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即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婴儿前期(0 - 1岁)、婴儿后期(2 - 3岁)、幼儿期(3 - 6岁)、儿童期(7 - 12岁)、青春期(12 - 18岁)、成人早期(18 - 30岁)、成人中期(30 - 50岁)、成人后期(50岁以上)。

*不同学者对埃里克森个体发展阶段的名称及年龄划分界定不同,本文取自由张日昇所著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所给出的界定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1)

来源:Verywellmind

01

至关重要的“自我同一性”

在埃里克森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时间的固定发生顺序。并且,在不同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等待完成,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而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社会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概括地讲,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与选择。[1]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2)

来源:Verywellmind

埃里克森强调:根据阶段发展的完成程度,个体会形成两种极端品质,接近积极的一端,会形成积极品质,在青春期,这一品质为“自我同一性”,相反,则会陷入“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

因此,如果在青春期无法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一阶段的任务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也就是说,有的人甚至在成人早期阶段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反思,完成在上一人生阶段的任务。

在青春期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作为沟通、转换与衔接四个儿童期和三个成年期的关键节点,青春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02

青少年生理发展

要了解青少年,需以了解其生理发展特征为前提。

从生理角度来说,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在产前发育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2]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adolescent growth spurt)。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3)

来源:youaremom

而这背后的原理是,当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人的大脑(下丘脑)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让身体开始青春期的变化。当 GnRH 到达脑垂体 (位于大脑下方的豌豆状腺体)时,该腺体将另外两种青春期激素:促黄体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释放到血液中,这些荷尔蒙通过血液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所有这些新的化学物质会促进一个青少年转变成一个荷尔蒙水平达到成人的成年人。

女孩的青春期通常开始于7-13岁,男孩则是在9至15 岁之间。由于身体发育程度不同,青春期开始的时间一般最高会相差5年。也正是因为如此,青少年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不同”而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上的问题。

青春期大脑大不同

虽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类发展理论将青春期总结为12-18岁,但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展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介绍: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完成青春期的时间大约是在25岁左右。在这期间,每当学习新的东西时,大脑的不同区域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变化。[3]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4)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展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介绍大脑在青春期产生的变化

来源:来源:universityofcalifornia

概括来说,大脑在经历青春期期间,主要进行三件事:

BRAIN

1. 神经元(neuron)和突触连接(synaptic connection)的修剪

2. 髓磷脂 (myeline) 的增加

3. 多巴胺(dopamine) 的释放和奖励机制的建立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青春期,大脑灰质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发育阶段。大脑灰质中包含了突触,去除不必要的突触就像是去除一盆绿植已经枯萎的枝叶,将没什么存在必要的突触剔除,有价值的突触就能更好的成长。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6)

神经元与突触

来源:vision.org

髓磷脂是一种包裹在突触周围的脂肪物质。在青春期,大脑中的髓磷脂会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大脑信号的效率。当神经信号反复穿过神经元时,神经胶质细胞就会产生髓磷脂。神经信号通过的次数越多,髓磷脂缠绕在突触上的次数就越多,从而更快、更频繁地传递信息,髓磷脂也更擅长与其他脑细胞协调。由髓细胞形成大脑的白质,白质会在青少年时期扩张。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如此擅长适应和学习。[4]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7)

来源:aviornutritionals

多巴胺既起激素作用,又起神经递质的作用。其在大脑的的传输路径有很多条,每一条路径连接大脑的不同部位,负责对不同认知和行为感受的刺激。

其中的一条路径叫中脑边缘通路(mesolimbic pathway),也被称为奖励路径。它通过中脑的腹侧被盖区和前脑的基地核(basal ganglia)来连接。这些部位都负责情绪、成瘾、刺激的愉悦感。研究发现,青春期时多巴胺的分泌达到了峰值,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奖励更为敏感。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易于沉迷于某种事物。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8)

与儿童和成人相比,青少年的大脑奖励中心在接受奖励时表现的更为活跃

来源:universityofcalifornia

此外,大脑中的不同部分发育的程度往往不同,控制情绪的区域——边缘系统成熟较早,而控制行为和决策能力的区域——前额皮质成熟得要晚得多。前额皮质是是大脑中最后成熟的部分,往往需要在25-30岁才能完全发育,因此,青少年会用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处理信息,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有时会产生他们无法完全控制的深刻而复杂的情绪。

处于青春期的大脑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

一方面,大脑的发育特征表明大脑在这一阶段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能够让青少年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更易建立起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这些特征也会让青少年更易拥有冲动、冒险、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和特质,让他们沉迷于不良事物,在此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也往往很难改正。

03

影响“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因素

家庭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研究表明,父母对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着极大的影响,与父母关系密切关系的青少年进行危险行为的比率会更低。

其中,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孩子多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许多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生活在温暖、反应性较高,父母采取民主而非惩罚性的管理方式,且抚养方式一致的家庭中的孩子一般会有积极的发展结果。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生长的孩子比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能力、学业成就、社会性发展、自我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更好。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9)

来源:daydaynews

第二种因素则是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教育环境都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如果学校教育理念过于片面化,只注重成绩和考试,而忽略对于人格、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等方面的培养,则会导致青少年陷入“同一性危机”。同时,学校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方面的引导,如果只以找工作这种单一的目标为学习动机,则会导致学生缺乏尝试、探索的欲望。

同伴关系与友谊是从学龄期开始便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通过寻找和选择能够分享经验和交流情感的具有共同兴趣、价值观的朋友,寻找归属感。因而,青少年往往需要通过来自伙伴的经验和支持度过青春期早期的自我迷惘,确定自我价值。

没有家庭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10)

来源:reachout

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往往能够接触不同类型的讯息,而他们往往缺乏对于各种信息的判别能力,因而如果过度吸收消极负面的信息,不仅会让他们形成过于负面的价值观,也会导致他们做出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

04

结语

面对“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等难题,就算成年人都很难寻找到答案,尚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自然更难以理清思路。

而在寻求独立、找寻自我身份的这一时期,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包容、鼓励与引导,包容他们在此阶段的坏脾气与行为、鼓励他们认识自己及不断尝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

但同时,家长也需要意识到,“自我同一性”是人在一生中都在寻找和建立的,在不同阶段的人都需要建立在这一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只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探索式最为明显、最为深刻。

伴随着家长、学校、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祝愿每一位处于迷茫期的少年都能够找到自己,奔赴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谈有花.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 河海大学.

[2] https://kidshealth.org/en/teens/puberty.html

[3] https://www.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news/evolutionary-advantage-teenage-brain

[4] https://letstalkscience.ca/educational-resources/stem-in-context/understanding-teen-brain

[5] 史春梅.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