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勃,在文坛上有两大点让人感慨,一个是他那短短26年春秋,一个就是他所流传下来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阁序》而举世闻名,这与王勃脱不了关系。

王勃,六岁能诗文,是一大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是“初唐四杰”之首,人称“诗杰”。其文章造诣,在《滕王阁序》中,让人叹为观止。《滕王阁序》

中,引据论典,让人拍手叫好。任何一个句子,拿出来都是佳句,其文学功底不禁让人望洋兴叹。直至很多年过去了,学过的人都能背几句,“豫章故都,洪都新府“、”星飞翼珍,地接衡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尤其是他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1)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自言“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也许就是他这一生的写照。短短二十六年生命,却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少时成名的王勃,九岁就能修正一些史书上的错误。不可言说,王勃是一个人才。十六岁时,就已进士及第,这一生可以说有了大好前程。但是,也因为他的文章《斗鸡赋》而被唐高宗指责获罪,高宗直叹:“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自此,王勃的一生也就开启了他的悲剧之路。

公元671年,王勃因藏匿罪奴曹达,后怕走漏风声,杀之而获罪,后虽因大赦天下而没有处死,但也是他整个一生悲剧的源头。这一事件,最终连累了他父亲,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他父亲被贬南荒交趾。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

公元675年秋天,王勃前往交趾去看望他的父亲,途经滕王阁,在宴会上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本来这场喜宴是主人家为了炫耀提拔他的女婿而办的。正值滕王阁翻新,主人家想让女婿当场写一篇序文来展现才学,在座的人都懂,但我们的王勃就不懂,自告奋勇地说要写。主人家很不高兴,就离席让下人去看王勃写什么。刚开始看到开篇“豫章故都,洪都新府”,并不满意,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事。当仆人报告"星飞翼珍,地接衡庐"时,沉吟不语,当王勃写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得不感叹,“真才子,当垂不朽!”

这一场盛宴,因王勃《滕王阁序》而闻名,滕王阁因为名声鹊起。哪怕王勃只有一篇《滕王阁序》,也足以占据文坛。后有传言,此文传至皇帝之手,皇帝大赞,问谁作,说是王子安。皇帝想再调遣他回来,可惜王勃在前往交趾看望父亲的返程中,落水惊悸而死,最终魂归南海,时年26岁。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3)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时不我待,王勃这一生,也最终如他的《滕王阁序》所言,曲终人散,令人伤怀!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4)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三尺微命一介书生)(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