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

作者介绍

赫兴国老师

出生成长在南口

纯正的南口土著

对于南口满怀沉甸甸的故乡之情

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1)

年过七旬,笔耕不辍

将自己耳闻目见的南口记忆记录下来

记忆君以每周连载的形式

和大家聊聊家乡南口的故事

话不多说

下面就跟随赫兴国老师

用手机一字一句整理出的文字资料

穿越时空,品味南口记忆


记忆杂谈

我知道的南口(34)

忆南口、话时髦

俗语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点也不为过,人类自进化为现代人后,就有了爱美的意识,大家看远古人类随葬品中的那些女性用的骨质簪子、贝壳项链,男性用的制作精美的玉佩,无不揭示爱美之心自古以来不论男女,人皆有之这个真理。

但是,中原大地上的爱美之心,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满清入主中原后,戛然而止,特别是满清强推改饰满服、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把中原男子都变成了顶着一条猪尾巴的丑八怪,人们奋斗了二百多年,终于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推翻了满清王朝,推翻满清后,人们唱出的第一个有关生活的响亮民谣就是,大清国改中华,人人都把小辫拔,留分头安金牙,文明棍手里拿,足以说明,人们的爱美之心有多么的强烈。


一、先说发式

南口建镇后迅速向现代化发展,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更加日益强烈,满清灭亡后,人们很快就剪掉了那早就讨厌已久的小辫子,当然有些老顽固剪掉小辫儿,还要留着话剧《茶馆》里面刘麻子那样的半截发,直至解放后我还看到过有些山区老头留着半截发,那是个例。

不久绝大多数人,对剪掉小辫剃光头,也觉得不美了,于是,岁数大的由剃光改为推光,用手动推子推成短茬儿头,年轻人则改留大中分了,后来又有留小偏分和寸头的了。

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2)

南口镇街景

J. Dearden Holmes 1925年拍摄

从1950年开始,受苏俄审美观念的影响,干部和老年人一般留背头,年轻人就是板寸、学生头、三七分、一边倒……

1958年前后,国营理发店设施齐全,技术提高,各种香波、发乳、定型发蜡齐全,南口的时尚就更为盛行,人们越发地追求美了。

男同胞已不满足原来的传统发式,开始追求大鬓角儿、波浪式、烧发尖儿,一次我在南口国营理发店,原铁路合作社那排房的西头理发,就亲眼看到一个做波浪式的全过程,在理完一边倒的发式后,师傅开始用烧得温度合适的粗铁棍儿,分层次将头顶的头发烤得略微弯曲,然后再用温度很高的铁棍儿把发尖燎去些许,打上发蜡,梳拢整齐,确实立马青春无限、光彩照人,特有演员屠洪刚那张著名的大头照片的范儿。

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3)

南口理发店

改革开放后变化更大,各种个性化的头式满街跑,近几年无论老少,铲子式儿的盖儿头满大街逛。

女同胞永远是时髦的先锋,解放初年在南口,家庭妇女是披肩长、齐耳短,年轻的是长短单双辫、小刷子、学生头、工妆头、运动头,到了1956年前后,一些爱美的女士也开始到理发店打理头发了,开始烫飞机头、波浪大花儿、柯湘头等发式。

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各种发式更是数不胜数,为了彰显个性,甚至爆炸式、男孩式,乃至光头式都出现了,染发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长短发,异彩纷呈,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还原人类本性,展示自己的美好人生,其实无可挑剔。


二、再说服饰

南口自建镇伊始,由于当时还是大清朝,人们的穿着,有身份的长袍马褂绅士服,当然,以詹公为首的留学海归派是例外的,但是,有官职在身的詹公,在官场还是要穿官服的,而劳苦大众则是大襟上衣、絻裆裤,还要扎上两寸来宽的腿带子。

满清灭亡后的民国,官服肯定是没人穿了,但长袍马褂的绅士服依然是官绅和乡绅们的首选,家父最初入职南厂时,1930年,他当职的公事房,还有穿长袍马褂的老先生,而劳苦大众的衣着,除了大襟掛子改成对襟算盘扣儿外,基本上变化不大。

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4)

