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就遇到你了 走着走着就能偶遇一场戏

走着走着就遇到你了 走着走着就能偶遇一场戏(1)

上海在大世界附近构建了一个演艺大世界。 ■ 摄影 贡俊祺

搭乘地铁8号线,从人民广场站顺着人流走出来,就到了魔都的核心地块。这里不仅是上海的购物中心、旅游胜地、交通枢纽,还拥有着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演艺大世界。名家名团荟萃云集,首演首秀纷至沓来,节展活动贯穿全年,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

名家名团 首演首秀

“拖行李箱看戏”成日常

翻开演艺大世界的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25座专业剧场星罗棋布。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城市音乐客厅”上海音乐厅、“梨园圣地”天蟾逸夫舞台、老剧院焕发新魅影的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还有人民大舞台、长江剧场、新光影艺苑等活跃的大中小演艺空间,走着走着就能“偶遇”一场戏,在这里并非“戏言”。

其实,“把观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演艺大世界在2018年11月正式定名时就提出的建设愿景。这在今年年初上海亮出的一份2022年年度“演出月历”中可以窥见。394个重点项目里,演艺大世界区域内的演出占比高达7成,其中首演首发的原创剧目近40个。

单是今年秋冬,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就陆续迎来了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和舞剧《白蛇》三部新作的首秀。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在人民广场,年均演出场次就近2万场,占全市总量的一半,首演作品数量也超过了100部。从戏剧、戏曲到音乐剧、音乐会,丰富演出不仅惠及申城观众,也吸引了不少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的观众拖着行李箱来追剧。

新空间不断涌现

写字楼变“垂直百老汇”

除了专业剧场,漫步在人民广场附近街区,你还能在很多地方“偶遇”艺术。当夜幕降临,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星空间”,就是近两年来戏剧迷们的“网红打卡地”。

21层的建筑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中心并不起眼,两年之前,这里还只是一幢普通的写字楼。2020年8月28日,一部名为《阿波罗尼亚》的环境式驻演音乐剧悄然上演,全新的演出形式很快俘获了魔都年轻观众的心,短短两周后就一票难求。

《阿波罗尼亚》的爆红给亚洲大厦带来了新生。一台好戏、缪时客、魅鲸文化、晓年青剧团……大量优质的民营演艺资源不断涌向“星空间”,让脱口秀、互动话剧、环境式音乐剧等不同类型的驻演在这里“安了家”。

如今的亚洲大厦已经容纳了16个演艺新空间。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一晚上有近2000人涌入这里看戏。大家笑称,这里已经变身为一条“垂直的百老汇”戏剧街。像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在黄浦区还有40余个。

从剧场到户外

优质文化资源破墙而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场也正敞开大门,让艺术破墙而出。去年年末,22场“光音的故事”3D Mapping墙体秀和23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亮相91岁的上海音乐厅,好评如潮。

活动推出后,不少观众选择“一站式”体验,下午先来音乐厅4楼打卡展览,再预约欣赏户外墙体秀,最后进入大厅观赏《海上生民乐》演出,临走前还会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

在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看来,上海音乐厅作为市民的音乐客厅,不仅要把好作品引进来,也要走到市民身边、融入城市生活。建筑、艺术、音乐、光影和科技交相呼应,不仅让流动的音符从艺术殿堂走向户外,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艺术体验,也为上海音乐厅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思路。

而从艺术殿堂到写字楼、户外空间,作为连接演艺资源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纽带,演艺大世界也将越来越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不断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不仅让文化魅力在这片活力街区竞相绽放,在全力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过程中,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也不断彰显。

■ 劳动报记者 马亚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