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中的古诗词(昌图牧歌古代诗词知识1)

【昌图牧歌】古代诗词知识1,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地图中的古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图中的古诗词(昌图牧歌古代诗词知识1)

地图中的古诗词

【昌图牧歌】古代诗词知识1

引言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是我国的文学源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关于古诗,着重研究格律诗。唐代以前的古诗又称古体诗,属于自由体或半自由体,在格式和声律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又称古风。唐代的古体诗,在格式和声律方面都有严谨的规定,是唐代完成的诗体,因此,唐人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多称为格律诗。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唐人这么叫,后人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以后模仿近体诗格律写的诗都视为近体诗。唐以后也有一些古诗,由于在格律方面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当古风看待。

词和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当我们研究古代诗词的时候,必须掌握古代诗词的格律,这是十分必要的。本资料以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为主。共分三章,第一章、诗词格律基本知识;第二章、古诗格律;第三章、古词格律。

第一章、诗词格律基本知识

从根本上说,古诗是为了吟唱的,所以说古诗格律就是声律和格式,声律主要是押韵、四声、平仄、对仗。

第一节、押韵

一、什么是韵

所谓韵,又称为音韵或声韵,是指汉字发音的声、韵、调,具有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声音。大致等于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现代汉语拼音声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现代汉语拼音韵母:a.o.e、i.u、ai.ei.ui、ao.ou.iu、ie.ue.er、an.en.in.un、ang.eng.ing.ong。

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拼音韵母分成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辅音)三部分,韵腹和韵尾合称为韵身。韵腹是发音的主体部分,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娘(niáng)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ang是韵身。大(dà)韵母是a,a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韵母是ao,其中a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二、中华新韵

现代汉语的《中华新韵》,是以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的。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开(ai、uai)

五微(ei、ui)

六豪(ao、iao)

七尤(ou、iu )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

十二齐(i、er、ü)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u)

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中(十一庚)(ong、iong、eng、ing)

华(一麻)(a、ia、ua)

诗(十二齐)(i、er、ü)

国(二波)(uo、o、e)

开(四开)(ai、uai)

新(九文)(in、un、ün、en)

岁(五微)(ui、ei)

又(七尤)(ou、iu )

谱(十四姑)(u)

江(十唐)(iang、uang、ang)

涛(六豪)(ao、iao)

写(三皆)(ie、üe)

玉(十二齐)(ü、i、er)

篇(八寒)(ian、uan、üan、an)

《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标准是同身同韵。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合韵的,归于同一韵部。新韵中多音字依据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归属部韵。如:麻(má)、家(jiā)、瓜(guā)、花(huā)等是新韵一麻部同韵字。川(chuān)、前(qián)、天(tiān)、烟(yān)等是新韵八寒部同韵字,当然,韵母完全相同的字是更应该是同韵字。如:东(dōng),同(tóng),宗(zōng),聪(cōng)等是新韵十一庚部同韵字。例如: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中川、前、鞭、天、烟,同属新韵八寒部韵,当然也合古韵。

三、平水韵

我们研究的是古诗词,所以必须掌握古汉语同韵字。

古人是依照韵书押韵的。古人尚未发明声母、韵母等音素,只是把常用的念起来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成为一个韵部,并用一个字作代表,同一韵部内的字就是同韵字。所谓“韵书”,就是自隋唐开始,朝廷颁布的官方韵书,主要指《平水韵》、《词林正韵》等,这种韵书和口语基本上一致,以后历朝历代,语音变化较大,但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

用“△”表示平声之韵,“▲”表示仄声之韵。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诗中苔、栽、来,同属平水韵十灰部韵。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诗中麻、家、瓜,同属平水韵六麻部韵。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bái)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mò)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kè)

诗中白、脉、客,同属平水韵入声十一陌部韵。白字,古音近似普通话bo四声。

四、押韵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协韵等。从《诗经》到现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所以押韵又叫合辙。押韵可以造成鲜明的节奏,具有和谐回环的音韵之美,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悦耳动听,还能增进记忆,增强艺术感染力。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

