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

我们现代人都是站在神仙视角,知道汉民族将再次崛起,可是在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大多数汉人是相当绝望的。

自安史之乱以来,汉人先后失去辽东、西域、河套、燕云,靖康之乱后失去中原,直至最后失去江南。文天祥对死亡并没有恐惧,早在被俘北上时他便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死亡对于他是解脱,可他始终想在离开人世前为他身后饱经磨难的民族做点事,与他齐名的陆秀夫在崖山背着年幼的皇帝跳海自尽,张世杰在求援途中葬身波涛,而他们身后是一同殉国的十万军民。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1)

涯山海战

他熟读史书,昔日五胡乱华,尚有东晋衣冠南渡、淝水以弱击强;当年靖康之难,仍见岳飞浴血北伐、虞允文书生报国。中华几千年生生不息,无论是巅峰时霍去病决战漠北封狼居胥,还是衰退时鲜卑入寇荼毒生灵,这个民族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和希望。

可他正因为学富五车,才更感到彷徨。他读到过匈奴的分崩、突厥的败亡、鲜卑的消逝,那些曾与汉人同时存在的民族,契丹、党项、女真,在几十年间已成为历史的名词。七年前蒙元大举南侵,襄阳、鄂州、岳阳、扬州......一座座坚城被铁蹄踏破,直到三年前钓鱼城降下最后一面大宋的旗帜。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2)

钓鱼城的护国门

他曾叹息过恭宗赵㬎(xian)献城出降,可大厦已倾,一个五岁孩童又能做什么?他曾怒斥过吕文焕叛国投敌,可吕文焕曾在文官掣肘、援军断绝的困境中坚守孤城襄阳六年,直到互为犄角的樊城失陷并被屠城才放弃抵抗。他曾鄙视过张弘范认贼作父,可抛弃张弘范祖先的正是签订《澶渊之盟》的大宋朝廷,张弘范家世世代代没受过大宋一丝皇恩。

文天祥的青春年华,是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的时代。从朝鲜半岛到多瑙河流域,西夏、大理、金国、西辽、花剌子模......一个个庞大帝国在“上帝之鞭”的洗礼下化作尘埃。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3)

蒙古西征

文天祥出生前两年,与南宋有血海深仇的金国在蒙宋联军的夹击下灭亡。南宋军民还没来得及品尝一雪靖康之耻的喜悦,便迎来了蒙古的南侵,绵延四十六年的蒙宋战争爆发。一向积弱的南宋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却爆发出空前的战斗力。宋军在以孟拱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们指挥下,先后在襄阳、庐州、阳平关挫败蒙军攻势,隐约有重现南宋初年抗金局面的可能。

然而,当蒙古短暂整合好内部矛盾,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北方是新兴的草原——农耕二元制政权,南方是立国近三百年深陷历史周期律的垂暮帝国,历史的大潮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军民的反抗显得尤为悲壮。

文天祥进士及第三年后,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南侵,湖广、四川危如累卵,临安君臣如惊弓之鸟。有人提出南迁,早在端平入洛失败时便被蒙古人的充沛武德吓破了胆的宋理宗沉默不语。庙堂之上鸦雀无声,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疏怒斥南迁之举,却无人响应,愤怒的文天祥选择辞职回乡。

危局之下,一向被朝廷蔑视的南宋士兵再度力挽狂澜。钓鱼城一战蒙古大汗蒙哥被击毙,在鄂州陷入持久战漩涡的忽必烈仓皇北撤,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南宋迎来短暂的和平。

有赖宋朝对士大夫的优待政策,辞官回乡的文天祥被重新起用。面对危局,忧心忡忡的文天祥赤子之心不改,多次上疏请求备战和改革,等来的回应是一次次被贬。文天祥的担忧很快被应验,夺到汗位的忽必烈决心毕其功于一役。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军开始进攻襄阳,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襄阳被彻底包围。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自此蒙古短暂实现从游牧政权到封建政权的转变(忽必烈死后人亡政息是后话了),逐步确立对南宋的制度优势。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4)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陷入绝境的襄阳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襄阳沦陷。历时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空前惨烈,南宋多次派兵解围无果,襄阳军民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浴血奋战仍无力回天。纵然结局令人惋惜,但他们的壮举值得歌颂。

襄阳的沦陷后元军势如破竹,宋军一触即溃,临安危在旦夕,多次请降无果的南宋朝廷被迫下诏天下兵马勤王。

时任赣州市长的文天祥收到诏书后嚎啕大哭,随后组织了几万民兵增援临安。朋友劝他别去以卵击石,那么多战功卓著的将领都望风而降,以你这点兵力怎么挡得住蒙元的虎狼之师呢?

