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琅琊榜(大秦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获悉《琅琊榜3》剧本完成,不由得对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产生了极大的期待。反观今日高开低走的《大秦赋》,国产历史剧的路还很漫长。
其实早在前些日子《大秦赋》开播之时,笔者就曾分析过《大秦赋》的拍摄手法,褒远胜于贬,可如今看来,是笔者过于草率了。
《琅琊榜》的成功之处- 架空历史,作者有更高的自由度
《琅琊榜》的历史背景虽然是南梁时期,但实际上与历史上的南梁最多就是人名的重合,和南梁的历史设定没有半毛钱关系。作者早在在小说问世之初就早以如此设定。
这样设定的好处就是挣脱了史实的窠臼。即使小说虚拟的历史朝代同样能够做出一部合格的历史剧。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一门心思搞事业。
历史剧和历史正剧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分。观众要看的是朝堂之争,是战场之争,而不是儿女情长。
《琅琊榜》正是通过江湖与朝堂的结合,谱写出了一个全新的南梁王朝。
- 欲扬先抑,抓住观众的爽点
网文的惯有套路就是欲扬先抑,俗称装X打脸,这样可以刺激到观众的爽点。放在影视作品上也是如此,通俗类作品一定要让观众能够有追下去的念头。
《琅琊榜》正是如此,就拿第一部举例,林殊有多惨,梅长苏有多能隐忍,后期就有多爽。而且导演和编剧是逐步展开梅长苏的谋划,让观众知道后面就是大快人心的时刻。
即使是最后梅长苏出征病逝为结尾,观众最多也是吐槽两句,感觉有一些“意难平”,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到观众对于整部剧作的高评价。
- 重权谋重人物,群像剧是历史剧的核心
《琅琊榜》甚至能够做到,这部剧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活,没有对与错,只有利益之争。这就是观众印象中的政治斗争,没有所谓的黑白对错,有的只是自身的政治立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不再喜欢那种非黑即白的朝堂斗争,更讨厌脸谱化的角色。历史剧的主角一定不能是所谓的“伟光正”角色,哪怕是现代剧,都得有一点自己的缺点。同样,配角也不是一门心思的坏,他总是有所求的,有所坚持的。
这样的群像剧才是现在市场需要的影视作品。
《大秦赋》高开低走,口碑稀烂在笔者之前写的《大秦赋》不合史实?大节不亏,细节硬伤,无伤大雅中,笔者本以为大秦赋能够采取商业化的剧本模式(网文爽文的套路)来描绘历史,但现实给了笔者一记狠狠的耳光。
本以为那些小的不合史实的错漏之处,已经是这部剧的下限,但不曾想,在核心的“商业化”创作上,《大秦赋》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可以说天胡开局,活活让编剧写没了(笔者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如果真的是按照原著翻拍,那作者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可以说,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平定六国的笔墨少,值得肯定
我一直认为,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属于有手就行的操作。用贾谊《过秦论》中的话来说就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为什么说是有手就行,是因为秦国的积累实在是太雄厚了,始皇帝只要不拖后腿倒行逆施,亡六国易如反掌。而且六国内部还有不少秦国的“内奸”,比如:
