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

导读

孝定皇太后李氏,明穆宗朱载垕之侧妃,明神宗朱翊钧之生母。

读万历朝的政局,就不得不提到这位太后李氏。十岁登基的朱翊钧,在主少国疑之际,李氏在维护政权平稳过渡,保证国家机器稳定运转和教育约束朱翊钧上,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其和冯保,张居正组成的稳固三人组合,更是被后世一直津津乐道。可以说,万历朝前十年的发展,张居正改革的顺利推行,都离不开李氏的付出和支持。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1)

朱翊钧生母 李氏 像

而从万历十年之后,随着张居正病逝,冯保被谪,李氏便渐渐地远离舞台的中心,放权于子。之后史料里关于李太后的记载便寥寥无几,只在后来“国本之争”和福王就藩之事上出现过,且一锤定音,保证了后来明光宗朱常洛储君之位的牢固。

对于这样一位太后,后人却始终把目光放在其和张居正,冯保的政治组合上,或强调其作为历史上“虎妈”的形象,对于年幼万历的严格管教。却很少从李氏的自身角度,给予其相对客观的历史陈述和评价。这次,朝史暮想和大家,一起走进这位几乎影响了明代历史进程的女人——孝定皇太后李氏。

泥瓦匠的女儿和九莲菩萨

明代皇室,对于后妃的选择,往往从中下级官吏甚至平民家庭来选择。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防备后妃外戚势力专权,保证皇权的稳固。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便早早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

所以李氏的出身非常普通。李氏的父亲,李伟,只是一个平常的泥瓦匠。原先住在京郊,后来为了生计入了京城。李氏便到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府邸,做了都人(宫女,女婢)。接下来的故事就很俗套了,李氏被朱载垕临幸,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到朱载垕继位,李氏一家自然开始富贵,李氏的长子被封为太子,父亲李伟也被授予都督同知的官职。到了万历时期,李伟更被封为了武清侯。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2)

万历帝 朱翊钧 像

但家族的富贵显赫,并没有给李氏带来足够的自信。

朱载垕还有一个正室,陈氏,即后来的孝安皇后。朱载垕与陈氏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即使入宫为后,陈氏也一直别居偏宫,再加上并未生育,体弱多病,几乎很少和朱载垕有交集。但正宫皇后依然是正宫皇后,其将门之女的出身亦比李氏显贵不少,所以李氏对于陈氏非常尊重守礼。

比如李氏每日,都会带着年幼的朱翊钧去给陈氏请安。膝下无子,饱受冷落的陈氏每每此时,都会显得非常欢喜,时常拉着李氏母子聊天,考察朱翊钧的功课。宫中每逢重大的宴请,李氏都尊陈氏为上座,即使后来朱翊钧登基,作为生母的李氏也执意要落座在下席,不敢与陈氏平列。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3)

两宫太后 像

李氏谦和守礼的姿态自然应该得到认可,但亦可看出李氏对于自己出身平凡的谦卑。李伟不通文墨,据说李伟遇到士大夫,时常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经常被人讥笑。父亲尚且如此,李氏的文化素养亦可想而知。但李氏在进入裕王府之后,便勤奋好学,长进迅速。据说其后来的书法功力非常深厚,得到了如张居正等人一致称赞,并且亲自编修了一本《女鉴》,刊印出版。

朝史暮想之所以认为李氏不够自信,还因为一次造神运动。

在明代晚期,有很多关于李氏一族的传说。比如说李氏的父亲李伟,曾经被一名江湖方士断言,他日必定富贵;比如李氏捐修寺庙,且在里面供奉九莲菩萨塑像,是因为李氏在梦中得到九莲菩萨的传经。整个李氏家族,因为李氏的母凭子贵,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不必大惊小怪。但是直到了崇祯朝,李氏的传说依然在持续。有一次,崇祯剥夺了李伟曾孙的爵位,致其惊恐而亡。之后崇祯的一个皇子就开始生病,并且在病中呓语九莲菩萨的显现。崇祯大惊,马上恢复了李伟子孙的爵位,自此不敢薄待李家。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4)

