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这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诸葛亮住处看到的一副对联。那么,这副对联是出自谁人之手呢?这要从刘备三顾茅庐慢慢讲起。“三顾茅庐”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说得是刚刚组建的刘备集团正处于创业初期,急需人才。这时在新野辅佐刘备的徐庶,母亲被曹操扣为人质。徐庶为了救母,不得不离开刘备而去曹营。刘备新公司刚成立,人才匮乏,正在用人之际徐庶又走了,刘备万分不舍。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1)

刘备不舍徐庶离开,自然有他的道理。因为在刘备看来,徐庶这个人确实很不简单。此人不但文武全才,又很讲义气。“幼好学击剑,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令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助刘备破曹军取樊城,立下赫赫战功。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刘备如何能舍得他走呢?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2)

分别的前一天晚上,两个大老爷们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竟都像个娘们似的哭哭啼啼起来,看到这里不免有点让人起腻。小说中这样写道:

“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刘备与徐庶如生离死别,一夜未睡。等到第二天送别徐庶时,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拉着徐庶的手,眼泪又哗哗地流了下来。刘备的眼泪说来就来,这还真是要有点功夫。

刘备的眼泪或许是真心的,因为他实在舍不得这个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离他而去。刘备或许是在演戏,用廉价的眼泪获得徐庶和下属对他的好感,借此收买人心,博得一个求贤若渴的好名声。不管刘备的眼泪是真心还是假意,徐庶还是被打动了。徐庶走到半路,打马回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算作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3)

徐庶告诉刘备:“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听后,眼睛立马放光,好像遇到了救星。赶忙问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徐庶既然要把诸葛亮推出去,自然是对诸葛亮猛夸一通,当然都是实事求是地夸赞,而不是毫无底线的胡乱吹捧。他说:“以某比之,譬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刘备乐坏了,“似醉方醒,如梦初觉。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于是,在三国的历史上,上演了刘备“三顾茅庐”这出精彩的大戏,拉开了诸葛亮登上三国政治舞台的序幕。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4)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得洋洋洒酒,十分热闹。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用了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内容来讲述。可以看出,罗贯中对这个故事的喜爱,对这段情节的重视。

可是,在历史学家陈寿和当事人诸葛亮笔下,对刘备三顾茅庐这件大事却记述得很简单。陈寿在《三国志》中只有寥寥几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历史学家向来惜字如金,十几个字就完活了。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回忆当年的情形时,也没有长篇大论,只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至于刘备到底是去了三次还是数次,每次都见到诸葛亮,还是只有第三次才见到,这些细节都没有记载。这就给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尽情发挥的余地。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5)

罗贯中挥动他的生花妙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将家喻户晓的故事“三顾茅庐”,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真是一桌丰盛的精神大餐,后人吃了几百年,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心花怒放,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罗贯中为了让故事与主人公诸葛亮的生活轨迹更加接近,搅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艺术加工和再创作。

小说中,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没有见到诸葛亮,返回的时候看够了山景,在半路上误把崔州平认做了诸葛亮。刘备病急乱求医,见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又是诸葛亮的朋友,也顾不上崔州平那通迂腐之论,邀请崔州平入伙,被崔州平婉拒。不久,在一个大雪纷飞,朔风凛冽的日子里。刘备二顾茅庐,这次他又认错了人,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误认为了诸葛亮。刘备这次认错了人不能全怪他眼力不够,而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大门口见到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误导了他。对联很短,只有寥寥10个字: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6)

刘备见到这副对联,心中不禁一阵狂喜,站在那里仔细观看起来。在刘备的心目中,这副对联只有诸葛亮这样的世外高人才配拥有。仅有对联还不够,“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刃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为了让刘备误认眼前之人就是诸葛亮,罗贯中不惜亲自操刀,写下这首由后人命名的《待时歌》。一千多年后在电视剧《诸葛亮》中,这首诗被谱上了曲子作为主题歌,歌名就叫《待时歌》。在这首诗中罗贯中倾尽全力,把诸葛亮躬耕陇亩,寄情琴书,不急不躁,静待天时的心境,含蓄地表现出来。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7)

刘备二顾茅庐与第一次不一样,他眼睛里看到的是那副超凡脱俗的对联和拥炉抱膝的翩翩少年,耳朵里听到的是绕梁三匝,饱含委婉飘逸之气的曲子。这等风姿,这等才情,除了诸葛亮还能是谁呢?这一系列的表象,的确容易让急于见到诸葛亮的刘备误入歧途,一错再错。

罗贯中对上面那副对联没有像《待时歌》那样,下足力气搞原创,而是偷了懒取了巧,玩了一个穿越的小把戏,把20多年后诸葛亮临终前所写《诫子书》里面的一句话,脱化为一副对联。诸葛亮是这样告诫儿子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让身心安静下来认真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句名言在罗贯中的加工下,凝练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样一副对联。

关于三国演义的对联(三国演义中一副穿越而来的对联)(8)

罗贯中让这副短小精悍的对联,出现在诸葛亮家中的门上,很好地表达出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心态。事实上,诸葛亮写《诫子书》,还是20多年以后的事。刘备三顾茅庐时,还没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看起来罗贯中真是个玩穿越手法的高手。如果抛开时间因素不论,罗贯中让这副对联出现在此时此地,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很恰当的,完全符合人物身份。不然,刘备这么精明的人,又怎么会认错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