文天祥的回应振聋发聩: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我知道希望渺茫,但我决意以身殉国,用我的生命感召大家奋起抵抗!

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抵达临安。此时宋军主力已在丁家洲和嘉定被歼灭,南宋亡国几成定局,可文天祥还想为国家和民族尽一点微薄之力。他提议把残存的领土划为四个战区,以最大程度集中抵抗力量。然而因得国不正长期患有“武将恐惧症”的宋廷,死到临头了仍担心武将专权,文天祥的提议被否决。结局便是长期被歧视的“贼配军”们降元后战斗力爆表,最终埋葬南宋。

五个月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几个月前还满嘴忠君爱国的重臣们或出城投降,或连夜逃跑,五岁的宋恭帝赵㬎(xian)哇哇大哭。文天祥被任命为枢密使、右丞相,接下了社稷的重担,“文丞相”之名自此而来。可这并不是个好差事,文天祥很快被太后命令出城议和。面前是蒙古的虎狼之师,身后是临安的孤儿寡母,他深知此行九死一生,可他还是想尽力为宋人争取一些统战价值。若能留住江南半壁,卷土重来未可知。

元军营帐之中,文天祥与元军主帅伯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怒不可遏的伯颜将文天祥拘捕,万幸看守不严,文天祥连夜逃脱。此时恭帝和太后已献城投降,南宋作为合法政权的历史结束了,而文天祥的抗争才刚刚开始。

文天祥先来到还在坚守的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与守将苗再成商议包抄元军后路,随后又前往南宋江北最后一个重镇扬州,刚到扬州城下便遭遇围城的元军。历史中总不缺乏黑色幽默,已被围两年的扬州守将李庭芝误以为文天祥此行是为劝降,拒不放文天祥入城。文天祥历尽艰辛摆脱元军渡海南撤,而李庭芝则在扬州殉国。

文天祥渡海来到温州,带头上表拥立益王赵昰即皇帝位,以团结残存的抗元力量。赵昰即位后召文天祥至福州根据地,仍任命他为右丞相。临安陷落后,元军继续横扫江南,宋军余部风声鹤唳。文天祥依旧不忘收复之地之志,准备将丞相府设在抗元前线的温州,以期反攻两浙。

此提议在另一位抗元重臣、国防部副部长张世杰的坚决反对下被搁置。张世杰最初计划让文天祥在广州开府,以策应宋室南逃,然而广州很快被元军攻陷。文天祥被迫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和汀州(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开府,群龙无首的江浙很快全境陷落。张世杰的动机十分滑稽,文天祥在朝中声名鹊起,张世杰担心文天祥功劳盖过自己,影响自己的地位,甚至千方百计阻拦文天祥入朝。

读南宋史和南明史有相似的怒其不争。南明两大抗清柱石李定国和郑成功,一个曾两厥名王光复湖南,一个曾写下“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兵临南京城下,却因门户之见始终貌合神离,被满清各个击破。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5)

张世杰民族气节并不逊色于文天祥。三年后宋军在崖山全军覆没后,张世杰仍计划组织海上流亡政权反攻,可惜出海时遭遇海啸。然而作为文官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文人相轻”的恶行促使他将文天祥排斥在外,堪忧的军事能力和极度消极的逃跑主义思想则导致宋军一败再败。

遭受排挤的文天祥仍然试图尽力把烂牌打好。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文天祥组织宋军自汀州兵分两路反攻家乡江西。这是襄阳沦陷后南宋第一次反击蒙古,宋军一度光复宁都(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雩都(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两大重镇。

然而文天祥防不住后院起火。元军自浙江攻入福建,张世杰、陈宜中带着皇帝渡海逃至岭南,腹背受敌的宋军溃败,文天祥的战友相继英勇殉国。他大哭一场,撤至漳州,第一次反攻江西功败垂成。