九莲菩萨

明代中晚期,对于李氏就是九莲菩萨转世的传说非常泛滥。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造神运动。其影响力居然能够持续到崇祯朝,可见此次造神运动的发起者,能量非常巨大,甚至很有可能是来自李氏或者朱翊钧的直接授意。

对李氏的造神运动,一方面强化了皇室的权威性,一方面也为李氏摆脱了泥瓦匠之女尴尬的出身,可谓一举两得。从泥瓦匠的女儿,到九莲菩萨转世,也从侧面说明了李氏一族富贵的机缘巧合,还有当时民众的艳羡之情。

母亲的义务和太后的职责

很多人会奇怪,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之初的前十年,李氏对儿子严厉监督,并且和张居正,冯保合作密切,大明帝国一派中兴之向;为何之后朱翊钧沉迷后宫酒色,常年辍朝,李氏却不管不问?在张居正被清算,冯保被贬的时候,李氏也未曾向朱翊钧求情,甚至在朱翊钧打算通过抄张,冯的家产来填充内库,李氏居然是持默许的态度。

很多人便以此攻击李氏的冷血和功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其实忽略了一件事,即李氏所有的举动,都是出于作为一个母亲和太后的自身立场来采取的,是有一个行为逻辑可以遵从的。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5)

李氏 剧照

  • 母亲的义务

李氏作为朱翊钧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儿子年幼的时候,她自然要承担养育儿子,培养儿子的义务。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年幼的朱翊钧,从学习生活上全方位的干预和监督。

朱翊钧继位之初,李氏便搬到了乾清宫,与朱翊钧一起生活,便于管教。李氏每天五更便起床,督促朱翊钧梳洗上朝;朱翊钧在完成日讲经筵(读书讨论会)之后,李氏便会要求他当着自己面复述今日之所学。为了朱翊钧学业有成,李氏亲自过问朱翊钧的教材选择,对张居正等文官大臣礼遇有加,时常要求他们严格教育朱翊钧,不要辜负先帝的期望。朱翊钧如果逃学或者学习松懈,李氏就会让他长时间的罚跪。

李氏非常注重朱翊钧的品行培养。朱翊钧有两次因为酒后失态,趁着酒劲体罚吓唬太监。李氏得知后,给予朱翊钧严厉的批评,甚至搬出了要废掉朱翊钧的说辞,吓得朱翊钧一个劲地说软话道歉,最后居然还下了罪己诏。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6)

朱翊钧 剧照

为了让朱翊钧的学业不收到打扰,也为了避免朱翊钧被有心人所引诱,规定凡三十岁以下宫人者,不得侍奉朱翊钧左右。

到了万历六年,朱翊钧大婚。这个时候李氏再和儿子住在一起就不合适了。在离开乾清宫前,李氏因为担心朱翊钧忽然离开自己的管教,生活会没有规律,因为贪玩耽误学业,分别给外臣和内官下了懿旨,要求他们要“一一谏劝,务求纳之于正”,对于朱翊钧的嘱托亦被记录在《明实录》里:

“......节饮食,慎起居,依从老成人谏劝,不可溺爱枉席,任用匪人,以贻我忧......"

正是在李氏严格的管教下,朱翊钧的学业进步迅速,连大臣们都惊讶于此时朱翊钧的勤学刻苦。朱翊钧的文化素养,在有明一代的帝王里,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即使后世在批评朱翊钧的怠政享乐,玩弄权谋时,也从未说他不学无术。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7)

明代 官员

李氏作为一名母亲,在儿子朱翊钧的教育问题上,以严苛而闻名后世。抛开朱翊钧后期的怠政,仅仅从其学业进步和治国能力的培养上,李氏无疑是成功的。作为母亲,她足以欣慰。

  • 太后的职责

如果说作为一名母亲,要教育好孩子已经非常不容易,那么作为皇室宗族的领袖,朝廷的太后,李氏身上担子则更重了。

抛开人母的单纯,作为太后,在主少国疑的年代,李氏则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朝局的纷乱,政治的斗争中去。我们看看李氏的举动,就不难理解当时她所处时局的不易。

