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

禹终结了美好的禅让制,和儿子建立了夏朝;辉煌的古埃及进入战国时代;上帝一手导演了替罪羊的故事;苏美尔人退出历史。

公元前22世纪

4.2千年事件(4.2 kiloyear event):指的是公元前22世纪持续了整个世纪的气候异常,干旱和洪水持续不断,这些极端天气影响了许多文明的进程,间接导致了埃及古王国以及中东阿卡德帝国的结束,两地陷入长期混乱。

2181BC 埃及第六王朝法老吉利卡拉死,埃及古王国结束,进入第一中间时期(第七王朝—第十一王朝)。在此时代埃及陷入政治分裂,各地互相征伐,奴隶贫民不断起义。

2181BC 埃及第七、第八王朝:第七王朝是一个非常短暂而混乱的王朝,文献记载很少,传说只维持了七十天,却有几十个法老,各自为政。随后的第八王朝建都于孟菲斯,持续了20年,它与第七王朝之间具体存在着什么样的沿袭关系也不清楚。

2160BC 埃及第九王朝:它怎样取代第八王朝同样是模糊的。从支离破碎的史料描述中,第九王朝极端暴力,“比他的前任更可怕”,“为全埃及的人制造了邪恶的事情”。

2154BC 古提人消灭了阿卡德帝国,两河流域进入古提时代,古提王朝是个野蛮人建立的王朝,期间中东陷入混乱,历史资料缺乏。

2150BC 苏美尔讲诉神话国王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完成(已有中译本)。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1)

楔形文字撰写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2130BC 埃及第十王朝开始,此时埃及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古代教会为这个王朝列出了十八位国王,但他们的名字大部分已无法辨认或丢失。

2114BC (传说)华夏族长舜将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传说中禹将部落中心定于阳城(今河南)。在道教信仰裡,禹也被尊为水官大帝、水仙尊王。

2115BC (争议)埃及进入第十一王朝(也有学者认为九、十、十一王朝是长期共存的),埃及在第十一王朝逐渐恢复了国力。

2112BC 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Ur-Nammu征服诸多城邦,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建立帝国,他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因乌尔的建立者是早期的苏美人,所以乌尔第三王朝又被称为“苏美尔复兴”。

2111BC 乌尔-纳姆Ur-Nammu颁布《乌尔-纳姆法典》(已知现存最古旧的法典,以苏美尔文写在泥板上。出土的法典目前只有序言和5条法律可辨,由塞缪尔·诺亚·克莱默在1952年翻译。)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2)

乌尔-纳姆登基图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3)

乌尔-纳姆法典-伊斯坦布尔博物馆

公元前21世纪

2091BC (宗教)圣经中的先知时代开始,亚伯拉罕是洪水后第一个被神选中的先知,旧约记载亚伯拉罕应上帝的要求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主。在献祭之前天使显现,拿羊代替了他的儿子以撒,这就是“替罪羊”的来源。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4)

天使阻止亚伯拉罕献祭自己的儿子

2070BC (传说)华夏部落盟主禹卒。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夏朝。联盟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标志着华夏五帝时代结束。(清代学者指出禹临终前想把王位禅让给伯益,但启消灭了伯益的部落,自立为王)

2050BC 二里头文化:一个存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群遗址,该文化中心于河南偃师,后来广泛传播到河南、山西。时期大概为2050BC-1600BC(2007 年的一项放射性碳测年研究提出了更近的日期范围,1750BC -1530BC)。二里头文化可能是传说中夏朝,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例如文字)来证实这种联系。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5)

二里头文化分布

2040BC 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曼图霍特普二世 Mentuhotep II重新统一埃及,将首都定在了底比斯,埃及进入中王国时代。中王国是古埃及第二个黄金时代,国家改崇拜奥里西斯神(他是掌管生育、农业、来世、死者、复活、生命和植被。是一个绿皮肤的神),第十一王朝推行行政改革,将更多权力置于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权力。

公元前1万年的人类(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000年)(6)

奥里西斯神

2025BC 埃兰(伊朗西南部城邦)宣布从乌尔第三王朝分裂,成为乌尔的劲敌。

2015BC (传说)启的儿子太康继承启的王位(一种说法是1978BC)。他在位29年。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史记中记载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乘机入侵,将他流放,有穷氏把持朝政,史称“太康失国”。

2006BC 埃兰人联合古提人摧毁乌尔,乌尔国王伊比辛Ibbi-Sin被杀,乌尔第三王朝覆灭。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人最后的王朝,它的灭亡也宣告了最早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苏美尔人退场。

2000BC 东南亚出现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20世纪泰国的班清遗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