南口镇街景

J. Dearden Holmes 1925年拍摄

当时还有一种劳动人民在秋冬季节常穿的棉夹衩裤,样式类似打渔人穿的皮衩,但只有裤腿,护住腿和膝盖以上以及腹部,唯独没有后裆,因此,当时铁路职工的制服,就成了南口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当时凡是直接参与铁路运转工作的所有铁路员工,两年发放一套统一制作的制服。

机务段的火车司机、副司机、司炉,发放的是藏青色的大壳帽,卡其布的上下单衣裤,一双黑皮鞋,大壳帽上有黄铜质闪亮的路徽,和金黄色的帽裙沿儿,上衣是上下四兜儿,缀着金黄色带路徽的大小九颗黄铜扣,肩上是金黄色带等级杠的肩章,袖口有金黄色的袖标,与肩章一样,是大车三道、二车两道、司炉一道,下身是一条标准的西裤,穿上特精神。

车站所有的值班员、扳道员、货运员、客运员、站务员,列车上的列车长、列车员等,不分男女,一律是深蓝色、上缀闪亮铜质路徽的大壳帽,上身是双上兜,缀有七颗金黄色带路徽铜扣的上衣,下身是一条标准的西裤,而且路章明确规定,工作时间和有集体活动时,必须统一着装制服。

于是,南口这个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工业小镇,即便是平时,大街上穿铁路制服的,也是屡见不鲜,那绝无补丁、干干净净、基本合身、胸前缀着闪亮铜扣的铁路制服,就成了既显示身份又干净得体的象征,尤其是铁路女职员,穿着那身得体的路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绝对要凝聚不少羡慕的目光。

到了解放后的1955年前后,在苏俄的影响下,南口社会上第一次流行苏式服装,春秋流行米丘林式双排扣的各色夹克衫,夏天女士开始有穿布拉吉连衣裙的了,男士则有少数敢穿方格衬衫,甚至有穿炫丽的大花衬衫的了。

当时正值中苏友好的蜜月期,成年人都是中苏友好协会的会员,于是就有了离我家不足200米,南口镇文化站的一位郭姓男老师,当时已年近五十,穿着大花衬衫的情景,背后受人指指点点,其实是苏俄当时向我国倾销库存,要求从事社会工作者要带头穿。

那郭老师是个非常尽职尽责的老师,他每星期两次晚间在文化站院内免费放映幻灯片,亲自拿着教鞭讲解,我印象最深的是放映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片段时,他唱道前三刀、后三刀、左三刀、右三刀,刀刀不离孙悟空的后脑勺,可就是一刀也没刀着!那诙谐生动的语句表达,令观众捧腹大笑,让我至今难忘。

直到文革前,南口镇居民的服饰,就已经有了超前的进步,身着西服打领带,足蹬真皮三接头的男士在南口大街上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儿了,女士则是花裙短裙西服裙,布拉吉下踩高跟的五彩缤纷景象。


三、论鞋

俗话说脚上没鞋穷半截,南口人从满清末年到解放前,有钱人家是千层底礼服呢面,穷人则是废布袼袯钉皮掌,到解放后是布鞋球鞋加皮鞋,南口人在穿鞋上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年一年在提高。


总之,南口镇的人们在时髦的道路上,不断变化前行。

从满清末年的大襟褂、絻裆裤、裤脚扎着腿带子,脚下布鞋蹬倒山,头上留着小辫子;

到民国年间的平民衣裤落补丁,铁路制服是逛衣;

再到解放初年的仿苏俄、格花衫,布拉吉女士穿上身;

再经文革的蓝黑灰烟儿是主色,军绿才是最时髦;

改革开放到现在是女士冬穿貂氅登长靴,夏着绫罗踩高跟,旗袍短裙任意换,健身淑女总相宜,男士西装革履打领带,绅士派头显在外,休闲衣着任意选,阿迪达斯是等闲。

上海改脸型时光受欢迎(百年间南口人紧随社会潮流)(5)

总之,改革开放后彻底解放了对美的各种禁锢,充分释放了人们的爱美情怀,真正回归了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开创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最后再说一句,自南口建镇以来,南口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紧随社会潮流上,从不畏首畏尾,从没有辜负小北京这个百年美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