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特产(家乡的雪梨)

家乡一王姓文友微信要了我的住址定位,第二天下午便打电话说到我家楼下了天降暴雨,撑伞下楼,见一白色小车停在雨中,文友撑开一把伞,从车后厢拎出两件雪梨邀请其上楼小坐,他都径直开车离去,只把透过纸盒散发出来的梨香留在雨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雪梨特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雪梨特产(家乡的雪梨)

雪梨特产

家乡一王姓文友微信要了我的住址定位,第二天下午便打电话说到我家楼下了。天降暴雨,撑伞下楼,见一白色小车停在雨中,文友撑开一把伞,从车后厢拎出两件雪梨。邀请其上楼小坐,他都径直开车离去,只把透过纸盒散发出来的梨香留在雨中。

我迫不及待打开纸盒,拿出一个梨皮透出淡淡金黄的家乡雪梨,洗净,削皮,咬一大口。细腻、香甜中有一丝丝微酸,这还是那个久违而又熟悉的家乡雪梨的味。

故乡小村在都庞岭下灌江河畔,崇山峻岭,绿水青山,山清水秀,虽不至于妄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民风淳朴,粮油果蔬丰饶却是不争的事实。记忆中,但凡北方出产的农作物,似乎家乡都曾经种植过,如小麦、棉花,如粟米、高粱,更别说红薯、玉米这些在南方非常普遍的物产了。

家乡人一度引以为自豪的红薯粉、红枣和雪梨,随着时代起起伏伏,红枣经不起折腾退出舞台走进人们记忆深处。儿时随便走到哪个地头,都可见叶片细圆绿润粗皮虬枝的枣树。春末枣树开花,细小的花朵散发出阵阵蜜香。大学毕业那年我写过一首歌词《枣花香枣花美》,写作时闭眼就是枣林,鼻尖徘徊着枣花的浓香。没走出山村走出小县城时,以为家乡红枣很牛,后来才知道根本算不上什么。不知何时,盛极一时的家乡红枣式微了,那些枣树消失了。红薯粉一直兴盛,作为曾经以单株红薯近300斤的产量而闻名全国的地方,红薯遍地都是,红薯粉更是传统美食。而雪梨,几经波折,如今雄风重振,虽然产量比不上北方产梨大县,但起码作为曾经的贡梨有了再度辉煌的起步。

其实很多农产品,其口感、品质,往往与土地有关。虽然叫同样的名称,不同产地的品质确实不一样。家乡的雪梨便是这样,县城不远处那个叫米珠山的地方,据说有几棵雪梨就是当年的贡梨,就像武夷山岩石上那几株大红袍母树一样,其品质自然是其他名称相同者不可比肩的。

这几年,家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与雪梨种植户一起努力,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水果种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了能够大面积推广的雪梨品种,让都庞岭下这与别地不同的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把好手”。每年雪梨开花时节,家乡都举办赏花节,那连绵起伏的山岭,俨如覆盖着薄薄的雪花,带着早春的勃勃生机,吸引各地游客。精心栽培的雪梨成熟时,避雨栽培技术与有机农产品意识,让雪梨个头大小均匀,果皮青色透着淡淡金黄,果肉雪白,甜度适中,有着独特的蜜香,果核不再像以前的那样粗大硬酸。尽管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依然供不应求,大部分产品还在开花时节就被预订。加上当下的网络直播销售,家乡的雪梨走出了都庞岭,走进了大城市,走出了广西。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古人以梨花喻雪花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想起近年来被许多唱歌爱好者吟唱的“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尽管孤陋寡闻的夫子硬是想不起一句赞美梨子果实的诗句,还是要说,家乡的雪梨花开固然美丽,成熟的果实,更让人回味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