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家鸭的国家,先秦著作《吴地记》中就有“吴王筑城以养鸭”的记录,说明在那个时期鸭子就已经是我国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了。到了西汉时期,鸭子更是和鸡、鹅三足鼎立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家禽。也许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国长江流域就形成了朴素又璀璨的食鸭文化。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1)

一、长江流域令人眼花缭乱的食鸭文化

长江流域在食用鸭子的方式上十分多样,以鸭子为食材的菜肴层出不穷,几乎换一个城市就会换一种吃法,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今天我给大家一一列举,喜欢食用鸭子的饕客可以拿着我的更文到长江流域各地一一打卡,我们从四川成都开始到苏杭地区一个一个来。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2)

在四川,比较著名的有成都樟茶鸭、乐山甜皮鸭和建昌板鸭;

重庆比较著名的有白市驿板鸭和酸爽可口的酸萝卜老鸭汤;

到了湖北,就像进入了鸭脖的王国,鸭脖子遍地都是,我觉得武汉人属于顶级饕客,因为他们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鸭脖都做成了风靡全国的美食;

地处湘江流域的湖南人吃鸭子的花样也不少,什么湘西土匪鸭、永州血鸭、零陵板鸭、洪江血粑鸭和芷江鸭都是当地令人流连忘返的名吃;

到了赣江流域的江西省,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用鸭子做的名菜,比如南昌卤鸭、南安板鸭、吉安霉鸭、上饶腊鸭、九江小乔炖白鸭以及萍乡莲花血鸭等等,总有一款能够满足你的口腹之欲;

到了浙江,在闷热的大暑时节炖一锅干笋老鸭煲,那滋味,简直要升了仙。此外,杭州城的酱鸭也是许多美食爱好者的心头好;

而在江苏,不论是扬州三套鸭、苏州酱鸭还是母油船鸭,吃过之后都让人念念不忘,还有闻名遐迩的高邮咸鸭蛋在不断诱惑你的食欲。

而我国食鸭文化的巅峰在南京,据说当地有专门设立的“南京鸭业协会”,你说神奇不神奇。据有关数据统计,南京人每年平均要消费1.2亿只鸭子,因为这样惊人的消费能力,所以有人说“没有一只鸭子能够活着离开南京”。

在吃这件事上从来都不怕麻烦的上海人更是孕育出了八宝鸭这样的举世名菜。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3)

二、为什么食鸭文化在长江流域盛行?

首先,在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且相对比较稳定,这样的气候环境导致当地河网密布,如此环境非常适合鸭子生活。

其次,众多的湖沼池塘,再加上相对暖湿的气候使得这个区域的水域当中拥有大量的鱼虾螺等水生动物和植物,这给鸭子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4)

第三,长江流域从古代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并且艺术文化璀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丰富多样的食物加工方式和食材处理方式得以实现。

第四,长江流域河湖纵横、人口稠密,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该地很难拥有开阔的牧场,所以其牛、羊、马等资源稀少,通过家畜获取优质蛋白质殊为不易,结合当地适宜的水域环境,所以家禽成为当地获取肉类和蛋白质的主要方式。

第五,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鸭子是以小农经营为特色的中国农户理想的肉食来源。

三、鸭子是中国的专属菜肴

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每年共生产600多亿只鸡和20多亿只鸭子,鸡的产量是鸭子产量的30多倍,原因主要是因为鸡的消费范围遍及全球每个角落,其中仅就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巨头就消费了其中不小的数量。

与鸡的广泛消费区域相比,鸭子的消费基本上完全在中国。中国消费了这20亿只鸭子当中的9成以上,而中国对鸭子的消费的绝大部分比例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在美国的各个河湖周边地区,虽然野生鸭子非常常见,但是超市却很少见到有鸭肉类的商品出售,大小餐馆当中也极少见到鸭肉相关的菜品。

对鸭肉的烹饪有所心得的英国和法国,也只是简单加工鸭胸肉和鸭腿肉,而且是在很多高级餐厅才有,一般的餐厅根本处理不了。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5)

那么,为什么鸡肉能够风靡全球,鸭肉的烹饪却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呢?

