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像是一个前往外地打拼的游子(他行走在巴山蜀水之间)

他行走在巴山蜀水之间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王楚华

作者:白鸽

上篇:扎根酒城 生根开花

1984年秋,开县作家王楚华赴成都领奖。他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剧《邯郸雪》荣获四川省振兴川剧剧本文学政府奖。王楚华的这个剧本立意深远,通过赵家的悲欢离合,惊心动魄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纸上谈兵,难当重任;错用一将,国破家亡。这部历史剧获奖,实至名归,因为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受到时任省委书记谭启龙和文化副部长吴雪的赞赏。

就在颁奖大会的当晚,著名戏剧剧评论家陈国福来到王楚华住宿的地方,开门见山地对王楚华说:“我是来当说客的,泸州市文化局长陈修伍求贤若渴。泸州市刚建成省直辖市,他们文化局要搞一个创作研究室,陈局长希望把你引进到泸州,不知你愿不愿意?”

陈修伍也是文化人,他对王楚华的创作成果早有耳闻,早在1979年,王楚华就开始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他还记得,1981年,王楚华创作的《齐桓公任人唯贤》获过四川省首届优秀文艺作品奖。陈修伍十分重视泸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深感,文艺创作的春天来了,同时,他也深感,泸州的文化事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需要“领军人物。”

这次颁奖大会,可谓群英荟萃,而陈修伍对王楚华情有独钟。这个看似偶然的机缘,其实有它必然的因素。

王楚华对泸州也早有耳闻。他的家乡在开县,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家乡,1926年12月,刘伯承在泸州领导过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史学家称泸顺起义是南昌起义的“先声”。再有,泸州老窖闻名天下。特别是“创作研究室”这个词,对王楚华太有诱惑力了,他渴望走出大山深处,在文艺创作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1984年底,四十而不惑的王楚华,告别开县的崇山峻岭,来到长江与沱江汇合处的泸州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陈修伍作为市文化局局长,敢于突破体制的“樊篱”,大胆为泸州引进文艺人才,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比较“前卫”的。

谈到当年陈修伍局长的盛情邀请,王楚华深情地说,他对我有知遇之恩,他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内行领导。

在泸州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王楚华的文艺创作进入一个“黄金岁月”。

在泸州,王楚华深感,泸州与开县,地理同域、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没有身在异乡的陌生感;他深感,泸州的自然秉赋优越、文脉资源深厚、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在泸州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王楚华开始了专业创作的新生活,拥有宽松的创作环境。

新的创作环境,促使王楚华的文艺创作激情澎湃。他先后创作了《家祭》《非常事件》《白跑一趟》等10余部戏剧文学剧本,在《四川戏剧》《戏剧与电影》《剧作》等省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

1988年9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四川电视台三家联合举办全省专业文艺团体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王楚华以知名剧作家的身份受聘担任四川省川剧电视大选赛的评委。

2002年元月,王楚华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专著《王楚华剧作选》。

在泸州,王楚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死证》《豪门少寡》《天伦之灾》,以及中、短篇小说《如梦的辉煌》《光光先生》等,先后在《山花》《青年作家》《今古传奇》等文学刊物上发表。

在泸州,王楚华的散文、随笔《神奇的文化现象》《二郎滩寄语》《求人不如求学》等,先后在《中国文化报》《新民晚报》上发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楚华在泸州创作的电视剧《赵世炎》,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还亲自为本剧题写了片名。据王楚华介绍,当时,全国写了3个不同版本的《赵世炎》,经专家评选,一致推选他的剧本投拍。王楚华创作的电视剧《赵世炎》播出后,得到普遍的好评。该剧荣获2001——2002年度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九届金鹰奖和第二十一届飞天奖。

原创电视文学剧本《赵世炎》再获2003年四川省文学特别荣誉奖。

这些奖项,实现了泸州市夺取全国这类大奖“0”的突破,因此,它们不仅是王楚华的荣耀,也为泸州的文艺创作争光添彩。

有人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聪慧的女人。

1985年春天,王楚华的妻子张玲庆,放弃自己的职业演员生涯,随丈夫来到泸州,转行在泸州市博物馆搞财会工作。

在泸州,王楚华笔耕不辍;在家里,王楚华从不管柴米油盐的事,他爱人张玲庆承包了所有的家务,让丈夫全心全意搞创作。那时,王楚华写作没电脑,他爱人还要负责抄稿子,抄了又改,改了又抄。一部作品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坐久了,把胃病都“抄”出来了,寒冬腊月,抄得手长起冻疮。

张玲庆与王楚华是在舞台上相识相知相爱的,时隔多年,开县人还忘不了她饰演李铁梅的风采。她不仅有令人称道的艺术修养,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所以,她还是丈夫作品的首个“评论者”。王楚华深情地说:我的作品里不仅饱含着我的体温,也流淌着玲庆的心血。

在泸州期间,王楚华的文艺创作处于兴盛时期,他扎根泸州、开花结果,从一名县级编剧成长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编剧。所以,每当谈起泸州,王楚华总是深情地说:“我是泸州市文化局创研室的一名老兵,曾在泸州工作生活了将近30个年头。时至今日,我的户口还在江阳区大云路11号,医保关系、工资关系也都在泸州。我的好些重要作品,包括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的作品,也都是在泸州这片热土上创作完成的……”

