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不为人知的秘密(乌干达见闻奇闻逸事)

非洲不为人知的秘密(乌干达见闻奇闻逸事)(1)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不守时”是最令人头疼的“非洲性格”。家里的水管坏了,打电话给维修公司的人,对方往往会说:“明天上午10点,我准时到你家。”不过,如果你信了,事情将不了了之,因为即使你第二天等一整天,也不会有半个水管工露面。再打电话过去,对方会连连道歉,再承诺:“明天下午两点我一定到!”当然,第二天下午两点,你仍然处于无水可用的状态。

刚到非洲时的小窦,对此无计可施。他不知道应该怎样让自己的水管恢复正常。有一次,他遇到法国使馆某位签证官的妻子,对她谈及自己的苦恼。那位女士是本地人,闻言朗声大笑,拍着小窦的肩膀说:“我的朋友,这太简单了,下次他再说明天上午10点,你马上打断他,问他此刻在什么地方,然后立刻开车去接他,这样他就跑不掉了!”小窦将信将疑。

没过几天,卫星电视天线出了故障,他照例打维修电话找人来修。“明天上午10点我准时到!”“不不不,你现在在哪里?我立刻开车去接你!”对方似乎有些意外,却还是说了个地址—是另一个用户的家。小窦挂断电话,立刻驱车前往,生生把维修工人“劫”到了自己家,顺利地修好了天线。

非洲不为人知的秘密(乌干达见闻奇闻逸事)(2)

迟到问题也是很多外国人难以适应的“非洲性格”。我们采访乌干达国家文化中心总经理约瑟夫·瓦鲁格比先生那天,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采访约定的时间为上午9点,对方却直到9点半才露面。他客气地把我们让进办公室,并对我们说:“稍等,我去取名片来。”

之后,他走出了办公室。10分钟后,他气喘吁吁赶回来,一屁股坐在我们对面,微笑着说:“咱们开始吧!”我们面面相觑,只好试探着问:“您没有找到名片吗?”他闻言一拍脑袋:“对不起我忘记了!”再次起身折返,这次不到两分钟就回来了,递过了他的名片。

爱要钱

从水管工事件之后,小窦仿佛突然开窍了,他触类旁通地找到了和非洲人打交道的方式。在我们看来,有点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慕容家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去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员总是会对顾客说:“嗨,我的朋友,给我买瓶饮料吧!”这即是在索取贿赂。小窦说,应对此类状况的方式,就是在对方张口之前,抢先说:“嗨,我的朋友,给我买瓶饮料吧!”通常情况下,对方闻言会呆愣半晌,搞不清状况,自然也就忘了要钱的事。

非洲不为人知的秘密(乌干达见闻奇闻逸事)(3)

对于频频向自己借钱的同事,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对付。当对方说:“借我两万先令吧,我爷爷死了。”最好的回答方式是:“对不起,我爷爷也死了,我正打算跟你借钱呢!”

其实,“爱要钱”在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非洲人强烈的权利意识。小窦的公司曾邀请非洲的一些重要客户去中国开会、参观,并负担其一切费用,包括机票、一日三餐和住宿等。谁知回来之后,这些人竟要求小窦再支付他们一天几十美元的“津贴”。

这样的事,任哪个中国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人家出钱请你去国外参观、游玩,还管吃管住管路费,你怎么还伸手向人家要钱?但非洲人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安排我去中国参观,这既不是出差,也不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还影响了我在国内的正常工作,所以你要付给我因此而损失的经济收入。

“如果不付这笔钱给他们,会怎样?”我们问小窦。“他一定会去法院起诉你。”小窦回答。

后来,小窦再也不敢嫌麻烦,每次安排类似的事,都会提前白纸黑字与客户签好协议,声明公司只负责路费和食宿,绝无津贴。这样一来,就免除了后续的烦恼。中国文化讲究人情世故,中国人总觉得只要大家成了朋友,便一团和气、一切好说。但这是非洲人简洁的思维方式中绝不存在的东西。除非签署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否则对方一定“翻脸不认人”。

勒索和打劫

几乎每个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都曾有过被警察勒索的经历。相比被打劫,这样的经历更令人气愤。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普遍比中国差,警察“勒索”去的虽然在当地人看来数额甚巨,但对中国人来说只能算是“小钱”。这些经历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心理上的屈辱感。

一位在非洲靠开发廊谋生的中国理发师安桥曾将经济最发达的南非作为自己的落脚点,但在该国短短的生活经历却给他留下了一生的梦魇—那段时间他被当地人多次抢劫,其中还有一次是入室抢劫。

“大多数中国人遇上这种情况都会忍气吞声,”安桥说,“原因很复杂,也很现实。”除了中国人普遍“怕麻烦”的心态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少来非洲淘金的中国人都不具备合法居留的身份,他们持短期旅游签证来非洲,签证到期后就成了“黑户”。

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他们无法在银行开户,赚了钱就通过黑市的地下钱庄汇回国内。但这也决定了这些中国人的安全和权益无法得到任何保障,报警未必能挽回损失,却一定会暴露身份,被遣返回国。强盗与歹徒就是认准了这一点,才专门去抢中国人,而且气焰之嚣张,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有些国家的政府对这个问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故意留下一些没有身份的中国人,让失业的年轻人抢一抢,算是发失业救助金了。”安桥说。一年后,他离开了南非,来到了经济贫困、安全形势却更好的乌干达。虽然依旧要面对官员和警察的偶尔敲诈,但比起动辄被人用枪指着额头,终究安全得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