主要原因是鸡肉和鸭肉在处理过程中的麻烦程度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对比非常鲜明。

麻烦之一是拔毛的难度。

我们都知道,要吃鸡鸭必须先得拔毛。处理鸡毛很简单,通常只需要开水一烫,就可以轻松处理,很多家在农村的朋友,小时候过年一定见过家里的大人杀鸡拔毛的过程。

但是拔鸭毛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难度极大。因为鸭子是长时间生活在水中,它为了抵御寒冷,其羽毛非常浓密,在外羽之下还有一层保温性能很好的贴身绒毛,这一层绒毛如棉花般松软保暖,所以我们经常将之作为羽绒服的填充物。

但是对于烹饪来说,这层绒毛拔起来难度极大,中国民间因此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拔鸭毛的方法,常见的有灌酒法、松脂法,甚至还有用沥青去拔鸭毛的,由此可见难度确实非同一般。

所以仅就拔鸭毛的难度估计就劝退了许多对鸭子不怀好意的食客。

另一个麻烦就是鸭肉太油腻,很多人接受不了。

和鸡这种生活在陆地上的家禽不一样,鸭子是水禽,所以它需要依靠肥厚的皮下脂肪为自己提供“保温层”。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6)

因此,虽然鸭肉和鸡肉的营养成分相似,但是鸭肉的脂肪含量却比鸡肉高了许多,吃起来的口感十分油腻,而且还有腥气。所以,在处理的复杂程度上,没有太多腥味的鸡肉要比鸭肉简单得多。这就是鸡肉比鸭肉普及度高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的原因,鸡肉成为目前全球消费量最大的肉食之一,仅次于猪肉,而随着近些年来猪肉价格的迅猛上涨,鸡肉或许未来有希望超越猪肉,成为普及率最高的肉食。

四、中国是如何给鸭肉去腥的

中国的地理环境南北差异显著,导致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特色的南北差异也十分鲜明。

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培育了我国南北方鲜明的饮食文化差异,黄河流域的主粮从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就由黍等逐渐转换为麦。在长江流域,稻谷一直占据着主粮的地位。

两者均是主食,但是稻米不如麦面那样可以做出许多食品花样,天天吃米实在是单调,所以长江流域的人们就积极地寻找副食和菜肴,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逐渐找到了适合鸭肉去腥的方式。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7)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而长江流域恰恰处于我国南舟北马交通运输方式的交汇地带,正因为此,长江流域内的文化分支比较庞杂,再加上后来或主动或被动的人口大迁徙,使得文化穿插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也滋养出了更加丰富的饮食文化来。

基于不断地摸索和交流了,我们的祖辈慢慢研究出来了多种肉类的去腥之法,比如加入辣椒、炒盐、用酒等方式都可以实现,比如麻辣刺激的土匪鸭,咸香美味的盐水鸭等等,这些特色做法都是为了去除或减弱鸭肉的腥味。

五、鸭蛋为什么要腌着吃?

长江流域在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尤其在7、8月份,气温高又不下雨,但是因为当地水网密布,所以体感往往闷热无比,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伏天在那个地方待着,那酸爽的感觉就像是天天在蒸桑拿一样。

不同于性格“温补”的鸡肉,鸭肉和鸭蛋相对来说“味甘”且“寒”,这对长江流域的芸芸众生来说,是清热去火的上佳之选。

说到这里,长江流域为什么喜欢吃鸭肉算是搞清楚了。但是当地人在吃鸭蛋的时候,特别喜欢把它腌制成咸鸭蛋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好多人不吃鸭(三天不吃鸭走路要打滑)(8)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长江流域,端午时节,鸭蛋是当地老百姓人际交往和亲情互动的馈赠礼品,因为那个时代,肉类是十分珍贵且不易获取的,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到肉。所以补充蛋白质的主要途径就是禽类的蛋,因此长江流域百姓互赠的鸭蛋就是稀缺且必需的资源。

因为稀缺,所以必然不能浪费,但是新鲜的鸭蛋放置时间久了,就会变质坏掉,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保鲜设备,无奈之下,腌制成为了当地保存食材的一种主要手段。

无奈之下的操作,品尝完了之后发现竟然口感上佳,为什么?因为经过腌制之后的鸭蛋没有了之前的腥味,同时因为鸭蛋比鸡蛋更多的脂质,在盐的激发之下,鸭蛋黄还会冒油,让人胃口大开。

因此,在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吃咸鸭蛋的习惯。2013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坛大约2000年前腌制的鸭蛋,虽然已经石化,但是封泥依旧保存完好,可见长江流域的老百姓和鸭肉及鸭蛋的渊源之深。

写完这篇更文,我也打算背着正在督促我减肥的老婆,偷偷拿出一颗咸鸭蛋,就着馒头好好解一解因为写这篇更文而被勾出来的馋虫的相思之苦。

------------------------------------

我是【西装配裤头】,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你的点赞、分享、收藏、转发和评论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