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

文/学乃身之宝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

或许是漂亮、富有,亦或是善良、可爱、再或是独立、自由、感恩等等,但成人的我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自己是理想中的样子吗?如果不是,还差多少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看电影《海蒂和爷爷》,或许会有更多的感触和想法。

影片内容源于世界文学名著《海蒂》,主要讲述了孤儿海蒂用自己的童真和善良,不仅打动了心态消沉的爷爷,还拯救了因失去母亲而沉浸在孤独中的大户人家克拉拉小姐的故事。

一个8岁的孩子海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还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简单、快乐、自由、独立、自信。

那么,这个8岁的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文章,我从心理学,以及抚养者的角度来说说,父母应该怎样抚养孩子。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

1.个体化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

武志红老师从精神分析角度指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形象化为“蛋—鸡—鹰”模型。

三岁前的孩子,就像是“小鸡”,三岁后,具有个体化自我的孩子,就像”小鹰”,不仅要破掉母爱怀抱的壳,还要进入家庭港湾,在与父母构成的复杂关系中磨练自己,再之后步入社会和走近无限世界。

而三岁后个体化自我形成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孩子自信、独立等特质形成的关键期。

虽然影片中的海蒂由姨妈带大,且影片中没有过多介绍之前养育的状态,但我们看到了她的自信和阳光,这说明她8年以前的生活环境是不错的,不仅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牧师已经检查过海蒂的身体状况,说她很强壮,很健康),还让她体验到“我的需求是好的”,“我是好的”(能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而这就是她内聚性自我的根基。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2)

内聚性自我,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构成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形成了内聚性自我,就不会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会觉得“我是好的”。这是一种健康的自恋感,也是海蒂让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3)

2.尊重孩子的感觉和需求,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初步形成个体化自我这个过程中,抚养者要做的是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让孩子更好发展。

武志红老师把这个过程用孵化来做隐喻,即老鹰要给鹰蛋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让“小鹰”的胚胎,在蛋壳里不受感染地自然发育,逐渐长成雏鹰的样子,然后从内部把蛋壳打碎,破壳而出。

就像影片中的海蒂,给她提供“孵化环境”的人除了保证一日三餐和给她上学机会的爷爷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

在海蒂开始学习这件事上,克拉拉的奶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她懂得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进而引导海蒂主动学习。

在陪伴克拉拉读书时,海蒂从好朋友皮特那里得知“学习知识没有用”,于是对学习非常抵触;后来奶奶了解到具体情况,用“讲故事自己找结局”的方法,满足了海蒂的求知欲,进而增强了海蒂学习的欲望;再后来,海蒂因“我想写故事”这个理想被同学嘲笑,对学习又失去动力,这时奶奶用“如果生命中某件事情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这些鼓励的话,再次激励海蒂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而这样的做法之所以会有成效,就是因为奶奶一直在尊重海蒂的感觉和需求。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4)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5)

这里,作为成人的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和需求,亦或自己有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作为家长,同样需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是我们强加的,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6)

3.尊重孩子的边界,让孩子的情绪自由流动

武老师说的有关孵化的隐喻,强调的是让孩子的各种生命力自然发生,从内开始。

也就是说,父母(抚养者)要尊重孩子的边界,不要强迫孩子,或忽视孩子的需求,否则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在精神分析业内是最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指的是某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时,就有可能转过来用身体症状来表达。

比如,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在孩子产生愤怒和羞耻等一系列情绪体验后,仍不能被父母感知到,就会转变为消化系统等疾病,像肠胃问题。

影片中就有这样的躯体化症状:

其一,海蒂因为想家而出现的梦游症状。

当海蒂被姨妈骗到大户人家后,她一直想念爷爷,还到了当地最高的塔上去观看山脉,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只是那里看不见山。

因为无法回家,想家的情绪不能表达出来,于是转化为胸痛、梦游等症状。

当医生知道她的病情、克拉拉的爸爸允许海蒂回家后,海蒂的病症就消失了。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7)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8)

其二,克拉拉因失去妈妈陷入孤独中出现了无法站立的病症。

克拉拉的妈妈去世后,身边缺少亲人的陪伴,内心倍感孤独,而这份孤独的情绪无法表达,进而出现无法站立的情况。因为爸爸很忙,经常不在家,奶奶也是偶尔才会来看她,家里的管家和佣人也不是她亲近的人,于是这份孤独的感觉一直存在。直到海蒂的出现,克拉拉的内心有了生命力,这也是她在阿尔卑斯山看望海蒂后,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可见,一个人心中的情绪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活出生命的活力。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9)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0)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1)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2)

4.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前面我从养育者的角度来阐释,在孩子三岁后个体化自我的形成过程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和需求,按照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影片中的海蒂,在享受和爷爷在山上的快乐生活时,被姨妈连哄带骗送到法兰克福的大户人家,虽然那里吃的好,住的好,但并不是海蒂想要的生活。

特别是女管家对她提出的各种规矩和礼仪,更加让海蒂觉得不自在。

在姨妈、皮特,以及女管家等人看来,这里的生活环境是很多人向往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海蒂不喜欢。

因为他们以为的好,并不是海蒂认为的好;他们认为的爱,也不是海蒂需要的爱。

当一个人并没有按照另一个人的需求去爱时,那就不是真正的爱。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3)

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特别是家长,他们觉得,如果按照孩子想要的方式去爱,尊重他们的感觉和需求,变成纵容孩子怎么办?

比如,孩子就是想玩游戏,不学习,如果尊重他们,不就是害他们吗?

对于这样的疑问,其实是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溺爱这个度”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很多家长无法真正把握好这个度,但是家长需要这样的想法,即相信孩子的“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换句话说,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有一定的自制力,家长就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信任他们;如果他们仍然没有自控力,那说明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没有打好基础。

这时,家长需要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先做出改变,然后再改变孩子。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4)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5)

其次,对于小孩子,家长在教育时除了尊重他们的边界外,也要给孩子设立界限。

就像影片中的海蒂私自带着克拉拉到塔上去看山,回来后,被女管家批评,不仅不让吃她晚饭,还让她面壁思过,这样的惩罚是对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这就是在设限。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6)

再次,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

抱持,是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术语,指的是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时,给予认可;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支持。

这一点,克拉拉的奶奶做得特别好,海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她给予支持和鼓励;当海蒂做好学习这件事情时,给予肯定和认可,这对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7)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8)

写在最后:

影片名字虽说是《海蒂和爷爷》,但在我看来,爷爷在抚养海蒂成长的过程中,其作用没有克拉拉的奶奶重要,可能是影片删减导致的。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活着,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因为我们要按照自己想的去生活,否则我们迟早会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

浅析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海蒂和爷爷)(19)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