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到什么程度容易发生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

“我不打胰岛素,能吃能喝的,干嘛要给我打胰岛素?打了胰岛素以后就不能停了!”

今天在门诊看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特别高,高达24mmlo/l,同时尿酮体也是阳性。这个老人已经出现酮症了,如果血糖不控制,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了!于是我就告诉老人家,这种情况需要住院使用胰岛素治疗,谁知老人听到要使用胰岛素之后特别抵触地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容易发生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1)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重视糖尿病,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升高了而已,能吃能喝的,就算血糖高点也不碍事。他们不知道,其实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那么,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糖尿病的两类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个是急性并发症,另外一个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这两个并发症起病都很急,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很快就会因为严重脱水而出现昏迷,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肾损害、视网膜损害等等),发生慢性并发症往往需要10年以上。

二、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
  •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跟血糖值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血糖值往往可以达到16.7-33.3mmlo/L,主要是由于身体突然遭受打击,比如突发感染或者突然停用胰岛素,造成体内的胰岛素突然减少,胰岛素的作用是促使细胞利用葡萄糖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如果胰岛素突然减少,细胞就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于是就会转过来溶解脂肪来产生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脂肪大量溶解会产生酸性的酮体,酮体过多会造成酸中毒,所以我们把这一并发症称为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血糖值比酮症酸中毒还要高,往往超过33.3mmol/L,甚至高到连血糖仪都测不出来,血糖升高会造成体内严重脱水,所以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比酮症酸中毒还要容易致使病人昏迷!

总之,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病,治疗糖尿病往往要长期规律使用降糖药,千万不要用用停停,特别是胰岛素。另外,平时也要注意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尽量避免感冒发烧,以免身体遭受打击。如果血糖突然飚高,超过了16.7mml/l,这时候要警惕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可能。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容易发生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2)

  •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就像滴水穿石一样,由于短期的伤害小,水滴在短时间之内很难造成石头的穿孔,但随着伤害的逐渐累积,伤害会逐渐扩大,再坚硬的石头最后也会被洞穿。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也是逐渐累积的,血糖偏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往往累积10年以上就可能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

比如说:如果是周围神经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手麻脚麻或者感觉减退;如果是心脏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会出现胸闷、胸痛;如果是大脑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容易头晕、困乏,甚至发生脑梗塞;如果是肾脏血管受损,则病人会出现肾功能减退,最后甚至会演变成为尿毒症;如果是眼部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视力下降,最后甚至会演变成失明;如果是腿部的血管受损,这时候病人就会出现下肢冰冷、走路就容易出现腿部肌肉酸痛,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小小的伤口而引发巨大的麻烦......

所以说,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跟短期的血糖偏高关系并不是很大,就算血糖高达20mml/l甚至30mml/l,短期内也不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太大的损伤,发不发生这些慢性并发症,关键还是看血糖偏高累积的时间。有些人短期的血糖值很高,但后来他控制好了,血糖一直达标,可能他永远都不会发生这些并发症;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算不是很高,但只要高出正常的范围,时间久了也对血管和神经都会造成损害。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容易发生并发症(血糖高到多少才会发生并发症)(3)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我们的眼光一定把目光放长远,短期达标还不够,关键还是要长期平稳,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16.7mml/l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报警值,一旦血糖超过这个数值,千万不要视而不见!

我是善良的吴医生,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传播健康知识,做您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您觉得我写得还不错、对您有帮助,那就请您点个赞,并且转发给您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