地必须完成一季粮油种植。 浙西地区建议采用“药—油”和“药—麦”的轮作方式, 即白花蛇舌草收获后种植一季油菜或小麦,确保粮油播种面积,同时降低连作障碍,实现周年增产增效。 一般白花蛇舌草于 3 月下旬后进行分批整地播种, 6 月 10 日前必须完成播种, 10 月中旬前分批完成采收; 油菜和小麦可在 10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完成播种。 采用该轮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增产增效。

3.3 选地整地

白花蛇舌草喜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干旱和积水,以选用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稻田土地块种植为佳。

3 月下旬后,根据天气状况采用分批整地、分批播种的策略。 翻耕前,施商品有机肥 15 t/hm 2 ,旋耕翻入土中混匀。整地前,施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17-17-17 )450~600 kg/hm 2 。 按畦面宽 1.5~2.0 m 、沟宽 0.2 m 开沟做畦,畦面微隆起,整细耙平泥土。

3.4 播前防草

南方地区上半年雨水丰富,草害严重。 为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长前期草害, 建议采用二次翻耕法进行播种,以减少或避免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即第一次土地翻耕后不进行播种,闲置大约 7 d 后,于杂草刚长出时选晴好天气再进行一次旋耕, 然后施肥耙平整细后进行播种, 可降低白花蛇舌草生长前期田间草害。

3.5 合理密植

白花蛇舌草种子发芽时需要一定的光照, 发芽率一般在 80% 左右。种子纯度较高时,播种量建议为7.50~11.25 kg/hm 2 ;种子纯度不高时,播种量可增加到 22.5~37.5 kg/hm 2 。 白花蛇舌草播种分为条播和撒播 2 种:条播时,行距为 30 cm ;撒播时,由于种子质量较轻, 可将种子拌入适量的细泥培砂中或商品有机肥中,风较大时还可以加入适量的水,混匀后进行撒播,力求做到匀播细播,确保一播全苗。 播种后,可用扫帚轻扫,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

3.6 及时灌水

白花蛇舌草出苗期须确保土壤湿润。 播种后若遇无雨天气,应及时灌水,水深保持在畦面以下,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萌发。 灌水后须蓄水至出苗整齐,苗高 2.0 cm 后再进行排水,促进根系生长。 播种后若遇连续降雨,土壤湿润,则不需要进行灌水。 在小暑至大暑期间,应在沟内灌浅水,起到降温防晒作用 [9] 。 在植株生长期间,水是关键,既要防旱又要防涝,花果期可停止灌水。

3.7 适时除草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 出现少量杂草时建议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除草, 减少或避免使用除草剂。 若草害较严重时, 应选用消减半衰期短的低残留除草剂尽早防治, 确保采收期无残留。 白花蛇舌草生长至封垄后不再除草, 以免损伤植株。 在播种后 20~25 d 幼苗二至三叶期, 禾本科杂草可选用 15% 精喹禾灵乳油 300~525 mL/hm 2 兑水 450 kg/hm 2 茎叶喷雾防除, 阔叶杂草可用排草丹乳油 1 500 mL/hm 2 兑水450 kg/hm 2 茎叶喷雾防除,做到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

3.8 及时追肥

白花蛇舌草需肥量较大, 第一次追肥在播种后35~40 d ,雨前泼施 1∶3 的沼液 15 t/hm 2 ,或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450 kg/hm 2 , 苗色较黄的田块可再加施尿素 37.5~75.0 kg/hm 2 ,一般追施 1~2 次即可。 生长后期视田间肥力水平和苗色酌情追肥, 一般田块每隔 10~15 d 追肥一次, 雨前施用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 150 kg/hm 2 左右。 白花蛇舌草生长后期不可施用氮肥。

3.9 病虫害防治

白花蛇舌草出苗后易遭受黄曲条跳甲危害,可用 5% 啶虫脒 450 mL/hm 2 兑水 750 kg/hm 2 于傍晚喷雾防治。 7 月初,浙西地区斜纹夜蛾极易暴发, 1~2 d即可将植株啃食完,需重点关注虫口密度,尽早尽快防治,避免造成绝收。 防治斜纹夜蛾,可用 4.0%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 600 mL/hm 2 兑水 750 kg/hm 2 喷雾,隔 5~7 d 再喷施 1 次。 浙西地区多阵雨, 田间湿度大,若白花蛇舌草植株旺长、株间郁闭,极易发生枯萎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 因此,雨季应做好“清三沟,促排水”工作。 病害较严重时,可选用甲霜·噁霉灵或甲基托布津等低毒低残留抗菌类药剂预防,每隔7~10 d 防治 1 次,以控制病害,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3.10 采收与产地初加工

因播种期不同, 采收期视白花蛇舌草开花结籽情况而定,部分果实成熟后即可开始收获。 采收时,用镰刀齐地割取植株地上部分,去除杂草和杂质,晒干或低温烘干。 散户建议运至产地初加工点,按照产地初加工标准统一对白花蛇舌草进行鲜切、杀青、干燥加工,以确保初加工过程规范,原药材品质稳定。干燥后,选干净无污染的包装袋打包,然后置于通风干燥处存储,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并尽早销售。

白花蛇舌草的种植技术要点(浙西地区白花蛇舌草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