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总结的常识(董卿教科书点评上热搜)

最近,《主持人大赛》火了。

2分钟,2位点评嘉宾和17位专业评审的“最强阵容”就介绍完毕。比赛规则介绍完后,比赛选手就上场了。

3分钟自我展示,90秒即兴考核,观众题目还没有看完,就“321,开始”。

​除了台上选手“神仙打架”,两位点评嘉宾也圈粉无数。

康辉一开口,观众瞬间就被熟悉而又磁性的声音抓住,“太好听了”!

而董卿的点评,温柔又犀利,一针见血,字字珠玑。

网友留言说:“听董卿讲话真的让我觉得世界都平静了,什么躁动啊,浮躁啊,都没有了,这样徐徐的有条理又温柔的声音真的太喜欢了!”

董卿总结的常识(董卿教科书点评上热搜)(1)

说话是一门修行,你选择怎样说话,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而真正厉害的人,最懂得说“费话”。

董卿总结的常识(董卿教科书点评上热搜)(2)

1 费心的话,最打动人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心境。

意思就是我们说的话,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大赛》第一期中,文艺类选手孙鹏飞一上场,幽默俏皮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大家逗乐了。

但在即兴讲述中,鹏飞讲到自己家乡的特产烟台苹果,只说朋友到烟台来,想买苹果,却没说家乡的苹果为什么让自己感到骄傲。

在点评环节,董卿说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问问,你在展示说这段主持稿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受众是谁啊?”

鹏飞一时有些答不上来:“说实话,我觉得都可以听。”

接着,再谈到“家乡的骄傲”。

董卿首先肯定鹏飞选择了“特产”的这个点是很好的,可接下来董卿问了一串问题:

烟台苹果它究竟骄傲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土壤、阳光能让烟台的苹果具有独特的味道?它的销量给城市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主持人说主持稿就和写文章一样,那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立意。”

在话说出口之前,最应该费心思的地方,就是我们最想要说什么,还有听众最想想听到什么。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

2017年2月18日,董卿带着《朗读者》终于和我们如期遇见。

早在《朗读者》筹办起步的阶段,其实非常艰难。台内开编委例会,部分与会者认为,只有快销娱乐类节目才是收视率的爆点,而花费大的力气做一档阅读文化节目,谁会去看呢?

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赞同,董卿只说:“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契机,让大家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档节目。”

董卿费劲心思思考每一个的问题——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

她费尽心思寻访每一位朗读者,让人生经历与文字融为一体。细细斟酌后,董卿每一期《朗读者》的开场白都成为“教科书版”。

董卿在点评中引用了《文心雕龙》里的一句话: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我们要说最费心思的话,因为只有费心,才能把话印在听者的心坎上。

2 费力的话,最掷地有声

从主持到点评,董卿说话总是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很多人喜欢用轻声细语来形容一个女性的说话,但因为说话音量不高,常常会被认为气场不足。

这次《主持人大赛》,董卿几次提到语言力量这一问题。

在点评选手姚轶滨时,董卿提出一个小建议:“在说到一些关键的字和句的时候,一定要突出。”

董卿举了一个例子,说到最后一张照片的时候,“那位是我的父亲,在他边上的那位,就是我”。

董卿把“我”这个字咬得很重,因为大家对“姚轶滨”三个字的名字还很陌生,在强调“我”之后,就能让观众再次明白父子的关系。

点评张安琪,董卿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度的“稳”会显得“平”了一些,在沉稳背后,你并不是真的心如止水,你要让我们感受到“真”。

听完董卿的点评,网友直呼:真是温和又犀利。

语言的力度,在于字字句句都能打在最痛的地方,在心中激起回响。

有人问: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只用提高音量强调就好了吗?

并不是。

一位学过播音的朋友说:一篇文章里可能只有几句话,一句话里只有几个字,最需要力气去表达。至于是那句话哪个字,需要辨别和筛选。

除了语气的力度,语言更深一层的力量,还来自于内心的坚持。

2013年,董卿受邀主持内蒙古“维多利十年盛典之夜”群星演唱会。演唱会上,明星云集。

一位歌手出场演唱歌曲,他的歌迷跑上去献给他一束花。但这时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歌手随手将花扔到台下。

对于这样的耍大牌行为,董卿很认真也很严肃地说了一句:

唱歌很重要,做人更重要。

敢于直言,敢于让自己的态度掷地有声,这便是语言的力量。

最费力的话,让柔软的身心屹立不倒,也让我们最想说的话被别人听到。

3 费情的话,最拉近距离

打开知乎,搜索一个问题:最打动人的话是什么?

所有的高赞回答,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一位网友分享一件小事:

我给我妈网购了一件衣服,我妈换好后显摆给我爸看,问我爸好看不?我爸憨憨地嘿嘿一笑:“好看!”黑黑的脸膛子一直红到了脖子根儿。

这就是我爸能说出的尺度最大的情话。

回看《主持人大赛》即兴讲述的赛题,不管是新闻类题还是文艺类题,都需要选手去适度抒发感情。

最后出场的新闻类选手果欣禹,带领观众去了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发起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创意体验馆——“时光博物馆”。

在“奇妙时空屋”,一位中年人正打着小霸王游戏机。

现在有了VR,为什么还玩小霸王?

中年人迟疑了一下,说:“VR是好,但是,我再也体会不到爸爸和我一起打游戏的快乐了。”

只一句话,直接让后台观看比赛的姚轶滨瞬间泪目。

语言的温度,往往来自于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朗读者》曾经有一期,主题词是“眼泪”。

节目请到了老戏骨斯琴高娃。

提及自己的妈妈,斯琴高娃得意地说,她是个坚强的小老太太。妈妈常常挂在嘴巴边的一句话,我这么瘦小,怎么生出你这么个五大三粗,比我还坚强的孩子。

问到生活中最近一次落泪,斯琴高娃立马摇头说,没有。

连拍戏的时候,斯琴高娃从马上摔下,她自己没哭,妈妈却心疼地哭成了泪人。一看到《康熙王朝》里女儿老迈的装扮,妈妈的眼泪更止不住了。

我们都以为斯琴高娃可以坚强到无泪,可就在她给妈妈朗读文章的时候,读到这一句,她猛地站起身,却一动不动,只是低着头站着。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或许,她是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那张照片里……”

听到这里,在场包括董卿在内的观众,不住泪流。

有时候,一句话,在动情的那一刻起,就会变得温暖动人,直戳人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

正如董卿在这次点评中说到:

“理性阐述的背后,感性的认知,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所带来各种各样的思考。”

4

现在,我们越来越害怕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耗费”自己的感情。

于是,一句“我爱你”听起来矫情,“多喝热水”显得敷衍,“早点睡”变得毫无意义。

为什么自己说话不打动人?为什么说话没人听?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费尽心思过吗?

你只在随便说,别人也只是随便听。

最新的《奇葩说》里有一个有趣的辩题:正确的废话,要不要说?

我们要说,却要把“废话”变成“费话”。

多费点心思,想想对方最想听到什么。多费点气力,呐喊埋藏在心中的愿望。多费点感情,那些个坚冰一样的心灵,最终都会化作绕指柔长。

而你说过的每一句“费话”,都将变成最有价值的语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