押韵有押新韵、押古韵之分。新韵以普通话《中华新韵》为准,古韵以《平水韵》、《词林正韵》等韵书为准。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但是,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拿现代语音去读,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今天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是依照韵书的“官韵”,按照古代读音,必然是非常和谐、悦耳动听的。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诗中斜、家、花,同属平水韵六麻部韵。按照汉语拼音区分,就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读siá(s读浊音),与现代上海读“斜”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同韵部的。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诗中期、儿(古音读ní),同属平水韵四支部韵。按普通话去读qī和ér不押韵,儿(古音读ní),按照现代上海话仍念儿(ní),非常接近古音,因此,在当时是同韵部的。

第二节、四声

一、什么是四声

四声是指汉语的四级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声调,字音一经改变就成为不同意义的字。

1.现代汉语共有四个声调:

第一声:阴平声,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调);

第二声:阳平声,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第三声:上(shǎng)声,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第四声:去声,高降调。

2.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现代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四声是:

平声:中平调,二拍缓音,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升调,一拍舒音,普通话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降调,一拍舒音,普通话仍是去声。

入声:短调,半拍促音,出口却断,普通话已无。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例如普通话一声的发说黑、二声的白德读菊竹、三声的索匹、四声的木育,等等,都是入声字。

二、四声和韵的关系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是同部韵字。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韵部,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这种情况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多。例如:

为:平声,动词,做;去声,介词,因为、为了。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叹字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看守的看读平声,一般情况看字总是读去声。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必须知道,《中华新韵》有些同部韵字的古字音是有区别的。在《平水韵》古韵中属于不同部韵,只是随着语音变化后来才成同韵字。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东属于上平一东韵,冬属于上平二冬韵。再比如因、音二字,因属于上平十一真韵,音属于下平十二侵韵。

掌握古代诗词格律的关键是辨别四声,并且主要是入声字,弄懂入声字,分辨平仄,就容易理解把握古诗的音律、节奏等变化,不至于认为古人作诗不押韵。

三、《古代四声练习法》刘坡公

学诗首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兹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数例于下:(以平上去入为序)

东董冻笃、同动洞独、空孔控哭、蒙蠓梦木、隆拢弄陆

钟肿种烛、松悚宋粟、容拥用浴、江讲绛觉、知指志质

时氏侍日、诗矢试失、医矣意一、基几记吉、私史肆率

离里利律、微尾未物、非诽沸弗、鱼禦御月、渠拒讵掘

居举锯厥、枯苦库阔、途杜度夺、吴午护活、孤古故割

西洗细膝、梨礼例栗、迷米谜密、佳解戒黠、排摆败拔

哀亥爱曷、该改盖葛、台怠队夺、真轸震质、申笋舜室

仁忍润术、音引印乙、旬尽殉疾、文吻问物、芬粉粪拂

元阮愿月、翻反贩发、烦晚万伐、干澣旰割、丸缓换活

滩坦叹脱、删潸疝瑟、间简涧吉、先铣霰屑、笺剪箭节

钱践贱绝、传篆膳舌、坚剪见洁、萧小笑削、辽了料略

腰杳要约、交狡校脚、高槁诰阁、遭早灶作、桃稻盗铎

歌哿个古、科可课窟、麻马祃陌、牙雅夏译、八把霸伯

阳养漾药、张涨帐酌、长丈让若、将奖酱雀、香享饷谑

央养恙约、良两亮略、情静净夕、惊颈敬戟、莺影映益

丁顶钉滴、蒸拯证职、尤有宥亦、仇受授石、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阴饮荫邑、含暗憾盍、甘敢绀鸽、盐琰艳叶

奁脸敛猎、咸豏陷洽、缄减鉴甲

第三节、平仄

一、什么是平仄

汉语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水平,声调没有高低升降;仄就是倾斜不平,声调有高低升降之分。

用“○”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平声可易仄,“⊙”表示仄声可易平.

