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抗生素(抗生素二战)

如今,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加上现代医疗检测技术的提高,某些疾病呈年轻化态势,一些从前较为罕见的疾病也变得普遍。于是,开展新药研究就变得极为重要。

从广为人知的降压药,到如今备受关注的HPV疫苗,从价格一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乙肝疫苗,到有望对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

二战时的抗生素(抗生素二战)(1)

▲纪录片《猎杀超级细菌》剧照

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肺结核、斑疹伤寒等细菌感染性患者的生命,从此人类有了可以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直到目前为止,抗生素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抗感染药物。

◆青霉素的研究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生存和致病细菌(又称病原菌)的长期斗争中一个重要转折点。1928年9月28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楼的地下室里发现,他前几天忘了加盖子的细菌培养器皿中,长出了一种蓝绿(青)色的霉菌,而在这些蓝绿色的霉菌孢子的周围,细菌的生长被抑制住了,形成了一个无菌的圆环。弗莱明教授敏锐地判断出这些蓝绿色的霉菌孢子里一定含有某种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他将其称为“青霉素”。

1938年,研究人员成功地从青霉菌里提炼出了抗菌的化学物质——青霉素。青霉素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抗生素,人们把它连同原子弹、雷达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由于青霉素比当时的磺胺类药物更加安全有效,马上获得了整个医药界的热切关注。但是,青霉素的进一步研发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的一位资深行家说:“那些该死的霉菌就像是一个坏脾气的歌剧演员,令人难以捉摸,产率非常低,分离极为困难,提取更是要命,纯化简直是灾难性的。”这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看法,整个制药界都对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一筹莫展。

“二战”期间的1942年3月14日,一个被细菌感染的病人接受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例青霉素治疗。光这一个病人就用掉了全美国当时青霉素库存的一半,而生产这少量青霉素的厂家就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

在当时,由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全美国的青霉素库存,根本无法满足前线伤员救护的紧急需要。在美国政府的组织下,默沙东公司与美国几大制药公司结为同盟,在很短的时间内,共同攻克了青霉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一难题。默沙东公司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浸润式深罐发酵方法,大大提高了青霉素的产率。1943年,默克公司新建成的青霉素车间共生产了42亿个单位的青霉素。1945年,默沙东公司青霉素的年产量迅速增长到了6400多亿个单位,满足了当时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大战场以及美国国内的需求。青霉素的广泛和及时使用,大大降低了伤员的感染,加快了伤口的愈合,减少了因伤口感染而不得不进行的截肢和相关手术,使盟军的非战斗减员降低了10%~15%,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战时的抗生素(抗生素二战)(2)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发现放线菌素

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让人谈虎色变。肢体上一个小小的创伤经常会因为感染而不能愈合,最后只能截肢,如果不及时的话,很有可能会夺去患者的生命。

因为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所以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被这些看不见的小东西所困扰。直到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了这些“活的小东西”(所以叫微生物),科学家们开始怀疑,就是这些“活的小东西”给人类带来了疾病和瘟疫。其后的几百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传染性疾病”的起因与这些微生物联系在一起,把它们称为“细菌”。到了20世纪初,寻找抑制和杀死致病细菌的方法和药物已经成了医药研究的大热门。

1938年,默沙东公司为罗格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塞尔曼·威克斯曼的实验室设立了学术基金,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学在当时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得不到足够的科研经费。默沙东公司的及时投入,使得威克斯曼教授的研究可以顺利进行。1940年,威克斯曼教授的研究团队首先发现了放线菌素,根据默沙东公司与罗格斯大学以及威克斯曼教授三方的合同,罗格斯大学科研基金会将威克斯曼教授的放线菌素发明专利转让给默沙东公司,于1964年上市。威克斯曼教授最先把这一类化合物称为“抗生素”,这个名词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成为最常用的医药名词之一。(来源|读者报)

二战时的抗生素(抗生素二战)(3)

编辑:何建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