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

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精品,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堪称黎锦技艺巅峰之作,代表了黎族纺织史上的最高成就。史书上记载黎锦的“机杼精工,百卉千华”,多指的是“龙被”艺术。

为了让广大观众了解龙被,11月13日,“百卉千华 锦上添花——海南龙被艺术大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整合海南省内龙被藏品资源,从海南省博物馆、南海博物馆、海南省非遗中心等11家单位及民间藏家的藏品中遴选出41件参展,款式齐全、题材丰富、纹饰精美、保存完好,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展示。

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1)

这次展览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渊源”,围绕龙被如何从两汉“广幅布”发展到明清“龙被”;第二部分“形制”,围绕龙被在黎族主要有“大被”和“龙被”两种分法;第三部分“纹饰”,围绕“大被”以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龙被”则以象征皇权的龙凤纹与吉祥图案为主;第四部分“工艺”,围绕龙被运用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四大技艺流程;第五部分“传承”,围绕近年来龙被技艺的传承、复制工程的进行,挖掘、传承、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党组书记林光强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整合省内龙被藏品资源,通过吸引各界对黎锦、对龙被的关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以期更好地传承、保护、恢复龙被制作技艺。

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2)

龙被是海南一种由单幅或多幅带有织绣图案的黎锦联缀而成的幕帐,黎族民间将它用于宗教祭祀与婚丧嫁娶。它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眀清时期,龙被又称“黎幔”,当时因龙被普遍有龙凤等祥瑞之饰,极富神秘色彩,遂称“龙被”。现在大家将黎族人民传统手工织造和刺绣的、有一定图案花纹的大被子都称为龙被。

龙被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底布,即用织机织有一定花纹图案的长条布;其二是绣体,即是用丝棉线在织好的底布上绣各种花纹图案。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种棉、摘棉、脱棉籽、纺纱、染色、织布到绣出五彩缤纷的龙被,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甚至是二三年时间。

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3)

黎族传统织造龙被,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不能参加的,必须要技术高超而且身体健康的妇女,才能担任此项神秘而又复杂的工作。在织绣前要举行宗教祭祀仪式,请“娘母”“道公”等宗教主持者来举行祭祀仪式,请神灵保佑织造者眼明手快,早日完成织造任务,尔后才能进行织绣。完成后也要举行仪式,感谢神灵保佑,使龙被织绣顺利完成。

龙被制作技艺在20个世纪80年代几近失传,研究并恢复龙被制作技艺成了几代人心中的愿景和梦想。目前存世龙被底布的织造主要有两种工具,其一是使用踞腰织机,另一种是脚踏织机,也称水平织机。踞腰织机所织的龙被花纹图案比较传统,色彩单一,数量较少。脚踏织机相对于踞腰织机而言是比较先进的,用脚踏织机所织的龙被底布,质量好、质地厚而密,布幅宽度也比踞腰织机所织的大,流行也比较广。但现在脚踏织机织制龙被技术已失传,刺绣龙被的技艺也人亡艺绝。用踞腰织机织造底布的织法,在黎族个别地区仍有存在,但为数也已不多。

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4)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饶琼娟介绍,为抢救和还原龙被的传统工艺,2019年海南省政府推动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龙被复制)”行动。该项目分别安排在三亚、东方、乐东3个市县实施。国家级传承人容亚美、省级传承人黄丽琼、符远利等参与“龙被”复制工程。复制龙被的纺线和染色原料全部来自纯天然植物,遵循古法工艺,用天然海岛棉花纺线,手工染色,努力还原其历史风貌。从复原效果来看,虽然龙被的原材料、染色和古代黎族龙被还有一定的差异,但从纺绣技艺来看,“复制”龙被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林光强说,黎锦技艺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海南各界的重视,自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黎锦技艺传承保护。先后建成近百个黎锦技艺传习馆、传习所,认定了一批黎锦技艺传承村、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黎锦技艺最新进展(这项黎锦技艺绝了)(5)

推动黎锦技艺实践课进校园,部分民族市县中小学达到全覆盖。传承方式也由此变得多元化,由母女传承发展至师徒传承、社区传承、学校传承。织女由2009年申报时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目前该项目全省各市县有代表性传承人316人,其中省级30人、国家级3人。传承人多次代表海南到世界各地进行展演展示,让黎锦走向了世界,增强了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也促进了黎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樱)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