二、现代汉语的平仄

现代汉语的平:就是普通话的第一、二声。

现代汉语的仄: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四声。

《中华新韵》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是普通话区分平仄的原则。如:西、习、洗、戏四个字,其中一二声(西、习)为平声,三四声(洗、戏)为仄声。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最恰当的还是用派入上去声的入声字。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更加方便,《中华新韵》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三、古代汉语的平仄

古代四声,是南北朝齐梁时期沈约、周颙(yóng)等文人的发现。梁武帝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异曰:“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

古代汉语的平:就是古代四声的平声。

古代汉语的仄:就是古代四声的上去入三声。

因为平声是没有高低升降的、较长的,而上去入三声是有高低升降的、较短的,这样就形成了平仄两大类型。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为例,其中东为平声,董、冻、笃为仄声。

四、平仄的规则

古诗声律节奏在句子里两个字一音节,尾字单独为一音节,也就是五言三个音节、七言四个音节。每句尾字最重要,后面的音节比前面的音节重要,同音节后面偶数字比前面奇数字重要,偶数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亦即五言的四二字重要、七言的六四二字重要。每句尾字平仄是固定的不可以改变,倒数第三字平仄偶尔可以改变,倒数第五七字平仄一般可以改变。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果让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交错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诗词中平仄交错是有一定规则的,尤其在律诗中是必须要遵循的。概括为三句话:

平仄在本句里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平仄在两联间是相黏的。

1.平仄在本句里是交替的

例如: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就本句来说: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又是一个仄;按音节重要的二四六字(沙、拍、崖)就是平仄平,尾字(暖)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本句来说: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又是一个平;按音节重要的二四六字(渡、横、索)就是仄平仄,尾字(寒)平。

这就是平仄交替,平仄交替是组句规则。平仄交替,可以使诗句节奏和谐,声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平仄不交替就是失替。失替,就会节奏紊乱、声调失律。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为例。第三联金沙句大渡句,金沙句为出句、上句,大渡句为对句、下句。(金沙)对(大渡),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平平对仄仄;(暖)对(寒),仄对平。

这就是上下句的平仄对立,平仄对立是组联规则。平仄对立,可以使句子丰富多样、朗朗上口。平仄在出句和对句中不对立就叫失对。失对,上下两句平仄就雷同了。

3.平仄在两联间是相黏的

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为例。第二联下句乌蒙句,开头为平平仄仄,第三联上句金沙句,开头为平平仄仄。平黏平,仄黏仄。这就是两联间的平仄相黏,平仄相黏是组篇规则。更多内容放在古诗格律中讲解。

五、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

如果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中用了一个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必然引起我们怀疑,这时候,可以通过查字典或查找韵书来解决。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是入声字。

zi、ci、si这三个音节的不是入声字。如:资呲丝司。

韵母er、ui这二个音节的不是入声字。如:饵威辉规。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通过查字典或查韵书完全能够消除。但是比较麻烦,也可依靠下面一些入声字判断方法来解决:

1.(波的哥几之子,二声字):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阳平)字,都是古入声字。

b: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极吉急击疾集夹洁结杰竭菊掬橘决诀掘角脚觉爵绝

zh:札扎宅择着折蜇轴竹妯竺烛逐浊琢濯拙直殖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2.(德特勒、则测色,六俄拼):凡d、t、l、z、c、s这六个声母跟韵母e相拼,不论读几声,都是古入声字。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

ze:则择泽责啧窄舴仄昃

ce:侧测厕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

3.(阔桌辍硕弱,五窝音):凡k、zh、ch、sh、r五个声母与韵母uo相拼,不论读几声,都是古入声字。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拙斫

chuo:戳绰啜辍龊

shuo:说妁朔铄硕

ruo:若鄀箬爇蒻。

4.(别撇蔑、叠帖捏列,七耶):凡b、p、m、d、t、n、l七个声母跟韵母ie相拼,不论读几声,都是古入声字。

bie:鳖憋别蹩瘪

pie:撇瞥

mie:灭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耋叠。爹除外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5.(嘚给黑贼塞,五A):凡d、g、h、z、s五个声母与韵母ei相拼,不论读几声,都是古入声字。