风过泸州带酒香,他来酒城好风光。

下篇:叶落归根 老当益壮

2009年元旦,65岁的王楚华和他的爱妻回到故乡定居,曾经的开县已升格为中央直辖市重庆的开州区。回到开州,当年满头青丝的王楚华已成了“白头翁”,他也有唐代诗人贺知章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开州,有王楚华和张玲庆浓浓的乡愁。王楚华13岁那年,父亲“走”了,不久,他心爱的母亲也随父亲去了“天堂”,是开县的山山水水把他养育长大。有人说,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为高尚的痛苦,是可以恩泽灵魂的无私之欲。

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开州区展开双臂,欢迎游子归来。

王楚华始终保持做人的本色:低调、质朴、坦诚、厚道、执着。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母亲的“家训”:求人不如求学。他不争名不争利,而是坚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在他看来,作品才是最有力的“话语权”。同时,王楚华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作家,他说:数十年来,本人一直用天马行空的硬笔蘸着气血写作,在孤独与白眼中进行“斗风车”似的冲锋。

2015年,《王楚华文集》由黄河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死证》《天伦之灾》《如梦的辉煌》《风起1936》《家祭》《乱世枭雄》《开州大夫第》。开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举办《王楚华文集》作品研讨会。

王楚华在文集的总序中写道:我的平民立场与生俱来。记忆中的我似乎没有“童年”,人之初就开始了不堪重负的苦役,就生活在势单力薄穷得被人欺负的家庭里……由于我出身寒微,我对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们自然怀有十分特殊的情感……我认为一个作家有责任书写那些看上去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的底层人物,他们的历史就是他们的平民价值,而平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对平民命运的悲悯和关切,是作家王楚华的灵魂观念。

王楚华的出生和他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的民间视角和平民立场。正是这种平民立场,激励他用作品去破译人生的“文化密码”,从而使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用王楚华的话来说:我写他们旨在呼唤道德的光辉与社会的正义,让作品释放善意与良知,期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

王楚华是一个极其纯粹的作家,他一生别无他求,只想用汉字去实现文艺作品的“变美”。“变美可能是痛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语)。他用一个平民作家的良知,极力维护汉字的贞洁与尊严,同时,也极力展示汉字的精美与语言魅力。

王楚华回到家乡,积极投身开州区的文化建设。开州区的地标建筑文峰塔,高72米,塔外照壁上镌刻的《重建文峰塔记》,以及园内亭阁、景点命名,均出自王楚华的手笔。

对王楚华来说,写作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创作,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光芒,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值得探讨的是,王楚华的最高学历是一个民办初中生,他15岁那年就考进了开县川剧团,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他的文学素养与创作资源从何而来?他的人生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创作力的健康。

2013年,回到开州的王楚华将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死证》,改编成30集的电视连续剧《风起1936》。这是一部写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抗战神剧泛滥的当下,王楚华有自己的审美原则,他另劈溪径。在他笔下,只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在他的剧本中,不见硝烟,只见人性,只见人生的故事和人的不同命运。这让人想起在普法战争期间,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还有肖霍洛夫创作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2018年11月26日至28日,王楚华应邀出席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主办的第六届剧本推荐会,王楚华的30集电视连续剧《风起1936》和长篇小说《天伦之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精彩亮相,受到业内一致好评。《风起1936》的简介是这样写的:至仁至善的人性境况,悲壮凄美的生死绝唱,揪心断肠的命运传奇,撼天动地的中国故事。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广告语”。

应该说,三十集电视剧《风起1936年》的成功,是王楚华在泸州创作的长篇小说《死证》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年,《死证》一经问世,好评如潮。

《今古传奇》编发的评论文章曾如是说:“本刊隆重推出的长篇小说《死证》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长篇力作……小说中既有令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更有催人泪下的至爱人情,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充满了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化报》称道《死证》:“诡谲奇绝,意象深邃寥远,文笔优美而冷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具有无比深刻的审美价值,是一部永不过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019年元月3日至10日,王楚华被隆重邀请出席“首届华语国际编剧节”。在来自世界各国1800多部作品竞赛中,王楚华的电视连续剧《风起1936》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华语国际编剧节新锐编剧第二名”,奖金20万元。

事后王楚华才得知,北京市作协主席刘恒也参加此次大赛,他的参赛作品《金陵13钗》荣获国际编剧叙事大师的美称;事后王楚华才得知,这次国际大赛的20多位评审团成员,有奥斯卡奖的评委严歌苓、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理事长加藤正人、好莱坞的五位大编剧大导演,还有中国文化部特聘影视专家游飞导师。

王楚华说,泸州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还是我文艺创作的“福地”,我的这部获奖作品也都是在泸州市形成的初稿。他对泸州,长怀感恩之心。

首届华语国际编剧节首席评委游飞导师,在点评王楚华的获奖作品《风起1936》时,赞赏有加,他说,王楚华的这部作品,切入角度非常独特,这么大一部抗战史,作者却把笔触切换到人性的焦点上,实在是高明。纵观王楚华的作品,他是在“寻找感人的秘诀。”

2019年1月9日,首届华语国际编剧盛典暨名赫熠星公益之夜,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金色大厅,群星璀璨。

穿着朴素的王楚华与夫人,手挽手走上金色大厅的红地毯。王楚华的夫人张玲庆,是这次盛典唯一特邀的夫人贵宾,是组委会给她的最高礼遇。

走下红地毯,年过七旬的王楚华,又“在路上”求索了。

他更像是一个前往外地打拼的游子(他行走在巴山蜀水之间)(1)

(作者:白鸽,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已出版长篇小说1部、报告文学集2部;现居泸州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