——在驱逐高拱的问题上

先帝朱载垕信任的首辅大臣高拱,在朱翊钧继位之初,便被两宫太后,联合张居正,冯保驱逐出京。这是李氏和张居正,冯保的第一次联手。

从政治角度看,年幼的朱翊钧刚刚继位,高拱就发出要“还政于内阁”的疾呼。表面上是因为人主年幼,无法独自处理政务,实则是借以打压司礼监,削弱皇权,增加内阁的权柄。

李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同时从高拱张扬的性格上嗅出了一丝危险的意味,又本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考量,果断地通过冯保与张居正达成共识,联手驱逐了高拱。

之后冯保掌管司礼监,张居正亦升为内阁首辅,对李氏自然投桃报李,间接地维护了儿子朱翊钧皇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8)

两宫太后和朱翊钧 剧照

——在冯保的问题上

冯保作为李氏的心腹,内宫的主管,司礼监的掌印,东厂的提督,是李氏个人用以影响朝局的重要工具。当初高拱要打压冯保,亦有消除李氏对朝局影响力的动机。

冯保也的确尽心尽力地为李氏工作。朝局内外有什么风吹草动,冯保总是第一时间报告李氏;李氏要求冯保对朱翊钧严加看管,冯保便时时监督,各种小报告不断被送到李氏的案头。更深层次地来说,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的冯保,是李氏用来制衡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的重要手段。

也就是说,李氏,冯保,张居正三人组合,表面上是三方的联合,实则是李氏通过冯保,对张居正一面重用,任其自由发挥政治才干,一面监管,时刻压制张居正个人野心的微妙态势。

如此便可以理解,为何张居正以“摄政者”自居,却依然对皇帝和太后忠心耿耿,不敢逾越半步,始终只是凭借自身的才干,内阁首辅的职权,再有冯保司礼监的配合,去推行自己的改革。

而当张居正逝世后,朱翊钧开始事实上亲政,冯保的作用便无之前重要了。当朱翊钧把之前生活压抑的怒火迁怒到冯保的时候,李氏也便不再多说什么。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9)

冯保 剧照

——在张居正问题上

对于张居正,李氏心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先帝驾崩,幼主新继,这个时候需要一位能够担起国事,引导大明帝国平稳过渡的主政重臣,而张居正很显然就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而封建历史上,主弱臣强,功高盖主而引发的各种宫廷惨剧,亦使李氏不得不对张居正始终存在着戒备心理。

所幸,李氏和张居正的合作始终保持着融洽的关系。

李氏对张居正非常尊敬,时常赐予礼物以褒奖张居正为国事的勤勉和教导皇帝的负责。比如后世经常讨论的张居正“夺情”事件,其中李氏对留用张居正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居正是万历五年遇到父丧,到了万历六年,在一次北方战事的胜利后,李氏依旧对朱翊钧说出了这么一番话,史书有载:

赖天地祖宗默佑,此时正尔行嘉礼之际,有此大捷......元辅运筹庙漠,二辅同心协赞,才得建此奇功。我勉留张先生,这是明效。

言语中,对于让张居正夺情留用,感到甚为欣慰,亦可见李氏对张居正的依仗。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10)

张居正和李氏 剧照

张居正的母亲来京,李氏连同陈氏,即两宫太后,把张居正母亲接入宫中,闲话家常,给予张家足够的荣宠和封赏,一时传为佳话。

在朱翊钧大婚之后,张居正曾经请求致仕回乡,被李氏所婉拒。按理说,当时朱翊钧的年纪已经足够亲政,为何李氏不借此完成儿子最后的掌权呢?朝史暮想认为李氏的考量如下:

其一,张居正独立主持朝政已八年之久,朝中多其门生故吏,朱翊钧如果忽然接管,不一定能够稳定地过渡;

其二,李氏吃不准张居正是真心想离职,还是在作试探。于保守起见,必须婉拒。

其三,当时的张居正年纪并不大,而其政务能力的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如此一位能臣,能多用就多用。

