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教材(迷思概念之高中地理)

6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62、地层与岩层

高中地理2教材(迷思概念之高中地理)(1)

岩层:成层的岩石;地层:通常指特定时代形成的成层岩层,如寒武纪地层。

63、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城市地域形态:是城市特定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

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一般来说,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居民区和工业区。

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种形式。

104、文化、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景观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物质文化,后者称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为文化现象,但给文化现象下定义很难,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文化事物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事物。文化景观指人类文化留在地球表面的印记,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105、文化景观的特性与旅游资源的特性

文化景观有两个主要特性:空间性和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长存性。

106、文化综合体和文化系统

文化综合体:某些特定文化的综合体,如汉文化综合体由汉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风俗、生产方式、建筑样式等构成。

文化系统或文化体系: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组成,如中华文化体系。

107、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文化源地是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

108、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

109、隔景法与借景法

园林的构景手法。隔景法和障景法是为了丰富景观的层次;借景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隔景法和借景法不在一个逻辑层次上。隔景法和障景法处于同一层次,借景法与框景法等处于同一层次。

1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世界上国家的分类。选修第一册中将欧洲的所有国家、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南非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划为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不过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能依据教材的划法。

111、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某一特定地区的国家通过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投资自由化等。

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可以这样认为,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112、东部季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东部季风区: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之一,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寒区相分界。

东部沿海经济地域: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之一。

东部季风区的面积比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大得多,东部经济地带全部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相关优秀资源

莞优微课之七年级上册

听歌曲学地理!高中地理优秀微课作品展示23——安和桥版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优秀微课作品展示17——看视频学地理之亚洲鲤鱼

高中地理优秀微课作品展示16——判断河流的流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