赵国:赵王偃,郭开,赵王迁。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就成了七国之中的战斗强国。战国四大名将,赵国秦国各占一半,这两位赵王生生的把廉颇和李牧给玩废了。对了还有平原君赵胜,也被赵王偃玩死了。
楚国:春申君螳螂捕蝉,李园黄雀在后。一个负责给楚王送子,一个负责当国舅,多美好的事情,李园非要内讧,春申君倒了,三闾大夫没人能管,李园半个废物,楚国也没了。
剩下的韩国,韩非力主变法,韩王不光拒绝还把韩非送到李斯眼前;齐国国君不如没有,最后还选择了投降;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基本就等于人没了;燕国是真的想变法图强,但就是先天不足,土地稀少还都是苦寒之地,再给太子丹五百年,国力也是发展不上去。
我不由得想问齐楚韩赵魏五国国君一句,“大王何故造反”。
- 重点描绘秦王亲政的政治斗争,值得夸奖,但写的一言难尽
《大秦赋》另辟蹊径,用相当一部分篇幅来描写秦王亲征收权。嬴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政治头脑,在外客,芈姓,宗亲之间周旋,最终大权在握。这才是一代天才帝王应有的政治谋略。
嬴政的政治手腕厉害就在此处。
- 扶持嫪毐,给嫪毐机会让他去平定成蛟之乱得以封侯。
- 再给嫪毐机会让他起兵造反,安排三千甲士在蕲年宫守株待兔。
- 让吕不韦平叛嫪毐,狗咬狗一嘴毛。
- 嫪毐车裂,太后软禁,吕不韦流放蜀地半路自杀。
这叫帝王心术,但是《大秦赋》拍的,一言难尽。
- 演员好,角色烂,剧情更烂
演员阵容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真的角色设置,问题太大了。
承接上一条,秦王亲征,多么热血,充满权谋的一个桥段,完全值得大书特书,甚至可以加入很多原创剧情,可《大秦赋》是怎么编的呢?
秦王只会不停的询问李斯,李斯成了秦王亲征的幕后推手,而秦王还是那个深居宫中的巨婴。观众能看的爽吗?
前面提到过,欲扬先抑,可这桥段,抑郁的是秦王嬴政,运筹帷幄的却是李斯,干脆别叫《大秦赋》了,不如叫《大秦丞相传》,前半部讲吕不韦,后半部讲李斯。
李斯真正出人头地是《谏逐客书》,秦王亲征的时候,李斯还是跟着吕不韦混的。李斯只不过针对六国提出了一些策略,从普通的郎官变成了长史再到客卿,这时候李斯还不配合嫪毐吕不韦斗法。
同样,赵姬被树立成了一个毫无头脑的女人,真就爱情让人混了头,就因为嫪毐会玩车轮,就真比亲儿子还亲?史书上在嫪毐作乱之前,秦王和赵姬从未因为嫪毐发生过矛盾。嫪毐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吕不韦拉下水。
秦王还半夜在赵姬和嫪毐的卧榻上面悬了一柄剑,怎么的,这是编剧要致敬达摩克利斯之剑?
还有嫪毐侵犯赢傒的夫人这个桥段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赢傒是赢姓宗亲的首领,而且嫪毐是个寺人,不能人道,他是吕不韦送去宫刑的,这足够拖吕不韦下水了,这是名声上的打击。
秦国始终是秦人,军权在蒙家手里,在秦王手里,这根本不需要撺掇嫪毐造反了,直接达成目的了。然后赢姓宗亲和嬴政还要隐忍?为了剧情发展就硬写吗?
两个字,荒谬。
- 同行衬托的好
《大秦帝国》三部曲,珠玉在前,庆幸这部剧没叫《大秦帝国之天下》,否则真的是把《大秦帝国》整部剧的脸丢尽了。
为了让观众爽,而与前三部产生了创作上的差别,选择商业化路线,结果商业化没走成,历史性大幅度削减,画虎不成反类犬,掉分也是在所难免。
总结一下,《大秦赋》披着历史小说的皮,按照史实来写,结果添加的原创情节,一违背逻辑,二不能让观众爽,三还让观众憋屈。这不高开低走,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以说历史类影视作品的雷全让《大秦赋》趟了个遍,你口碑不炸,谁口碑炸。期待《琅琊榜3》快点拍出来,洗洗我的眼睛。
冷知识:吕不韦的祖先也姓吕,吕不韦虽然是卫国商人,但他是齐国人,祖上姜姓吕氏,姓姜名尚字子牙。吕不韦乃是百家祖师武圣人吕尚的二十三世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