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不同点(苏格拉底和爱因斯坦的教育观的思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不同点(苏格拉底和爱因斯坦的教育观的思考)(1)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自己进行了实践,出了七十二贤,每一位都独具特色。

这一种施教方法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它是正确的。

苏格拉底的教育观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认为自己的无知。

只有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深入地研究学习。

在教育中就是引导学生不可以满足已经掌握的知识,要不断深入地广泛地学习。

他本人也是如此,无论哪方面都学得很好,很多。

爱因斯坦的教育则是注重思维的训练,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重要。

爱因斯坦自己的实践证明着他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的教育与《红楼梦》贾宝玉的教育太相似了,

别人都主张厚积薄发,而贾宝玉则认为知一而得三,得无穷。

用他父亲的话讲就是学一句当十句用。

这也是值得提倡的。

不过,爱因斯坦话虽如此,但他的实践却告诉了我们,他属于厚积薄发的人。

爱因斯坦在大学期间,除本课程之外,他将历史上存在的有重大影响数学著作都进行系统的全面学习。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学习的内容远超常人。

可见,爱因斯坦说不要学得太多,会被知识束缚的观点有一些问题。

我觉得将三位巨人的观点归纳起来最重要。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学习肯定是第一位的,孔子编写《春秋》《十翼》等书的过程中,就是学习。

爱因斯坦对前人数学的学习,就是积累。

苏格拉底更不用说了,他的主张就是厚积,只是没提到薄发。

第二位的是什么?

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你对哪方面敏感,就学习和追求哪方面。

这一点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成为达芬奇难,达芬奇成为贝多芬难,贝多芬成为牛顿难。

你能够成为什么不是你自己随意决定,别人更无法决定。

是你的优势决定着你的学习研究方向。

第三位才是思维。

善于思维具有天才的特质,不说你经常思维就能够有所成,不是的。

思维活跃程度,本人也不错。

学习,本人也不停,

为什么没有所成?

就是思维。

思维打不开,就是打不开。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通过学习,在知识的引导下,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考。

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样才可能有所成。

实际,真要有所成,学习一定是基础,牛顿、爱因斯坦、孔子、苏格拉底如此的成功,

无一例外不是大量学习之后加上深入的思考。

有人会说,我选择性进行学习。

在大学之前,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我们选择性是在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情况,对知识类型进行对比之后,才有的选择。

高中阶段之前,我们没有广博的知识,如何选择?

所以,先博学,后选择,再深入思考,这是有所成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如何才是充分条件?

对不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