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

著名近代史专家马勇老师最近推出了一部谈中国1840-1915年之间历史的著作《叠变》。我花了三个晚上读完这本书,掩卷之后,脑海中,冒出了刚刚去世的一位伟大人物曾经说过的名言:

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是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1840年,是中国历史书上确定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国,被动地走进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被迫开放自己。

1915年,满清王朝已经作古,各路人马即将纷纷登场,而袁世凯之流还妄想把中国代回旧日时光。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1)

作者选取了这一段大历史作为片段,出场的人物都是我们熟知的知名人物,出现的事件也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要写好这段历史,并不容易,但是马勇老师的笔触却令人钦佩。在我看来,他很好地把握了这句话的精髓:

既有历史人物的奋斗,又有当时大时代的进程,而古老的中国,以及生活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叠变”:不是巨变,而是一层一层的变化,当时并不觉得有多么惊世骇俗,但是当回过头看去,却发现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不再可能回过头去。

一、现代视角和古代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历史素材放在那里,但是怎么理解,却是每个人心中的事,因此,历史书常常是常看常新的,因为人的不同阶段,对历史的解读也会不同。

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勇老师,他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我的母校复旦大学历史系。他著有《中国儒学三千年》《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晚清二十年》等书。马勇老师的这本新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改变了我对1840-1915年之间,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初印象”。事实上,确实也没有什么“盖棺论定”的一锤定音,毕竟,我们看待这些事件的眼光也在变化: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2)

站在1840年,看当时的世界,就是1840年的眼光和知识储备,我们不能要求那个时候的人,能够像2022年的我们一般,对世界各国有多少了解,对尊重各国文化、自由贸易这些新鲜的概念有理解,这就是要用古代视角看问题。如果我们只用现代视角看问题,会觉得当时的中国人很不开化,以至于闹出了许多国际纠纷,如果他们能够多一些知识,很多事可能会避免,这也是马勇多次在书中感叹的。但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这就是要考虑历史进程。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些“不开化”,没有惨痛的教训,就很难有后来的“痛定思痛”,有睁开眼睛看世界,以至于有20世纪、21世纪的超越。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3)

这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能看到这一点,就是现代视角。马勇老师的这本书,总是在这两种视角之间切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事,究竟是怎样演变成后面我们熟知的模样,我们会为历史没有变得更好,更善待这个民族和土地感到惋惜,但是,大概不会觉得历史还会有“奇迹”的发生,因为这就是历史的进程,是很难走捷径的。

二、处在大历史进程夹缝中的具体的人,值得被更客观地审视

之前读鲁迅先生传记的时候,看到过一个提法,像鲁迅先生这样生于晚清的人,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他们既没有享受到古代辉煌中国的伟大,也没有享受带现代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属于衔接这两个时代的人物,这就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人活得比较艰苦,也比较尴尬。当然,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过渡时代”,如南北朝,是汉唐的过渡时代,五代十国,是唐宋的过渡时代等。熟读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这样的时代,上至高层,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很不容易。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4)

1840-1915年的这75年,既是马勇这本书切出的历史横断面,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时代”,因为这75年,就是中国从古代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过渡时代”,这是历史的大进程,无论清朝统治者如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抱持着祖先荣光不肯正面看待自己的落后,都只是这个历史大进程的堂吉诃德,只是在可笑地螳臂当车。而这75年间,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等,都在这个“过渡时代”,为了历史是向前朝着更加现代的方向,还是倒退回到更加古代的方向拉扯。马勇老师在书中,就讲述了不少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如何在这个“过渡时代”,从对现代完全不了解,到慢慢接受,直到愿意把历史朝这个方向发展的片段。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5)

我们现在认为慈禧太后是落后的,但是马勇老师也指出,事实上在慈禧太后当政的40年,国家整体是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的,而她作为主要负责人,当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慈禧太后本身相对于更为落后的满清贵族,是比较开明的人物,很多决策,恰恰是她本人推动和作出的。当然,碍于知识和见识局限,她也有很多荒唐之举,但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同样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是,有不少努力推动历史朝向现代方向发展,甚至作出的决策是为了老百姓免遭战祸的人物,由于时代进程还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历史中,成为了反面人物。

三、这75年的历史,给现代中国人的启示

我认为至少有这两点是需要牢记在心的:1、这是一段民族屈辱史,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进程,但是光有情绪输出,表达愤怒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了解为何会落后,要研究如何不再遭到这种屈辱。马勇老师其实在书名中就指明了:“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是的,1840年以来的世界,总体发展趋势是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拳头走向制度,从敌对走向合作,从战争走向商业,这是历史大势,也是人类文明的趋势。任何逆潮流的做法,都是螳臂当车。现代中国人自然也要牢牢把握历史进程,切不可逆潮流而动,这才是为历史,为自己,为未来负责。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6)

2、变化不可怕,也不要害怕变化。

是人,就有保守的心态,最好一切都不要有变化,能够这样过下去就好,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1840-1915年历史沧桑巨变了多少,且看2000-2022年人类进入20世纪的这22年,世界已经发生了多少变化?只会说“旧时光挺好”、“旧玩意很棒”的人,其实早就应该埋入历史故纸堆。马勇老师的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他们成为中国在那段历史中变得更好的反作用力,但是,可笑的是,他们当时还以为自己才是进步的力量,是捍卫者。

叠变神器(个人奋斗很重要)(7)

我们嘲笑别人的同时,何尝不应该做同样的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他们而不自知?变化并不可怕,也不要害怕变化,历史进程是滚滚向前的,如果你不能接受,也不要成为历史前进过程中的阻碍物,这只会让你最终被历史唾弃。马勇老师在书的最后写道:“1915年9月1日,是杨度发起成立筹安会的时候,参加过辛亥革命,也参加过二次革命的陈独秀实在忍不住了,他邀请几个安徽老乡集资创办《青年杂志》,一个全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