dei:嘚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6.(佛法声):凡声母f跟韵母a、o相拼,不论读几声,都是古入声字。

fa:法发伐砝乏阀罚

fo:佛

7.凡韵母ue的字,都是古入声字。(粤韵字)

ue:曰约月刖玥悦阅钺乐跃龠瀹粤岳。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决抉诀玦掘崛角蕨厥橛蹶噱谲珏孓脚觉爵绝攫

que:缺阙却怯确榷鹊雀。瘸除外

xue:薛穴学雪血削。靴除外

8.(普方两读义相似、iuo韵尾字):一字有普通和方言两读音,意义相同或相似,i或u或o韵尾,多是古入声字。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壳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血

9.(谐声偏旁字):利用谐声偏旁也可判断入声字。

“白”是入声字,则伯、泊、柏、拍、柏等也是入声字。

“出”是入声字,则诎、黜、屈、茁等也是入声字。

“夹”是入声字,则侠、狭等也是入声字。

“各”是入声字,则胳、搁、貉等也是入声字。

“合”是入声字,则恰、洽、答、鸽、塔等也是入声字。

10.(按字母顺序排列):常见古入声字

B:八叭捌拔跋白雹薄逼杓鳖别蹩别剥拨钵饽剥孛伯驳帛泊柏勃钹舶脖博鹁渤搏箔膊薄

C:插锸察拆吃出躇绰刺撮

D:搭答褡达答得德的滴镝狄迪籴荻敌涤笛觌嫡翟镝跌迭垤谍堞耋喋牒叠蝶读督毒独读渎椟犊牍黩咄掇夺度铎踱

E:额

F:发乏伐罚阀筏佛弗伏佛拂茀服怫绂绋茯祓菔匐袱幅辐鵩福髴蝠黻

G:呷轧屹鸽割革阁格葛蛤隔槅骼骨毂刮鸹郭聒蝈国帼

H:喝合劾曷盍核盒涸貉阖翮黑忽惚斛鹄鹘槲縠划猾滑豁騞豁活

J:击圾芨唧积屐缉激及吉岌汲级极即诘亟笈急姞疾棘殛戢集蒺楫辑嵴嫉瘠鶺藉蹐夹挟浃筴夹荚戛颊蛱嚼节结接揭孑节劫杰诘拮洁结桔桀捷媫颉睫截碣竭羯掬鞠局菊跼橘屩决诀抉角玦觉鴂绝倔掘桷崛脚觖厥谲蕨橛噱爵蹶矍嚼攫

K:喀榼磕哭矻窟

L:拉邋拉肋勒捋落

M:抹没摸膜

N:蜺霓捏

P:批劈霹撇瞥泊泼仆扑仆璞

Q:七柒戚缉漆掐袷切曲屈麴缺阙

S:塞杀刹铩勺芍舌虱湿十什石识实拾食蚀叔倐菽淑秫孰赎塾刷说俗缩

T:趿塌遢踏忒剔踢擿帖贴凸秃突忒托饦脱橐

W:喔屋恶

X:夕吸汐昔析穸息悉淅惜晰翕皙锡裼蜥熄膝歙蟋习席袭檄呷瞎匣侠狎峽狭辖黠楔歇蝎协胁颉撷缬戌削薛穴学噱

Y:压哑鸭噎一弌揖壹育曰约

Z:扎紮匝咂杂凿则责择泽啧帻舴箦贼劄扎轧闸劄侧摘宅翟着着折蜇哲辄蟄谪摺磔辙只汁织执直侄值职絷植殖跖摭踯蹠粥轴碡术竹竺逐烛舳躅灼拙捉茁卓浊着琢斫擢濯镯着足卒崒族镞作昨捽琢