于是,张居正丢失了最后一次致仕的机会,最后病死任中,死后遭到清算。而朱翊钧在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权力,这个时候李氏开始淡出历史舞台,还政于子。所以后人指责李氏功利,不肯为张居正求情,实则是李氏在儿子长大后,遵守着不干政的祖训,亦有“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意味在里面。

这谈不上对错,这只是一个女人的坚守和原则。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11)

龙椅

——在“国本之争”的问题上

李氏以皇帝生母之尊,奉为太后,本可以以朱翊钧对自己的诚孝去影响朝局和后宫。但李氏在朱翊钧亲政后,并不刻意去影响儿子的判断。说白了还是在遵循后宫不干政的祖训,和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比如朱翊钧喜欢郑贵妃和朱常洵,而很不待见王恭妃和朱常洛。王恭妃在冷宫饱受折磨摧残,李氏却从未替其求过情;同样,当郑贵妃想要僭越制法,谋求更多的封赏待遇时,也被李氏断然拒绝。李氏要的就是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样守规矩。

直到有一天,面对外面纷乱的朝局,李氏便问起朱翊钧关于册封太子的事情。当朱翊钧表示因为王恭妃是“都人”身份,其子朱常洛不配作太子时,此言亦深深刺中了藏在李氏心中多年的执念,李氏也是都人出身!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12)

明代宫女 剧照

“国本之争”至此被李氏一锤定音,朱常洛被册立为太子。由此可见,即使李氏深居后宫,很少露面,亦对朱翊钧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而她只是一直努力让自己保持着贤明的形象,不越制,不坏礼,她只是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做对的事情。

李氏作为一名母亲,完成了对儿子养育的义务,从学业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朱翊钧,而朱翊钧亦以至孝回报着母亲。作为朝廷的太后,李氏不得不为皇权的巩固,朝局的稳定,天下的安定作考量,她驱逐高拱,巧用冯保,对张居正礼遇有加,为的就是帝国最后的繁荣。

从这两点来看,李氏是一个尽责的母亲,尽职的太后,是值得尊重的。

对李氏的理解和肯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作为太后的李氏同样有。但我们从李氏身上,看到最多的,却是对儿子朱翊钧的殷切希望和不敢违背教祖制的坚守。

李氏崇信佛法。她经常动用皇家内库,为百姓修桥铺路,赈灾义施;每到秋决(执行死刑的时候),李氏总是会找到儿子去求情,云杀生有违天和;李氏喜欢抄写经书,并且让人刊印,散发到全国各处名山大寺,还斥巨资修建寺庙,以求功德。为此,张居正几次劝谏,李氏仍然坚持己见,这也是她少有反驳张居正意见的时候。而她之所求,也无外乎祈求神佛,对大明皇室的庇护,天下的安定,万民的康乐,这是一个在后宫深居简出的老太后,质朴善良的人生愿望。

是人母亦是国母(是人母亦是国母)(13)

李氏 像

朝史暮想一直觉得李氏有种厌倦朝局的态度。在明穆宗朱载垕时期,从未听到李氏有对朝局的议论;在明神宗朱翊钧亲政后,亦不再见到李氏对朝局有施加过影响。只有在儿子年幼继位,朝局不稳的时候,李氏才无奈站出来,为儿子,为江山,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张居正主政时期,几次对李氏之父,李伟严加训斥,李氏从未因此大动肝火,相反对父家更加严格约束。不要以为事情这么简单,要知道对李伟的管束,亦是对李氏的管束。而李氏之所以能够做到隐忍,还是因为在儿子年幼的时候,她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儿子的顺利成人,接管帝国。

一个尽责的母亲,尽职的太后,虔诚的佛教徒,更是一个守礼遵制的典范。

孝定皇后李氏,于万历四十二年逝世,谥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

《谧法纂》有云:守礼执义曰端;威仪悉备曰钦。

相信历史会给这个女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神宗家庭关系研究》,《析明孝定皇太后对神宗的影响》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