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建筑大师(用科技和创新谱写一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叶冰 朱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曾经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如今,李兴钢再次进入“奥运时间”,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奔波在延庆的深山密林里。对于李兴钢而言,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画图盖房子,而是一种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他认为,建筑要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一周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延庆赛区忙碌着。李兴钢告诉记者,他负责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包括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有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奥运村和延庆山地媒体中心。相比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对标场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非常集约、紧凑,同时又处于深山密林之中,对于设计和建设来说会有更大的难度。为此,延庆赛区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我们设计理念就是八个字,‘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山林场馆的意思就是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我们希望最后这个场馆群是和原有山林环境相得益彰的,而不是把整个山地环境推平,盖起一大堆房子。生态冬奥也可以叫生态环保可持续冬奥,就是强调整个赛区设计、建设、运行,包括奥运的运行,以及赛后长期的运营,它的这种可持续性、生态环保方面的高水准。”

建设部建筑大师(用科技和创新谱写一曲)(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

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可持续性历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延庆赛区地形复杂,特别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林高密,可有效利用空间少,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山林深处实现赛时配套功能,同时又为赛后运营留出足够的空间,实现“生态冬奥”?新理念的提出,也引出各种技术难题。对此,李兴钢带领设计团队,提出了创新方案,李兴钢说:“高山场馆,在山林的深处,很深,要从奥运村再往北3.8公里,山谷和山顶(构成)的大山体里面。结束区出发区都会有一些配套设施,我们也是希望配套设施能够与环境相得益彰。比如说结束区需要形成很多的平台,来安排赛时配套的功能。那这些平台呢,是用预置装配式的结构,把这些平台架在山谷里,形成一层层的平台。这样就不是把山谷填掉,把山形挖出来的方法,在平昌是这样做的,相当于‘移山填谷’。我们是尽量用架空的方式,然后预置装配的技术,那它有一个好处,适应山林环境的施工。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将来奥运会之后,有些地方恢复原来的山林环境,我们还可以把这些平台方便地拆除。”

用创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奥运场馆建设中碰到的难题,对于李兴钢来说并不是第一次。2003年到2007年间,他曾经担任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团队总设计师,当时因为“结构和外观一体化”等新的理念,也给“鸟巢”的设计和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度,李兴钢说:“我们也是需要用做研究的精神和方式,去研发,想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在‘鸟巢’的时候,怎么样让这么一个复杂的,前所未有的建筑落地,我们用那个时候通常的设计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以前的方式就是二维式地表达,但对于‘鸟巢’来说,这种设计方法失效了,所以在(建设)‘鸟巢’的时候,我们设置了一个新专业,叫三维设计专业,就是用三维的方式来设计和表达‘鸟巢’,这我们来讲是一种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的突破和发展,当时国内并没有人采用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大家所说的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可以说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从业近30年来,绩溪博物馆、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李兴钢带领团队完成不胜枚举的建筑作品,获得过中国建筑艺术奖、亚洲建筑推动奖、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筑大奖等众多国内外大奖,但在李兴钢看来,除了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外,建筑更重要的使命是文明的记载者,文化的表达者。为此,李兴钢和他的团队一直追寻在其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理念,使中国文化在更广范围内获得理解、共鸣,让中国现代建筑走向世界。李兴钢说:“我们希望建筑的文化性的体现,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体现,不只停留在形象上,而是能够体现在空间的营造中,具体来讲,我觉得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融洽,特别强调人工和自然的交互,它们不是谁都不理谁的,也不是相互对抗的关系,而是相互互动和交互的关系,是互相成就的一个关系,这就是我们的设计里面努力想做的,希望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包括比如延庆赛区山林场馆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强调山林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融合共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