元军一边继续对南宋流亡小朝廷穷追猛打,一边派人劝降文天祥。忽必烈想到了文天祥会处决使臣,却万万没想到文天祥竟然在修整几个月后再次发兵反攻江西。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6)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再入江西,兵分三路席卷赣南,为表决心,文天祥将丞相府设在前线。不堪忍受元军暴虐恶行的江西百姓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两个月内宋军便光复赣州九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四县。湖南、安徽农民相继发动起义响应文天祥的壮举。可惜大厦将倾非个人所能挽救,南宋流亡小朝廷内斗不断,始终未组织起成规模的抵抗以声援江西宋军,回过神的忽必烈开始调集重兵围剿文天祥部。在元军铁骑的冲击下,江西形势急转直下,文天祥刚收复的失地再度沦陷。

兵败之际,文天祥战友们的表现令人动容,为保护文天祥,有人发起自杀式冲锋掩护,有人诈称“我乃文丞相”干扰元军判断。他们欣赏文天祥的气节,敬佩文丞相的能力,他们坚信唯有丞相有机会保全胜利的最后一丝火种。手捧着一连串的殉国名录,文天祥带着残部一路撤退到船澳(今广东省惠州市船澳村)。文天祥身前是蒙古的百万铁骑,身后是汪洋大海,有人安慰文天祥“丞相您尽力了”。回答他的是文天祥的自责:是我做得不够好,我对不起大宋百姓。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不适应岭南的湿热气候,宋军中爆发了瘟疫,文天祥的母亲和他唯一的儿子染病去世,文天祥陷入了绝望。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撤退到南宋最后一个根据地船澳(今广东省惠州市船澳村),很快因汉奸出卖被元将张弘范俘虏。自杀未遂的文天祥面对张弘范的劝降,写诗作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俘三个月后,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三月十九日,南宋的最后一支军队在崖山全军覆没,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张弘范再次劝说文天祥投降:丞相若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文天祥含泪答道:国家已亡,我怎能苟且偷生?

也许是文天祥的忠义唤醒了张弘范对祖先故国的一丝感情,他将文天祥礼送至大都。对文天祥仰慕已久的忽必烈先后五次派人劝降这位忠义之士。无论是昔日在临安投降的皇帝赵㬎、丞相留梦炎,还是元朝重臣阿合马和孛罗,亦或文天祥在宫中为奴的妻子女儿,他们都铩羽而归。最后忽必烈亲自上阵,回答他的是文天祥的“只求一死”。

文天祥并非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面对女儿的悲惨遭遇,他泣不成声: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舍生取义是文天祥的选择,可他在死前还想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情,思来想去,他写下了《正气歌》。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恶劣的环境不会改变我的立场,支撑我坚持到现在的,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国家兴盛时,正气是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政府;国家危亡时,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爱国主义,是张良向秦始皇投出的巨锥,是苏武牧羊十九年坚守的汉节;中华精神,是严颜“西川无投降将军,有断头将军”的坚毅,是嵇康之子嵇绍宁死不屈的决绝;民族气节,是张巡死守睢阳咬碎的牙齿,是颜杲卿被安史叛军割下的舌头;孔孟之道,是管宁的白帽,是诸葛亮的《出师表》;理想主义,是中流击楫力抗五胡的祖逖,是以笏痛击朱泚的段秀实。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7)

他们的事迹千古传诵,他们的精神足与日月争辉。只要忠义永存,是生是死根本不重要。《正气歌》末,文天祥以“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结尾。先贤远去,精神永存,文天祥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但他希望身后积弱百年的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文天祥英勇就义。文丞相的故事结束了,但他不愿中华文明自此断绝,他相信民族的文化会继续传承,而《正气歌》正是他为中华文明播下的火种。

文天祥去世七十四年后,红巾军起义爆发,红巾军三路北伐,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焚毁蒙古皇宫。八十五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收复沦陷了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元顺帝北逃塞外。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一百零四年后,蓝玉在捕鱼儿海埋葬北元,一雪昔日崖山之耻。

一百三十一年后,明太宗朱棣封狼居胥,中华大地重现汉唐荣光。

二十年间,云贵、河西、燕云、辽东、河套,汉唐故土,再次插上中华的旗帜。

斯人已逝,中华永存。

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的悲壮人生)(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