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系列第一集(吾乡吾土系列沤粪)

老家有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花费已经很普及了,但农家肥一直是种庄稼不可或缺的东西。

老家还有句话:人是倒腾鬼。这其中主要就是说农民沤粪的过程。

不要以为这是一期重口味的话题,其实那个年代,谁家的粪肥多,标志着这家的庄稼一般都种的比较好,也多是村子里的殷实人家。

但话说回来,出粪拉粪,确实是农活中比较重的一种。

攒粪,就是从外向家里倒腾

上世纪80年代的豫东农村,每家院子的角落有粪坑是标配,它的作用,除了沤粪,还包括废水的排放、垃圾的存放等等。

大多数人家的粪坑边,还会养一头猪。那时猪的作用也是多重的,养大卖钱当然是最重要的,但还有几个作用不可忽视:家里所有的剩饭、刷锅水等等,最后一定加上一些麸子成为猪的腹中之物,既解决了垃圾问题又多了增值的渠道;猪的特性,特别是夏天,使得它把粪坑里的各种成分充分搅合,让农家肥快速形成。

吾乡系列第一集(吾乡吾土系列沤粪)(1)

至于农家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牛羊圈里出来的牛羊粪,在粪坑进行再次发酵。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豫东农村,一般家庭都有一到四头牛。虽然是牲口,但很多农民是把牲口当做家庭成员看待的。牛圈一般都是放在偏房里,在早期,经常见两间偏房,其中一间是牛圈,一间是厨房。而牛圈的卫生也很重视。每天都会把牛圈里的粪便之类的清理一下,然后垫上新的干土。我在上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每到周末或者假期,都会用架子车去村子专门的一个地方去拉土,堆在家附近,就给垫牛圈用的。一般没两三个周到一月,就要把牛圈的牛粪清理出来,倒进粪坑进行发酵。

二是各种树叶。每到秋天,各家的树林里,树叶落了一地,此时各家就会拿上扫帚把树叶扫起来拉回家里,隔几天就往猪窝或者粪坑里放一部分,既能保持猪窝的干燥,又能增加农家肥的有机成分。

三是平时拉回家的带草的土。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人真的很勤劳。每天下地干活都会带着铁锨和架子车,活干的差不多的时候,就把路边那些长草的地方,连草带土铲起薄薄的一层,拉一车回家掀进粪坑里。

出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当粪坑满了的时候,就到了家里男劳力显身手的时候了。往外出粪,一般会挑两个时间段。最常见的是秋初种麦子之前,其次是夏季玉米不到膝盖高的时候。前者可以把粪拉到地里直接撒开,后者可以拉到地里对玉米苗逐棵追肥。如果不凑巧,不是这两个时节,但粪坑已经满了,那也需要把粪出出来,拉到地头堆放起来,等到秋种的时候再洒地里。

出粪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掌握了技巧,一个上午就能把粪坑里的粪出完。如果不常干的人,不但效率慢,还可能把手磨出泡。

出粪前,一般要把水先清一下,待到农家肥可以成形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出粪了。

早期的出粪都是用铁锨,但随着工具的改进,更多的人开始用粪叉了,好处当然显而易见:农家肥因为有很多树叶草根甚至树枝等,用铁锨就经常会碰到阻碍,但粪叉是三根或者五根钢条,相对于铁锨的一个面,受力点就小的多,也顺畅的多。

每到家里粪坑满的时候,母亲就会找出一双胶鞋给我换上,我穿上胶鞋先沿着粪坑巡视一圈,那样子有点像将军巡视自己的士兵,然后从最远的地方开始,用脚把粪叉踩下去,右手在粪叉把上有用力向后压下,左手在粪叉把中间上抬,一粪叉农家肥就挖出来了。接下来才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先把身子微侧,然后腰上用劲,转身的同时,胳膊顺势甩出去,粪叉上的粪也就甩到了粪坑外。没干过的人,一般都是胳膊用劲,往往干不了一会就会胳膊酸疼。

拉粪,完成倒腾的最后一环

顾名思义,拉粪当然是把农家肥拉到地里,不要小看这个环节,其实是最累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不像今天,各种机械可以替代人力。那时这种活,基本都是靠人力完成的。有时我也在想,为啥不用牲口,后来想想,应该是人们觉得,往地里运粪,也就说明马上进入一年中最忙的秋种时节,那也是一年中牲口最累的时候,庄稼人爱惜牲口,不忍加重他们的负担吧。

把农家肥拉到地里,其实也是一个程序。满满一架子车农家肥,即使最能干的精壮男劳力也会非常吃力。这种时候经常是两个或者三个人协同,拉的拉推的推,才能把农家肥运到收完庄稼的地里。然后就出分堆,一般有架子车会分出四到五堆,均匀卸下。一般这个时候,家里最有经验的人都会根据今年农家肥的多少,田地的多少,衡量一块地施多少粪。把农家肥拉进地里后,接下来才是最后一道程序:撒粪。在犁地前把农家肥均匀撒开,一边犁地的时候正好把农家肥翻盖在土下面。农家肥的一个循环才正式完成。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三轮车在农村的普及,架子车拉粪越来越少了。2000年之后,随着农村机械化的普及,年轻人外出打工成风,家里很少养牛之类的牲口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攒农家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