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到底洛阳大还是长安大)

神都洛阳,天后武则天称帝建大周朝的国都,李唐神器祭祀则安放在西都长安。

后武周宰相张柬之联合亲李唐大臣发动政变,武则天撤销武周庙号而将复李唐神器,武则天儿子庐陵王称帝,都城迁回长安。

洛阳从此沦为陪都,这样的寂寞一直持续到现在。北宋建都开封,元朝设立河南行省省会在开封,明清延续元朝行省制度,1954年新的行政规划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洛阳4500年的城市历史和1500年都城历史这样的历史辉煌不再。

在唐朝前,东汉史学家班固做了《两都赋》,他溯源了长安和洛阳的历史,从王朝兴替到人文地理,两都赋可以说是阐述长安和洛阳历史的百科序言。

班固以长安宾客与主人对话引出两都定位,西都长安是秦时设立都城,历经秦汉十二帝王,那里是大汉的龙兴之地,班固细数长安的历代先贤名臣和抵御匈奴战绩。对于洛阳,班固将其定位是怀古幽情的地方,从远古时代炎黄到东周,洛阳见证华夏文明历史。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到底洛阳大还是长安大)(1)

通俗的来看《两都赋》,长安是政治和经济及军事中心,而洛阳是文化中心。

东汉末年分三国,晋统一三国而后分南北朝,隋唐重新大一统,大一统后的大唐帝国将都城确立在长安,天子守国门,李世民披挂上阵直面北方的匈奴,洛阳作为陪都存在,从政治上看洛阳多少有点不吉利,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部将从长安劫持到洛阳,而后曹操趁乱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又被绑架到许昌。曹操建立魏国,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后看到时机成熟而逼迫汉献帝禅让,曹丕将曹魏的都城迁往破败的洛阳。

洛阳被曹丕修缮,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南北宫格局形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到底洛阳大还是长安大)(2)

2012—2015年,相关部门启动了汉魏洛阳城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考古勘察。据发掘解剖,太极殿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的洛阳宫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也确认了中国古代由汉代多宫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仍然沿用了曹魏时期的城池,城市形制与布局无大的改变。西晋太康年间,洛阳城经过曹魏以来短暂的恢复,逐渐繁荣起来。据记载,时洛阳有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大城内宫城西侧;马市在大城东,前有石桥,桥用大石拱出,桥下可过大船。西晋后期,皇族对皇位的争夺引发“八王之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进逼中原,魏晋时期逐渐恢复并且繁荣再现的洛阳都城,又一次在战火中成为废墟。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到底洛阳大还是长安大)(3)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洛阳成为国都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北方草原部族入侵的锋芒,长安一线关隘起到战略缓冲的作用,洛阳可以保持相对安定局面,从运河和陆路运输的各地税赋及货物抵达洛阳,再从洛阳起运通往丝绸之路眼线国家,曹魏和东晋及后来北魏,隋唐都将洛阳作为大都市来定位。

隋朝时对于洛阳和长安的规划正式列入国家战略,隋文帝任命宇文家族的天才青年宇文凯为两都总负责人。

27岁的宇文凯设计了隋大兴城(唐代叫长安城),后因各种政治原因(最主要还是要缓解关陇集团对皇权的威胁)隋炀帝想要迁都洛阳,便命宇文恺又设计建造了东都洛阳城(据说是根据天上星象、八卦等玄学设计的),并且留下了古代建筑学天花板级别的著作《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议》2卷,《释疑》1卷(大部分内容都失传了,只在关于宇文恺的史料中有提及)。

两都与两京,这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都城规划方向,都是出于政治考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新的国都设立必然会伴随着人流和货物流动的跟随,这是统治者为了展示国朝气象而使用国家强制力方式实现的。

隋朝传二代而亡,陇西贵族李渊父子代随建唐,新朝新气象,国运从洛阳前往长安,宇文凯的洛阳规划被冷冻起来。洛阳城南北二宫格局和里坊制度却被长安完全继承,长安新的城市化进程里兼容并蓄吸收中西文化,洛阳虽然失去国都的地位,然而其思路商贸中心地位却很好保存下来,加上京杭大运河的赋能,洛阳仍然是大唐的经济中心。

那么,唐朝时期,洛阳大还是长安大呢?

武周之前,长安是政治和文化及经济中心。武周建立后,洛阳成为新的政治和文化及经济中心。李唐光复,武周退出历史舞台,长安重新复兴直到唐朝灭亡。洛阳在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洛阳在北宋建立前做了十三年陪都。而五代十国时期的长安则沦为各方势力争夺战略要地,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篡国之前出于政权维稳的目的,拆除了长安城的大批建筑,为定都洛阳坐镇做准备。

古长安和洛阳已经成为历史尘埃里的遗址遗迹,我们考古挖掘出的城墙宫殿地基还原当时盛世,这是历史周期律给我的课堂作业。洛阳与长安,在唐朝兴衰中沉浮,没有大的都城可以历史长存,留下来只有古人总结历史兴亡的经验和教训。

综合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朝没有吸取隋朝教训,二世而亡,如果不是武周没有合适继承人,那么李唐神器将永远尘封长安宗庙之中,长安与洛阳,两都赋的怀古幽情,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国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历史兴亡忽嫣周期律呢?长安和洛阳在看着新的国都盛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