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

“把她杀了!把她杀了!”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1)

很难相信,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个6岁的男孩之口,而他口中所要杀掉的对象,同样是和他一样,只有6岁大的姐姐。纪录片《姐姐》出自1996年李玉在东方时空一档叫做《生活空间》的栏目中做的一期节目,所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中双胞胎的经历,反映了父母错误观念对孩子的毁灭性打击,而本文的主题,也是围绕该纪录片所映射的社会现象进行人文主义探讨。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探讨,这里先叙述一下纪录片《姐姐》的内容。

蕊蕊和峰峰诞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父亲因为工作原因长时间不着家,照顾两个孩子以及家务的重担则落在了妈妈肩上。蕊蕊和峰峰本是一对龙凤胎,只因父母认为姐姐理应照顾和谦让弟弟,则主观的选择先让蕊蕊来到这个世界,从而为其打上“姐姐”的标签。随着时间的推移,姐弟俩都到了6岁的年纪,但在家里母亲似乎更加偏爱弟弟,即使弟弟做错了事情,母亲也要求蕊蕊让着峰峰,纪录片里大多镜头,都是母亲抱着弟弟说话,而蕊蕊则孤独的坐在一旁。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2)

某天,父亲趁着工作空闲提前回家,这让蕊蕊和峰峰都十分高兴,父亲也张罗着为家人做一顿晚饭,在这期间,蕊蕊和峰峰在卧室里看球赛,蕊蕊告诉母亲自己想看《狮子王》,弟弟同时也问母亲:“妈妈你想看球赛还是《狮子王》?”母亲直接对蕊蕊说:“那你就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你弟弟都看球赛。”这时蕊蕊显得十分生气,就上前和峰峰争抢遥控器,而弟弟直接对姐姐说出了文章开头的话语,而母亲也仅仅只是说着:“你俩再打我不管了。”这时父亲走进来询问姐弟俩为何起了争执,母亲将事情原委告诉父亲,父亲摸了摸蕊蕊的脸颊,说:“先看球赛,一会儿再看《狮子王》。”并教育弟弟不能用这样的话语去说姐姐,这时蕊蕊开始在地上打滚,企图用这样的方式争夺弟弟身上过多的权利,父亲将蕊蕊拉起来并让她站在墙角,并说出了和母亲一样的话语,少数服从多数。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3)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4)

之后开始吃饭时,弟弟感叹:“怎么今天这么多菜呀?”母亲则回答道:“因为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啊,你爸天天不在家吃饭,今天在家这可不是客人嘛?”这时蕊蕊一直站在卫生间门口迟迟不上餐桌,父母就招呼着让蕊蕊过去吃饭,而蕊蕊则一直说着妈妈不喜欢自己的话,这时父亲也加入了指责蕊蕊的阵地,但同时也或多或少的照顾着蕊蕊的情绪,而妈妈则一边训斥蕊蕊:“你这样永远不喜欢你。”一边埋怨父亲老是不在家,自己得负担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同时弟弟不断地在一旁煽风点火,崩溃的蕊蕊直接在餐桌上放声大哭,最终,纪录片在蕊蕊对母亲的道歉中结束。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5)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6)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7)

当下的社会中其实不乏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关注偏移的现象,也许这样的偏移身为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但却体现在种种行为之中而被孩子体察到,备受关注的孩子容易出现恃宠而骄的特点,而遭受忽视的孩子很可能心生怨恨,这对一个家庭的发展或是家庭中个体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但该纪录片所突出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姐弟待遇为何如此不一?

