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言虚词详解(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成语】

持之以恒

操之过急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例句】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之: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我)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⑥作《师说》以贻之。(《说》)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

安之若素

不得已而为之

【例句】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它;后一个“之”,这)(《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前一个“之”,这;后一个“之”,他)(《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黔之驴》)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

鞍马之劳

安身之处

不败之地

八拜之交

不白之冤

不臣之心

不登大雅之堂

不费吹灰之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次之迁: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摽(biāo)梅之年:出自《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有时也指男子婚配的年龄。

重点文言虚词详解(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1)

伯牛之疾:伯牛:人名,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伯牛不幸生了癞疮,那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腆之酒:不腆:不丰厚。自谦之词,意思是不丰盛的酒席。

白头之叹: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不祧(tiāo)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人。

陈蔡之厄:厄:灾难。原指孔子及其弟子从陈国到蔡国的途中被围困,断绝粮食的事。后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上的困难。

尺蠖(huò)之屈: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疮疥之疾:比喻轻微的祸患。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例句】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僮。(《陈情表》)

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2.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例句】

①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4.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苟得闻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④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5.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游褒禅山记》)

⑤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

到……去,往

【例句】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⑤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⑥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⑦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

【语义溯源】

“之”甲骨文作

重点文言虚词详解(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2)

,中是脚趾离开某地的形象,本义是“到、往、到……去”,后假借为第三人称代词及助词等。


(本文选自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全书22万字,方法引路,破解难点,资料齐全,需要了解具体内容或下载的朋友,请给我私信)


或许,你还对我的其他文章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注释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夸娥(不读é,读yǐ)氏”,原是大蚂蚁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五)第五课《滕王阁序》注释指瑕

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指瑕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怀才不遇”主题的深思

如何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懂的问题,这篇长文或许能帮你

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你需要这四个技巧

“负荆请罪”之“荆”溯源

说文解字谈文化:“德”从何来?

说文解字谈文化:“农”从何来?

汉字演变的四个规律:繁化、简化、异化、声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