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拱门引起网友热议(是金拱门名字太魔性)

金拱门引起网友热议(是金拱门名字太魔性)(1)

据媒体报道,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于2017年10月12日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这个消息一经爆出,吃瓜群众纷纷炸开了锅。

而媒体上的报道基本上都是以吐槽和蹭热点为主,没有人探究过麦当劳的改名以及大家的吐槽背后的深层原因。可是仔细想想,则细思极恐。

金拱门引起网友热议(是金拱门名字太魔性)(2)

到底是“金拱门”名字太魔性,还是我们太奴性?

首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金拱门”这个名字很魔性呢?因为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像中国的品牌,不像是“洋品牌”,名字当中透露着俗气,就像一个人的名字叫“二狗”一样。

“金拱门”象征着中华文化对“洋文化”的示威

“麦当劳”这个名字本身是McDonald的音译。在翻译学里面,音译名保留着更多原语的文化色彩,所以说“麦当劳”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知道是“洋品牌”。而“金拱门”这个名字则失去了这一优势。

然而,“金拱门”是一个含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文化的词,而“麦当劳”却是一个外来词。

所谓外来词,指的是从外国语言或者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汇,也叫做音译词或者借词。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里,外来词越多,要么显示着其开放程度越大,要么显示着其“奴性”越强。

民国时期的外来词多用纯音译的方法,比如把democracy(民主)翻译成德谟克拉西,把science(科学)翻译成赛因斯,把international(国际主义)翻译成英特纳雄耐尔,把fair play(公平竞争)翻译成费尔泼赖。

而如今,中国早已摆脱被侵略和被殖民的状态,因此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而大多数的纯音译词也因为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已经被淘汰替换:“德先生”和“赛先生”变成了“民主”和“科学”,“德律风”变成了“电话”,“梵婀玲”变成了“小提琴” 。

而反观曾被英国殖民百年的香港却一直保留“的士”、“巴士”、“士多”、“贴士”等音译过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大陆也有在香港影响下使用,但是已经被“出租车”、“公交车”、“便利店”、“小费”等词代替。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体现着“奴性”在人的血液里植根有多深。麦当劳改名“金拱门”恰恰是中华文化对“洋文化”的示威,而“金拱门”在网络上掀起的一场吐槽大战则是对我们的“奴性”响起的警钟。

金拱门引起网友热议(是金拱门名字太魔性)(3)

“金拱门”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

其实,此麦当劳(中国)非彼麦当劳,未来20年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已经“易主”了。

今年1月,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与麦当劳成立新公司,后者20.8亿美元总对价收购麦当劳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承担特许经营权。7月底,交割正式完成。中信系在新公司持股52%,凯雷和麦当劳分别持有28%和20%的股权。

中信集团是中央企业,而中信集团在麦当劳(中国)的控股已经超过50%。也就是说,麦当劳已经是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家资本比例大于50%(含50%)的企业)。

这其实说明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国企)已经非常强大了,连麦当劳都变成了国有绝对控股企业。

金拱门为什么偏要在这个时候才改?是因为中信需要显示现在已经是由它来控股,所以要搞出点事情来宣示主权啊。商业上的每一个决定都不可能那么简单,商业上的决定都是为商业服务的。所以这次“金拱门”的改名实际上是“故意为之”。

而中信控股比例的大大增加也意味着麦当劳将会实施本土化战略,让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战略更加“接地气”。而其对手肯德基早就已经进行本土化战略了,其产品早就引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饭、豆浆、油条等,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可以说,“金拱门”事件是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过人们仍然觉得“金拱门”这个名字很土,也反映了我们的“奴性”仍然在,中国人在本国文化认同感方面仍然很低,而中国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上仍然有待加强。

我想:什么时候“中国品牌”不再是“土”的代名词,什么时候“金拱门”这个名字才会让我们觉得自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