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

文:高天晨

大地生养万物,在古人的视角里,动物、植物都在地上生长成熟,生老病死。而且,庄家作物也来自大地的馈赠。所以,如果说至高无上的天是如父亲般的威严,那么生养万物的大地,就如同母亲一样。这就是“天为乾父,地为坤母”,的概念。天,至高无上;地,则厚德载物。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地”的写法是如何变化到我们现在的写法的,以及历代书家对“地”的写法的创造。

古人是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提取抽象概念符号,进而造字。“地”最早的写法很像“坠”字,金文的“地”由几个部件组成:表示山崖的“阜”,表示两个人的符号(其中一个被绳索捆绑),表示手的“又”,还有个是“土”。这几个部件构成一个图画和场景,就是将尸体埋葬在山上的深坑里。也就是说,“地”最早的含义,是指墓穴,因为人死了,入土为安,埋葬的地中,和大地同在,尸体解构滋养成肥,也形成新的生命循环。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

金文“地”字

这个字形成为“地”最早要表达的含义,在客家方言中,现在依然称“墓”为“地”,这是上古流传下的记忆遗存。在古陶器中,我们也会看到“地”的这个原始造型。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2)

古匋上的“地”

在不断的简写的需要里,“阜”和“土”依然保留,而剩下的部件就开始有逐渐简化合一成“也”字的趋势。战国的郭店楚简中的“地”,就已经变成“阜,土,也”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3)

郭店楚简

在包山楚简中,也有“土”和“也”组成的“地”,“也”的本义是蛇的象形,这个就是我们后来用的“地”的书写雏形。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4)

包山楚简

而在另一些写法里,除了“阜”和“土”之外的部分,也有的讹变成了“豕”的写法,豕就是猪。这个写法在郭店忠信中比较典型。这个写法和“坠”几乎是一样的。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5)

郭店忠信

至此,“地”字已经演变为两种固定写法,一种是“土、也(蛇)”来表示,一种是用“阜、土、豕(猪)”来表示。在说文解字里则总结了这两种小篆写法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6)

《说文解字》中“地”的字形

在后期,“土 也”的字形比较常用,由于“也”的本义是蛇的象形,我们也可以说,这时候地的含义理解,是蛇类居住的洞穴。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7)

“地”字来源图示

那么在小篆固定写法之前,其实还有很多标记地这个概念的文字方式,比如有的用“山,水,土”来构成。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8)

《六书通》里记录的“地”的多种写法

这些写法后来也都楷书化,变成了所谓的异体字。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9)

“地”的异体字

“地”的两种写法,在后来的篆书书法创作中广泛应用。我们看后来的篆书名作中,这两种写法在他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0)

篆书“地”的写法

汉简的“地”,书写率意,天趣盎然,“也”字因笔势而被重新解构,整个字充满动感,势偏而骨正。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1)

汉简《马圈湾王莽新简》中的“地”

到了成熟的隶书阶段,地的写法趋于规律和固定,最后一笔为长,整个字变成左缩右放,个别写法会在土中加一个点,弥补空间的缺失,这说明已经在书写的时候有了明确的美学意识。《乙瑛碑》中的“地”,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清婉温和,收放有度。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2)

汉《乙瑛碑》中的“地”

楷书“地”明确了最后一笔变成“钩”划,更加显得顿挫有力。欧阳询《皇甫诞碑》里的“地”,用笔险峻,字形瘦硬,如同一个骨鲠之臣,精神而挺拔。左边的提斜度很大,而右边的钩又与之平衡,形成险要而又不失衡的状态。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3)

欧阳询楷书《皇甫诞碑》中的“”地”

行书增加了运笔速度,牵丝连带,保留了楷书的特征,而又增加了气势。冯承素摹本的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变化多端,结体潇洒不失押金,整个字干净利索,顿挫提按自然灵活。端庄秀美,仙气盎然。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4)

《兰亭序》中的“地”

草书增强了字的动势,一气贯通字间。怀素草书《论书帖》中的“地”,整个字如同北山迅鹰,呼啸而过,奇矫无前。用笔圆润,结体外拓,线条飞逸。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5)

草书,怀素《论书帖》中的“地”

在“地”的写法流变中,我们看到了因生活经验不同和简化的心态而造成的写法转变,而在书法家手里,不同的字体又因不同的性格状态,人生体悟而有个性的展现。

天的田字格书法(高天晨厚德载物)(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