第四节、对仗

一、什么是对仗

对仗的对是对立的意思,但与对黏的对有所区别,对仗的对不仅包括声律,也包括字面。对仗的仗来源于仪仗的仗,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对仗,就是两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对。把这样的词语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单独提出,也叫对联、楹联,俗称对子。

对仗又叫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只有汉字,一字一形一音,彼此容易结合成整齐的对偶词语。在诗中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使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造成一种整齐美,便于朗诵,便于记忆。这对古风和绝句来说,主要是修辞的需要;对律诗来说,是格律的规定,必须对仗。例如: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二句、三四句各自形成对偶,即对仗。它们不仅声律相对,而且字面也是相对的。黄河对白日就是名词对名词,其中黄、白还构成颜色相对。

二、对仗的要求

一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不论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多言句,上下句字数必须相等,内容相关,统一主题。

二是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即上下句相应位置字词的词性和结构要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虚对虚、实对实,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虚对虚,就是虚词与虚词相对。由于古人对虚词把握不细,加之诗词中用虚词较少,所以,虚对虚要求不太严格。

实对实,就是实词与实词相对。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等,其中名词类所属字词很多,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人事、时令、宫室、服饰、器皿、动物、植物等等。一般还要求双声对叠韵、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

三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单句节奏按声律“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上下句平仄遵循平仄交替、平仄对立规则,上句收于仄声,下句收于平声。

四是字不重出、避免合掌。一首诗中字的重出是禁忌的,对仗两句字的重出更应该避忌,上下句不能用相同字来对,但句中自对除外。上下句内容要相关,或不同或相反,但不允许上下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上下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合掌,合掌是对仗大忌。

三、对仗的种类

1.工对:对仗对得工整的叫工对。在平仄安排合乎格律的前提下,凡是词性相同,同一小类大体上相对,而且词组结构相同的对仗叫工对。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属于工对。例如:

渭村酬李十二见寄

【唐】白居易

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

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

形容意思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

“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颔联柳对梨、条(枝)对叶,是草木花果类相对;绿对红,是颜色词类相对;日对时,是时令类相对;君对我,是代词类相对;相对始,是副词类相对;忆对知,是动词类相对。君相忆与我始知,都是主谓结构;柳条绿日与梨叶红时,都是偏正结构。这是典型的工对例子。

在一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也是工对。例如: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的星对月,是天文对;垂对涌,是动词对动词;野对江,是地理对;虽说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也算工对。

2.宽对:宽是要求宽松,不那么严格。宽对是一种不完全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诗词格律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创作时,有的突破某些格律自由抒写,有的不同类而相对,有的出句对句词语结构不那么严谨,都叫做宽对。比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就是宽对。但是,出句对句根本不相对,属于不合格律规范的,不能算是宽对。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或多个意义,诗词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借用乙义与另一词相对,这种借异义对仗叫借对。例如:

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唐】杜甫

江城秋日落,山鬼闭门中。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赤眉犹世乱,青眼只途穷。

传语桃源客,人今出处同。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颔联“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例如:

曲江四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第三首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寻常数词对七十。

借对,不仅可以借义,也可以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清为青、借珠为朱等。这种借同音对仗也叫借对。例如: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以“清”对“白”。

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唐】杜甫

老耻妻孥笑,贫嗟出入劳。

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文章差底病,回首兴滔滔。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颈联以“沧”对“白”。

重别薛六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颈联沧州指隐者居住的地方,沧与苍同音,借音转色,与白相对。

4.流水对:将一句话分成上下两句,两句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分开来单独就不成完整句子,或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即流水对。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颔联即是流水对,如果不看下句,就不知道上句说的是什么。

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颈联即流水对。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尾联即流水对。

5.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即句中有字或词形成本句内对。例如:

寄韬光禅师

【唐】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颔联的东涧水与西涧水、南山云与北山云分别形成句中自对。句中自对是允许重字的。

6.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前后两联互为对仗,各联内自身不再构成对仗。例如: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唐】白居易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和“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诗中首联和颔联既是扇面对。

此外,还有错综对、交互对、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逆挽对、连珠对、联绵对、截句对等。

四、附: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