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的四季翻译者(绿色奥秘的翻译者)

来江西,上庐山,研究庐山麻皮土豆,对38岁的于德水来说,一切都是缘分。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犹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科技人才,其中,就有原本在外省高校任教的于德水博士。

小树的四季翻译者(绿色奥秘的翻译者)(1)

研究庐山麻皮土豆,是于德水深思熟虑的选择。一是结合所学专业。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二是结合当地特色。庐山麻皮土豆是庐山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受种植区域限制,价格堪比牛肉,供不应求。利用所学,找出其中奥妙,让它的种植不受限于特定区域,助力当地产业发展,这是他的目标。

谷雨时节,记者上到庐山,见到了这位致力于探索植物生长奥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个头不高,敦实健壮,皮肤黝黑。

“走!我们先去地里看看。”在猕猴桃园的一分半试验田里,松软的泥土中,庐山麻皮土豆已抽出新叶,叶子绿油油的,看起来很精神。

“生长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内生菌多样性的改变,进而对土豆的代谢途径产生影响,使得薯块外观形态和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目前我们要利用内生菌改造土豆以及其它作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内生菌资源。”他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生怕踩到土豆苗,发现杂草便立刻蹲下拔除。

看完试验田,我们又去实验室。“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有些步骤我们是同时进行的,比如在不同条件下分别种植庐山麻皮土豆和培养无菌苗。”每个10厘米左右的玻璃培养瓶里,都装着2厘米左右厚的MS固体培养基,上边生长着一株幼苗,很嫩,只有大头针粗细。

除了专业知识,他还幽默地向记者讲了些“小花絮”。“庐山麻皮土豆耐煮、味鲜,庐山人喜欢用它炖肉吃!是一道上等的招牌菜。讲个趣事,有次我宿舍进了老鼠,屋里放着的普通土豆和庐山麻皮土豆都没幸免,但是,普通土豆只被啃了一两口,而庐山麻皮土豆却被吃得没剩多少,哈哈!”

常人看来,科研高深枯燥,但于德水认为,科研的过程就像闯关,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解决到最后,成果出来的那一刻,可以让人觉得前面遇到的挫折都是值得的。就拿培养无菌苗来说,他起初拿薯块做材料,但由于气候等多种原因,效果不佳。看着玻璃培养瓶里的幼苗基本上被霉菌覆盖,很是郁闷。但他决不放弃!最终,用茎段达到了预期效果。

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位绿色奥秘的“翻译者”展露出文艺的一面。他爱读苏轼的诗词,欣赏苏轼的豁达。他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直在脑海里萦绕。“做科研,得从容不迫,心怀家国。”他对科研的热爱,甚至能在孩子的名字里找到踪迹,大儿子单名一个“禾”字,小名叫“大麦”,因为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做的是与大麦相关的研究。

面对科研和生活的压力,他一路走来,内心也有过挣扎。“前几年春节回河南农村老家,有的长辈不太理解我做的事,说白瞎了这么高的文凭,转一圈又回地里去了,挣的钱还没外出打工的多。哈哈,我觉得吧,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挣多少钱,而是他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在于德水眼里,小土豆蕴藏着大世界。“土豆是除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已于2015年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内生菌多样性对土豆品质的影响,将有可能提供一条生物安全、民众接受度高的方案来提高土豆品质和产量,进而缓解由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和环境压力。”

因为研究庐山麻皮土豆,他对庐山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三位创始人献身科学、报效祖国、艰苦创业、以园为家的精神,在他心中的镌痕越来越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科技并不‘高冷’,它会释放温暖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扮演着‘翻译’的角色。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好‘翻译’。”于德水的眼里,闪烁着笃定的光芒。

本报记者齐美煜 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