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陈列(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陈列(新思想引领新征程)(1)

中国日报4月28日电(记者 王健 陈雪 陈颖群 摄影王健)4月27日上午,记者随中宣部组织的“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行进式采访团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吊唁,敬献花圈,聆听讲解员介绍井冈山革命烈士的故事。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陈列(新思想引领新征程)(2)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占地面积400亩,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陵园主大门,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纪念堂大门上方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喑大厅、忠魂堂。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陈列(新思想引领新征程)(3)

烈士陵园讲解员刘莉莉说,在这个陵园里,祭奉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48000多名革命先烈,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15744人,无名英雄达到3万多人,此外还有76位建国后逝世的重要领导人和老红军。这个陵园是烈士英灵安息的地方,井冈山也正是有了这些英灵才成为圣地,所以,来到井冈山的人通常都会首先来到这里瞻仰,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烈士最真诚的敬意。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同时也培育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井冈山精神,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正是抱着理想信念,无数的革命前辈才会聚集在井冈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其中也包括了有一批女同志,她们有的来自江西,有的来自湖南,有的来自祖国的远方,为了共同的目标来到井冈山。她们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不同,说话口音也各一。但是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却是完全相同的。为了革命,她们毫无怨言,和男同志一样,穿的是两层单衣,吃的是红米南瓜,扛的是土枪大刀。为了革命,这些红军女战士,有的英勇地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则坚强地活了下来,为祖国的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

刘莉莉重点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历经磨难不倒红军女战士段子英。

段子英,1912年出生在湖南耒阳县,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湘南起义之后,16岁的段子英跟着朱德、陈毅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和一起上山的王展程结为了夫妻。王展程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曾担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团参谋长。这对硝烟中的夫妻,以革命为根基,孕育出爱情的果实,不久,段子英就怀孕了,这个突然到来的小生命给原本艰苦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按照柏露会议决定,红军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义部队,往赣南闽西方向突破围剿。王展程和段子英夫妇则跟随彭德怀的红五军和袁王的红三十二团留守在井冈山。一支只有一千多人的守山部队,对抗的是湘赣敌军二万八千多人,在经过几天的殊死搏斗之后,各大哨口相继失守了。为了保存红军的力量,守山部队决定向赣南转移,寻找红军主力。当部队转移到遂川县大汾镇时,遭到了敌人的猛烈袭击,整个部队都被打散了,也就是这场战斗,彻底地改变了段子英的命运,也让“命运多舛”这个词和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整个部队被打散后,身边只剩下三个人,王展程和段子英夫妇还有一个姓李的参谋。三个人相依为命的到达了遂川县戴家埔乡,但是不幸被肖家壁的挨户团给逮捕了。三人被关在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土房子里,眼看着死神即将来临,为了段子英和肚子里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王展程提议:他们共同演一出戏,在这出戏里,段子英并不认识这两个男同志,只是为了寻找外出还没有回家的丈夫,和半路上遇到的这两个男同志一起结伴同行。为了让敌人相信他们并不认识,从来没有对妻子红过脸的王展程第一次以陌生人的身份对段子英破口大骂。争吵声、指责声、哭闹声骗过了敌人。为段子英和肚子里的孩子,赢得了活下来的希望。为了避免敌人再产生怀疑,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便不再说话,只是有时候他们会久久的注视着对方,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温柔和眷恋。时间过得很慢,慢的就像每一秒都在用一把锯刀锯痛着他们的心;时间又仿佛过得飞快,快的就像下一秒他们就要面临生离死别。忽然,门就被打开了,敌人恶狠狠的进来,把两个男同志拉了出去。在敌人的注视之下,王展程目不斜视的从段子英的身边走了出去。望着丈夫从容不迫的身影,段子英心如刀绞。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名妻子,当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亲身骨肉,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心爱的丈夫。但是此时此刻为了肚子里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她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丈夫永远的离开自己,却不能有一滴眼泪为他送别,甚至都不能正面看他一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没多久,门外就传来了一阵枪声……就这样,王展程被永远的定格在27岁。

在软禁了三个月以后,段子英也被卖给了一个药店老板当老婆。虽然尝试过逃跑去找党组织,但是到处都张贴了国民党要通缉她的布告。不得已,她又只能忍辱负重留了下来,便生下了一个遗腹子。但是寻找党组织的想法她一刻都没有忘记。

三年后,当听说南昌还有共产党员时,段子英不听劝阻就带着只有三岁大的小孩离开了遂川。22天步行几百里路,母子俩一路乞讨到了南昌。在没有任何人介绍的情况下,到一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城市去寻找党,这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南昌又流浪了三年,也始终没有办法和党组织取得一点联系。没办法,她又只能带着孩子回到湖南老家,在耒阳开了一间客栈。目的是在接待客人的时候方便和党组织取得联系。1937年的一天,有一个和段子英一起入党的同志来到了客栈,在这个同志的帮助之下,恢复了段子英的党组织关系,也结束了她长达八年的寻党之路。全国解放后,段子英选择将这些往事埋葬心中,默默坚守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1971年,作为湖南省机械工业厅保育员,也就是一个带小孩的老太太退休下来。直到80年代初,70多岁的老人家自费来到井冈山,大家才知道有这么一位老同志的存在,并给她出具一个证明“段子英同志系井冈山斗争的参加者”,这才将“退休”改为了“离休”。

198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特别邀请了母子俩来到了这里。老人家提出请求,想带着儿子一起去祭拜王展程,这可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因为大家只知道那带牺牲了不少红军战士,但是既没名也没姓,既没墓也没碑,到哪去找?但看着老人悲伤的样子,大家也只能同意了她的请求。母子俩加上两个陪同人员,还有一个司机。5个人,一辆吉普车,一路颠簸到达遂川县戴家埔乡。大家扶着老人家战战巍巍的走在田埂道上,到处是一片苍凉,几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老人家只能一边走一边回忆,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王展程牺牲和安息的地方。站在这片丈夫长眠的土地上,时光仿佛拉回了58年前,虽然当时段子英并没有亲眼看到丈夫的如何倒下的,但是此时此刻,她能够想象的到丈夫离开时的惨烈,脑海中浮现的点点滴滴,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早已两鬓斑白的老人家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一边哽咽,一边说“展程,我今天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你,我现在才来看你,你不会责怪我吧,我带了你的亲生儿子来祭拜你了,你在九泉之下也终于可以安息了,你还留下来个后代,井冈山上的战士许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2000年段子英老人走完她风风雨雨的一生,在长沙溘然长逝,享年88岁。根据遗愿,她的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忠魂堂内。14年后,他们的后代带着王展程的骨灰来到了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将其和段子英合葬在一起。在分别了85年之后,他们终于又团圆相守了。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可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但是我们可以是历史的聆听者和感悟者。” 刘莉莉说,“什么是理想信念?相信大家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认为理想信念就是自己初心的选择。简单地说,不管前程结果如何,一旦做了这个选择,我们就会坚持到底,永不言弃。这就是大家的初心。”

“有的人是因为看见了所以选择相信,但是有些人,却是因为相信所以最终看见。在井冈山长眠的这些红军战士,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所以才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解放。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看见,但是他们为了最终看见,让我们看见,让后辈看见,他们义无反顾的献出了自己鲜血、生命甚至是整个家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对党的忠诚。”

在场的人纷纷表示,“如今,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先辈已经全部都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的井冈山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来源:中国日报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