可以确认的是纪录片中的父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为男性的弟弟峰峰十分照顾,而对身为女性的姐姐蕊蕊冷漠至极,但是别忘了,若基于中国传统长幼有序的思想,似乎让峰峰作为长子出生似乎更合乎情理,所以换个角度思考,若是以“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来理解,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无论是“长兄”还是“长姐”,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幼者的责任,父母的考虑在于让蕊蕊作为姐姐来承担起照顾和她同时出生的弟弟峰峰的责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纪录片中不论父亲还是母亲都频繁地对蕊蕊说着同样的话:“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即使是弟弟在说出恶毒如斯的话语之后亦是如此,蕊蕊被迫承担了父母赋予其的社会责任,即使两个孩子年纪相同,蕊蕊也再也逃不开这份责任对她幼小心灵的摧残。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8)

从另一个方面看,若仅仅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似乎也不能对各种事件的发生进行一个较为充分的解释,例如片中的父亲虽然也偏向弟弟,但同时也照顾着姐姐的情绪,以讲道理的方式对蕊蕊进行开导,这里可以分为两条线进行解释,一是传统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二是夫妻关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传统家庭中的父亲形象

即使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也依然有很多逃不开“男主外,女主内”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的例子,并不是说这样的家庭运营模式具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的模式势必导致父母对孩子所付出的精力不平衡,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所导致的问题则是单方爱的缺失,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则很容易激起内部矛盾。

在纪录片中,蕊蕊对于父亲的提早归来表现得十分高兴,一方面是对父亲的想念,而更多的,可能是希望父亲以一个公正客观的形象来为蕊蕊在家里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主持公道,很明显蕊蕊的想法没有得到满足,直至最后崩溃大哭。到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传统家庭中父亲其实是在外独挑大梁,在家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这么一个形象,但在现实中,很多父亲其实只能做到前者,而后者只是在维持表面上的和谐而已,纪录片结尾,蕊蕊在父亲的劝告下向母亲承认了自己莫须有的错误,母亲也接受了蕊蕊的道歉,这就是在这位父亲眼里的所谓和谐,依旧是蕊蕊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结果,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毕竟是面对镜头,父亲需要极力做到一个公平正面的形象,而私下也并不清楚事情会如何发展,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但能够理解的是,每个父母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压力,但是,后果也绝不该孩子来承担。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9)

夫妻关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不论是在电视节目矛盾还是餐桌矛盾中,母亲不止一次地抱怨着父亲总是不归家,只留自己一人面对孩子的教育,还在峰峰面前将父亲戏称为“客人”,这些细节都能够表现出母亲其实对父亲积怨已久,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积怨的潜在表现是不被满足,底层逻辑便是母亲十分希望父亲能够时常在家陪伴家人,同时分担一些孩子的教育责任,但碍于父亲的工作以及家庭角色,母亲不能将怨念爆发,而这份怨念就转向了孩子。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蕊蕊是一个十分独立且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在面对不公待遇时,会用自己的方式(在地上打滚)企图争取到与弟弟相同的权益,而这样的孩子,恰好看起来就是一副顽皮不懂事的样子;而峰峰则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凡事都和母亲站在一边,这样的孩子,也恰好看起来就是一副乖小孩的模样,试想,本就为一人操持两个孩子而感觉力不从心的母亲,在面对一个乖巧懂事的弟弟和事事不让自己顺心的姐姐时,会如何选择?且还不论这份姐弟关系中本就包含着重男轻女的影响。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10)

且这份不平衡的爱也是经历过长久的积淀才形成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让蕊蕊本身就得不到比弟弟更多的关爱,这就让她更加迫切地想要去拥有,但她的方式只能是对弟弟的厌恶和对母亲不公行为的反抗,这恰好又会减少母亲在她身上所花费的本就为数不多的精力,因此形成一个消极的恶性循环,最终全部作用在蕊蕊身上。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11)

值得欣慰的是,在纪录片播出之后,蕊蕊的父母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此便改变了对蕊蕊及峰峰的教育方式,平衡了在蕊蕊与峰峰之间的关爱差距,现在姐弟俩都留学归来并参加工作,表现优秀。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轻则影响家庭关系,重则影响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发展,面对传统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长远之道;面对夫妻关系,凡事商榷不行武断之事才是万全之策;面对孩子,行不得求于诸己,躬自厚薄责于人才是育人良方。

1996年姐姐纪录片(我是姐姐也是孩子)(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