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 国防大学(点评国防大学林东教授智业革命)

感谢林东教授的邀请,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国防大学出席这场研讨会,跟各位专家一起探讨林教授的这本新作。

林东 国防大学(点评国防大学林东教授智业革命)(1)

刚才两位将军和两位教授讲得都非常深刻,各位的发言和林教授的书对我很有启发。在这里我简单地补充几句。

首先,我想简要地评价一下林东教授这本书的三个特点。

《智业革命》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宏大架构,雄心勃勃。学者们通常的学术著作都是在一个专题领域往深处挖,但林教授这本书则是覆盖了很多大议题,每一个议题其实都可以写一本大部头。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革命,再到此书所提的智业革命,要把握和描述这种划时代全球性大变革,难度非常高,学科跨度也非常大。我们大家审阅博士生论文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论文的文献回顾、参考书目和脚注。林教授这本书脚注里边,引用了很多学科的文献,说明林教授与国内外很多学科的思想家进行对话,也说明他知识结构的丰富与跨学科融合能力。

第二个特点:思想原创性强。它不是政治学、经济学或者社会学的著作,也不是军事学战略学专著,而是未来学的一本原创性力作。林教授作为国防大学的教授,出身人工智能和运筹学指挥学专业,但是书中很奇怪地没有涉及军事、安全和地缘战略话题,我第一次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对此感到惊讶;但刚才他自己解释了,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大课题的副产品,与他本专业有关的军事或战略领域的内容都集中在了大课题报告中了,所以在这本书里完全没有他本专业的内容。很期待他军事战略部分的内容结项出版之后,能再来国防大学参与研讨其下一本大作。

第三个特点:对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进行了系统性批判,并对二十一世纪,也就是林教授和刘益东教授所说的智业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构想。刚才乔良将军点评说,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是提出事实,然后直接跳到观点和猜想,中间没有经历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计算。我觉得未来学的著作可能就是会面临这样一种取舍:如果要逻辑严谨,那么就会牺牲想象力和洞察力。

以上是我对林教授这本书的初步印象和整体评价,下边我再谈谈林教授这本书某些章节给予我自己的若干启发。

首先是关于中国在“智业时代”的创新问题。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重大基础创新、缺少诺奖,我则认为是时机未到而已。历史上看,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往往是国家富起来两三代人之后才能实现的。中国刚刚摆脱贫穷,谈基础创新和理论贡献还稍微早了点。

但是放眼未来半个世纪,我觉得值得乐观,因为我们现在“智业革命”的竞争中正反超欧日。我五年前写了一篇论文,论证说欧洲在数字经济时代已经落伍了,而其原因主要是政治性的。这篇文章不仅让国内的学界同行感到震惊,而且也震动了欧洲的驻华外交官们,据说德国驻华使馆的一位公使让人把这篇文章翻译成德语拿回去吓唬德国政客去了。其实不仅仅是欧洲,我们旁边原本引领亚洲的日本也是在智业革命的时代明显落伍了。就如同明代后期的中国无法在繁荣的手工业和强大的航海能力的基础上突破全球贸易大市场从而开启工业化一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非常成功的两大发达经济体日本和欧洲,如今在数字经济的大门口徘徊停滞,欧日明明已经触碰到数字时代或者讲智业时代的大门,但是却由于陷入了国内政治、产业、思维的某种均衡结构,被一种无形而有质的玻璃门拒斥于新时代的大门之外。如今能够站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门槛上眺望新时代的,只有中国和美国两家:美国有FAANG这几大数字化大平台企业,而中国则有BBATJ等类似的竞争者,而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数字经济平台几乎都是由中美两家的这些巨头投资和衍生出来的。美国用高薪和一流大学集中了全球的优秀人才,而中国则是最擅长人工智能和奥数竞赛的民族;美国是智业时代的开创者,中国则表现出了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势头。谁能在智业时代的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谁能在技术、资本、政策、市场的循环组合中找到更优解。如果我们能抢下世界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能让中国国内的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压到美国乃至压到美欧日之和,那么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智业经济创新经济的规模就能够支撑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基础创新。

另外一个大问题则没有那么乐观了,那就是智业时代的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之前提到了资本对人的社会性的异化问题,但是我这里要讨论的是智业时代的各种技术进步对人的生理性异化问题。已经发生的是互联网的算法操纵了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选择,让我们沉迷于各种浅层信息的刺激而无法深入思考,人们的视网膜、颈椎乃至大脑皮层都在因此而变形。卢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用来描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控制下的每个人,是非常贴切而深刻的。林东教授在书中纳入到智业革命的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有脑机结构、基因工程、能源革命等等。考虑到这些技术的日渐成熟,我觉得人类正在出现生理性的分化:一小部分人,表面看起来还是长得跟别人差不多,但是他们其实越来越向古典意义上的神靠拢:依靠脑机接口而实现全知全能;依靠交通通信手段可以日行千里;依靠基因医疗技术而实现生命不断延长,长生不老,老而不死;依靠生育技术,他们能把自己的基因有选择地大量复制;而甚至连他们的财富创造过程,也慢慢地不再需要普通劳动者的参与了,转而依靠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来实现自我循环。未来的社会矛盾和分野,也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或者种族差异了,而是人与神的差异,一百年后两者之间甚至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面对智业革命时代的人的异化问题,处于领先地位的中美两国似乎正在不同方向上探索应对之道,我猜想最终会演化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均衡。美国在其体制和传统之下,资本控制政治,因此上边这段描述的人变神的生理异化是完全可能发生的。美国大约3000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家族,以及像马斯克那样陆续移民过去的新一代精英们,将会依靠技术的加持,快速进化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传统,要求民为邦本,或者说“以人民为中心”,所以我们才见到了近年对资本无序扩张的严肃规范和耳提面命。智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赋予一些科技精英和资本以新的权势和可能,让某些互联网平台企业事实上已然获得了征税的特权,但是在中国,他们无法操控枪杆子和立法、行政、司法权,因而无法捍卫其特权与暴利。反过来,借助不断迭代演进的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全能,无所不知、无处不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全面且成本越来越低,而公共部门对个体的动员、管控与照顾,也变得越来越无微不至;而相应地,个体和家庭以牺牲更多的隐私和选择权为代价,换取科技进步的红利低成本地惠及于你。

这两种均衡形态,哪种更有生命力?哪种更受人欢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体悟,但是应该保持必要的弹性和信心。历史总是在阴阳转换消长中曲折前进,智业革命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也很可能由这两种形态之间的竞争和交互来塑造。

以上是拜读林教授著作及聆听各位发言之后,我的一点儿不成熟的思考和联想。最后我想说的是,一本著作的好坏,可以用不同的维度来评价。从学术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角度看,林东教授的这本书也许得分不会太高,但是如果从思想的活跃度和启发性角度来评价,这本书无疑是未来学的一本力作,凭这本书,就值得金灿荣理事长把林东教授吸收进“未来学会”中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